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去過沙漠沒?

壯觀,但荒涼。

人煙稀少,寸草不生。

全球每年以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瘋狂沙化!

相當於每年消失兩個海南島。

沙塵暴、河流淤塞、破壞交通、草場退化等,讓110多個國家受到危害。

而在我國,有173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約佔國土面積的18%。

如果能治理1%,就能恢復2600萬畝可用土地。

人們一直在探索沙漠治理的方法。

沙漠試驗田

沙漠感測器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

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進行“沙改土實驗”。

他們研發出了一種向沙漠新增的植物纖維粘合劑,使沙子能夠像土壤一樣保水和保肥,並擁有土壤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的特性。

沙漠“土壤”將有望成為植物生長的理想載體。

“沙”“土”保水能力對比:左為沙漠沙子,右為新增植物纖維粘合劑後的沙子

6000畝地,5年時間的堅守,

沙改土實驗規模化初步成功。

剛開始是這樣的

再後來是這樣的

再後面是這樣的

這裡種出了100多種作物,區域性生態系統恢復效果也非常顯著。

在沙漠地裡,還有了狐狸、青蛙、鳥等生物。

傳統農業靠天吃飯,決策主要靠經驗積累。

而規模化、產業化種植——得靠資料。

就好比,一個班上40個學生,一個負責的班主任可以熟悉每個學生的性格、優缺點、興趣愛好等,因材施教。

而一個班上有了4萬名學生的時候,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就不得行了。

而沙漠地規模化,就像數量越來越大的“學生",“老師”教學遇上了很大的困難。

好的方法是,透過感測器,來記錄植物和環境資料,建立AI模型,分析得出最適合沙漠生態改善的良方。

這裡“學生”的(性格、優缺點、興趣愛好)大氣、土壤、水質、生物量等,都要進行大量的資料分析和記錄,每天至少會產生1T(約1百萬M)的資料量。

之前,800M的田間資料,用頂配電腦來處理深度學習框架,三天都算不完。如果處理1T的資料,需要數月乃至一年。

按照規劃 ,內蒙基地種植規模擴大以後,需要6萬個感測器。

則一年會產生150萬以上資料,以及50P(約5萬T)以上的資料儲存量,按現有的算力條件,面臨如星辰大海般的資料,我們將更加無能為力。

學生越多,亂的越快。

那有什麼辦法可以提升資料的處理效率呢?

海量的資料處理,是“沙漠地”規模化以後的痛點。

而這正是我們的強項~

話不多說,騰訊雲專門為沙漠土壤化科研專案

定製了邊緣資料中心NanoT-block。

(戳,先了解他哥哥MINIT-block)

1.2米寬,1.2米長,2.2米高,看上去就像一個Plus版本的雙開門冰箱。

這是國內首個帶自然冷卻的單櫃資料中心,就放在板房搭建起來的簡陋宿舍旁。

Nano T-block雖然小,但是配電、空調、安防、消防、IT裝置等資料中心該有的功能全都有。

滿足沙漠地海量資料處理需求——算力十足應對需求。

推動資料就近處理——資料即採即處理。

幫助科研人員瞭解資料結果——快速分析,全方位瞭解環境狀況。

可以大大提高資料的儲存和使用速率。

以往沙漠交通不便、網路不便,還需要人工複製資料出去。

現在只需要這樣一個小小的“冰箱”,透過雲邊協同就可以全部搞定了。

傳統需要4個月時間分析的資料,用這個櫃子,1小時就能運算出來。

效率不僅提升2000多倍,還省去了飛機來回的票錢和時間。

(實時進行資料分析、處理的Nano T-block)

這麼好的裝置,當然也需要最安全的維護和管理。

Nano T-block在零下45度到55度的惡劣的極端天氣,也能正常執行。

針對沙漠氣候條件,還進行了防風沙元件設計。

考慮到沙漠供電網路條件不成熟,將整個邊緣資料中心繫統可靠性提升了50%,製冷系統能耗降低69%,並且可以實現遠端調控。

它還自帶智慧運維能力,無需專業人士維護值守。

可以根據周邊的環境狀態,自行調整空調、電源裝置數等執行引數。

不管是開在沙漠,或者南極,都沒問題。

還有一點非常厲害的是,Nano T-block內建騰訊雲物聯網開發平臺IoT Explorer構建的智慧解決方案。

利用感測裝置,可實時監控土壤溫溼度、鹽分等資料,精準控制灌溉水量。

除了烏蘭布和沙漠,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川西若爾蓋沙化草地、中東撒哈拉沙漠上,(學校都在搭建中)沙改土專案都在開展。

屆時,(各學校擴張)各地都規模開展以後,(學生量)資料量將成倍增長。

我們將運來更多“冰箱”,還會運用自身技術能力,幫助(學校孕育出更多人才)探索沙漠生態農業。

阿拉善盟的發改委主任羅志鐵很認可這個專案:“這對荒漠化的治理非常有利,我們不能把沙漠都變成良田,沙漠也要保護,但是沙漠向東侵蝕的速度,包括進入黃河的問題,希望透過這個技術避免”。

*原文來自:騰訊

9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多角度展現扶貧成果,快手百人直播活動助力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