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被美國列入新一輪實體清單,大疆,這個全球消費級無人機的龍頭企業很有可能無法“全身而退”。
北京時間12月18日深夜,美國商務部網站釋出公告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域性將77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清單中,除了陷入內鬥的中芯國際外,另一個惹人注目的企業便是大疆。
1
事實上,美國對大疆的不信任由來已久。
2015年1月某個夜晚,一架無人機從白宮外圍劃過,墜毀在白宮南部草坪,特勤局展開安全調查後發現無人機上的標誌為“Dji”。
從這一天開始,美國政府注意到了大疆,奧巴馬在接受CNN採訪時驚訝的表示:“能夠降落在白宮草坪的無人機,竟然隨便在一家RadioShack(美國著名消費電子產品連鎖店)就買得到”。
特朗普上臺後,2017年美國軍方以資料安全隱患為由,宣佈停用大疆無人機。隨後大疆推出升級版隱私模式迴應,該模式下,無人機與網際網路之間的資料傳輸會被掐,同時強調與飛行安全相關的重要資料也會停止傳送。
2019年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後,美國國土安全部發出警告稱,中國製造的無人機存在將敏感使用者資訊傳回中國,進而被中國政府獲取的嫌疑。雖然相關檔案沒有提具體企業的名字,考慮到北美80%的無人機來自大疆,大疆實質上就是矛頭針對的物件。
此後不久,大疆宣佈計劃在美組建首個組裝生產線。儘管大疆稱建廠是為了應對美國市場對大疆產品高速增長的需求,與美國警告無關,但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是為了打消美方對於大疆無人機資訊保安的疑慮,主動向美方示好,也有助於避免可能的“制裁”。
同年,美國政府對大疆加徵關稅,並出於對敏感資料洩露、資料安全的擔憂,禁止美國聯邦機構購買大疆無人機。11 月,美國內政部移除了約 800 架無人機。
2020年,在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的背景下,美國政府數次將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並在上半年再次指出中國生產的無人機竊取美國使用者的資料。對於此次美國的“制裁”,大疆公關總監20日迴應稱:“目前只知道大疆可以在美國繼續銷售,其他影響沒有人可以回答。當然,實體清單和以往限制的約束力不太一樣,具體怎麼約束,還需要過幾天再看看。”
儘管目前實體清單的具體執行和落地,還在評估之中,但大疆這樣的迴應多少讓人隱隱擔憂。
2
投資2年後,面對仍然沒有上市訊息的大疆,已經有投資人為退出而焦慮。
2018年5月,大疆完成新一輪10億美元股權融資,與大部分透過FA撮合的融資不同,大疆採取競價排名的方式進行融資。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3年開始,大疆的營收幾乎以每年增長一倍的速度向前跨越。2014至2017年,大疆營收分別為 27.2億、59.8億、97.8億、175.7億,佔據世界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超過70%的份額。
有了這樣的業績支撐,大疆對資本的態度非常強勢。
根據大疆設定的競價規則,採取D/B股認購機制,也就是說,投資者想要投資大疆B類的股權,必須認購一定比例無收益的D類普通股(本質上是一種無息借款)。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D類股票金額較大的投資者。
除此之外,大疆不僅沒有上市計劃和對賭業績,也不允許投資者進行盡職調查,甚至大部分投資人都看不到具體的財務報表。
儘管如此,此輪融資還是引起投資機構的瘋狂爭奪,究其原因,大疆的營收能力和無人機賽道的霸主地位給了投資者預期的空間。透過此次融資,大疆不僅獲得了10億美元股權,還獲得了15億美元的3年期無息貸款。
然而從2018年開始,大疆再未正式公開營收資料,2019年更是傳出內部貪腐醜聞,損失超過10億人民幣。有媒體認為大疆大規模反腐裁人是為了降低成本,國際電子商情甚至懷疑,大疆2018年營收實際是5%的負增長,反腐事件只是用來掩飾業績不佳的藉口。
反腐過程中,一名員工指控:“公告貪腐名單上面的人,一半以上都是冤枉的,被扣帽子的。”
