首頁>資訊>

在電影裡,很多具有超能力的人往往先被黑幫發現,被黑幫所利用,最後才會被官方重視,棄惡從善,走向正途。那麼,具有超能力的人就算是人才了,為什麼不會被官方最先發現呢?

因為官方永遠高高在上,有自己的一套人才選拔制度,需要人們按部就班地學習、考試,經過層層選拔才會讓一些人進入公職單位,吃上公家飯。但是,那些高階人才往往從小就表現出不一般的天賦,根本就不能或者不屑於參與官方的選拔,而官方又永遠不會禮賢下士,不會到民間選拔人才,也就失掉了很多人才的苗子。

最早的禮賢下士似乎應該算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了,為了迎接人才,周公一日三吐脯,把國家治理得好好的。《三國演義》中有劉備的“三顧茅廬”,算是禮賢下士的典型了,還有曹操赤腳迎許攸,也算是對人才的尊重了。禮賢下士的人物一定是個掌握權錢的人,或者是個潛力股,也一定是個明白人。當他們還未發跡之時,就會禮賢下士,做大做強之後也會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當他們建立一個國家之後,成了君王,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人才選拔制度。而這種選拔制度只是具有普適性的,對於一般人有用,而對於那些天才們就沒用了。如何才能求得大賢?

一是要國君廣納賢才,出招賢榜,親自迎接;二是要不拘一格,選拔的時候要兼顧各行各業,各個門類,不能搞一刀切。曹操雄才大略,“挾天子以令諸侯”,胸懷寬廣,賢士們紛紛投奔他,但他一點都不珍惜,殺許攸、殺楊修、借黃祖之手殺禰衡等等,幾乎把一些大賢士們殺了一個遍,但他身邊從來不缺謀士。反觀蜀國的諸葛亮,事必躬親,鞠躬盡瘁,結果到了蜀國後期竟然“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大賢士也沒幾個了。蜀國不是沒有人才選拔制度,只是諸葛亮沒有禮賢下士的能力,認為自己就是最高明的,一手遮天,也就失掉了“周公吐脯”的樣子,失掉了謀士們的投奔。

到了現在,很多人才都是大學生,而沒念過大學的就不算是人才了。可是,仍然有很多沒念過大學的人成了知名企業家,成了在一些行業中的佼佼者,那麼,大學是唯一的人才衡量標準嗎?還是人才制度有了缺陷?一些天才少年過早地湮沒無聞,有的還被當成異類,加以嘲笑。更有的很多人才苗子沒有被發現,也就“泯然眾人矣”。難怪韓愈慨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以成績論輸贏的教育制度成了人才選拔的主要途徑,或許有人會說,人才就要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不能瞎胡鬧。誠然如此,可是成績並不是人才必須的東西,以成績評價人才是不是太過於偏頗?學校科目設定是不是有些強人所難?要想成為一箇中國作家,需要花大量精力學外語和數學嗎?要想作為一名科學家,需要下大力氣學習語言學的東西嗎?似乎不需要,但是學校設定了,那些有專長的學生也就只能認命了。如果高考有一兩科拉了分,也就考不上名牌大學了。有人說,是金子早晚要發光的,只要是人才,就會自己顯露出光芒,好比錐處囊中,早晚要冒出尖兒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漫長的人才積累和選拔過程中,很多有特殊才能的人都被人事消磨掉了進取的鋒芒,變得和別人一樣了,或者成了人們眼中的怪物和另類。

官方永遠高高在上,認可人才選拔制度,卻再也不會禮賢下士了。而黑幫卻善於在民間發現人才,因為到民間聘請人才的成本低廉,也更為隱蔽。如此一來,就形成了問題,官方認可人才選拔制度,承認科學研究的作用,而民間承認偏才怪才的作用,或許有著英雄崇拜的意思,或者有自愧不如的意思。但也要區分開,所謂的偏才、怪才並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人才,但他們本來有機會成為真正的人才的。

在古代,他們可能要被“禮賢下士”了。

8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能不能透過自己研究成為武術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