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專欄我們一直在聊偏概念上的內容,本期我們分析一些實操性的東西,也就是內容創作中哪些坑洞是務必要躲避的。
第一,是所有內容創作平臺都會強調的【紅線】,即【平臺禁止內容】與【平臺不鼓勵內容】。【禁止內容】往往包括了違反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抄襲侵權、釋出謠言或不實內容、流量作弊、涉及違禁領域等;【不鼓勵內容】往往包括了宣揚不良价值觀、誘導低俗、不文明用語、惡意營銷等。這些不必深聊,因為內容創作規則中有詳盡細節。
第二,是內容創作者高舉【搜尋即內容、內容即價值】大旗,被搜尋到的內容要附帶服務(價值)。從廣義上而言,內容創作只是過程,目的是“鼓勵和幫助創作者利用內容創作在平臺生態更好地獲取和經營使用者,基於互動而獲得收益”,基於此,創作者因為不同的創作初心就必然會出現各種分化,於是,重新定位時,創作應努力【強調內容的服務性、價值性】,避免過於流俗而沒有冒尖點。
換言之,如果內容只是內容,不能轉化讀者(觀眾)為粉絲(缺少價值),其效用就大打折扣。
在某個領域進行深挖,這樣才能形成品牌優勢。對於使用者而言,能透過搜尋獲得最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務(價值)】。內容的體系化,有助於引導目標使用者轉化為粉絲,以促成後續更多互動;對於平臺而言,垂直性的內容(服務)可以在大資料演算法的幫助下對【供給】與【需求】進行深度匹配。提振平臺本身的活躍度。
第五,注意一些細節的巧妙運用。
不過,這裡的引導還是建立在內容本身能被使用者接受的情況下,為了讓內容更具可讀性,我們建議創作者平時多讀小說,瞭解小說的敘事結構與思路。同時,除了保持一定的練筆節奏,還需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面。這樣才能及時結合當下熱點,寫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想表達的、認可的觀點,正面、積極、貼合時代的價值觀博取使用者的認可與信任。
至此,我用連續7篇內容分享了關於創作的心得,我們難以用【對與錯】來評估每一條細節,但這些經驗更多的只是拋磚引玉。謹祝觀賞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