腐敗問題的曝光讓公司的管理能力受到質疑,大疆創立至今,汪濤即是CEO,也是CTO,從產品設計到內部管理,他幾乎是唯一決策者。當初和他一起創業的陳金穎、盧致輝、陳楚強相繼離開了大疆,有員工吐槽大疆像是汪滔的“一言堂”,他可以否定任何反對者。
除了員工,不少使用者也對大疆的服務感到不滿。在知乎上,很多網友對大疆的售後留下差評。一位網友直言:大疆太過傲慢,不重視使用者。即便在媒體圈,也對大疆的態度頗有微詞。
假如大疆能夠保持業務高速增長,這些不滿還能隱藏在水面之下,然而隨著大疆面臨一系列困境,越來越多的質疑聲開始擺到明面上。
3
2020,對大疆肯定不是友好的一年。
無論裁員數量真實與否,在全球疫情的持續發酵下,大疆受到的衝擊顯而易見。隨著美國的進一步打壓,大疆的未來更是蒙上一層陰影。
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凡是被美國點名制裁的中國企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一片哀嘆中,吃瓜群眾發現只有大疆被美國點名卻沒有被制裁,一時間,大疆成為中國科技實力的代表企業。大疆公關總監也在產品溝通會上霸氣表示:“無人機能拆開的每一個零部件都是大疆自己生產的,底層程式碼都是自己的”。這話聽起來很提氣,但業內人士都知道事實是怎麼回事。
幾個月前,《日本經濟新聞》就大疆的配件情況做了專門調查,以最新的Mavic Air 2為例,一臺大疆無人機約80%的零件來自於智慧手機等電子產品中的成品零件,且很大一部分核心零件來自於美國供應商。比如控制電池的 IC 晶片由德州儀器(TI)製造;放大無線電晶片、消除噪音的 IC 晶片來自於 Qorvo。
此前也有國內媒體挖過大疆的供應鏈,指出核心零件來自世界頂級供應商。
如視覺處理單元從美國INTEL棋下的Movidius公司購買,陀螺儀從美國Invensense和ADI公司進口,GNSS購買歐洲的U-blox模組,主控晶片使用ST公司的ARM晶片以及高通/INTEL提供的無人機專用CPU,攝像頭則配套索尼產品。
可以想象,如果美國限制上述供應商對大疆出口零件,大疆成本和效能優勢如何延續將成為棘手問題。
在美國本土市場,隨著美國開始補貼無人機的開發,大疆不可避免將面對更多的競爭,比如Skydio推出的Skydio2,在避障效能上已經超越大疆的Mavic2。未來,美國很有可能限制大疆在美的銷售,在百思買或亞馬遜等美國商店將無法直接購買到大疆的產品,最壞的結果是大疆徹底失去美國市場,丟掉近半數營收。
“大疆可能會像華為一樣。”日本國家安全資訊保障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山崎文彰說。
對於大疆來說,眼前的挑戰不僅僅是疫情和美國政府,還有無人機行業自身的天花板。和智慧手機不同,無人機並非剛需,應用場景有限,再加上各地政府對無人機的管控愈發嚴格,大城市幾乎全面禁飛,很多玩家飛幾次後就會束之高閣。一旦消費者對無人機概念不再感到新鮮,曾經火熱的消費市場就會變得冷淡。
當然,大疆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2016年,汪滔就曾表示,無人機市場即將接近飽和,大疆的收入達到200億元也就到頂了。
根據Garter資料顯示,2018年全球無人機產量313萬臺,市場規模73億美元,預計2020規模將達到112美元,其中五成以上屬於行業級無人機。
在行業無人機方面,大疆並沒有絕對領先和高利潤率。尤其是植保領域,極飛是強有力的對手,在大疆一輪一輪的價格打壓下,仍然佔據一半左右的植保無人機市場。
和消費無人機不同,行業無人機市場除了產品和價格外,裝置鋪墊、組網建設和綜合化解決方案更為重要,大疆單純在硬體和演算法上的優勢,並不足以拿下行業市場。
一直以來,大疆都標榜自己是一家人工智慧公司。憑藉自研演算法的核心優勢,大疆近幾年不斷拓展邊界,產品線陸續涉足影像、教育、甚至自動駕駛等領域。但是資源投入的分散,讓其無法在產品上聚焦研發和推廣,同時要面對更多的競爭。
至少從目前來看,大疆在其他領域仍在探索階段,2018年那輪的投資者賬面上應該還沒有多少回報。
消費無人機證明了大疆過去的成功,但不代表資本市場看好的未來。
2021年,上輪融資的D類股三年鎖定期將滿,屆時投資者可以要求大疆回購,無論外部情況是否有所好轉,如果這家已經有15年曆史的公司傳出上市計劃,很多人應該不會感到意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