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財政部公佈了一份所謂的與中國軍方有聯絡的中國公司名單,要求美國在和這些公司做生意時必須獲得特殊許可證,而且也不允許美國人買這些公司的股票。這是特朗普在任期末的"最後的瘋狂",特朗普政府內的對華"鷹派"正在用盡自己最後一點可憐的力氣,試圖遏制住中國發展的勢頭。但是,這終究是他們的一廂情願,而且仔細研讀這份名單,會發現所謂的"制裁"其實象徵意義更大,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另一個生動的例子是伊朗,因為特朗普對伊朗實施了"極限施壓"政策,所以伊朗的許多知名公司以及政府高官都被美國製裁了,美國給出的理由也是"這些公司或者個人和伊朗軍方有勾結",可以看到,"與某國軍方有聯絡"似乎已經成了美國的"口袋罪"。
之所以稱它為"口袋罪",是因為所涉及的公司範圍實在太廣了,按照美國的標準,一些生產螺絲釘,甚至生活日用品的公司都能被放在制裁名單上面,因為這些公司生產的商品都能用於軍隊,所以,美國模稜兩可的制裁標準表明了是包藏禍心。
據瞭解,美國最後給出的制裁名單,名單上其實比原來的少了14個公司,這是美國財政部努力的結果,然而五角大樓和特朗普內閣卻認為美國財政部過於"軟弱",聲稱財政部為了維護華爾街那些資本家的利益,不惜幫助中國公司發展。他們的這些話顯然經不起辯駁,因為美國要將所謂的與中國軍方有聯絡的中企列入清單,實際上違背了國際商業開放合作的公平公正原則。
一家大型企業,發展到最後往往都需要具備軍民兩用的基本職能,在任何國家都是如此,比如美國波音公司,波音公司既是全球最大的民用飛機制造商,同時也與美國軍方有合作,而中國的民企在為軍隊生產產品時卻要遭到美國政府的打擊報復,這種行為是十分蠻橫無理的。實際上,美國打壓這些公司,實質上也傷害了中美商業層面的經貿往來,美國政府內部出現分歧,也是因為制裁實實在在地傷害了美國企業的利益。
實際上,美國對華"鷹派"官員執意挑起中美之間的技術對抗,最終目的是在政治層面引發震動,而美國政界在對華問題上的分歧,歸根結底是兩派之間的鬥爭,一派人致力於維護美國企業的利益,強調加強對華經濟合作也對美國經濟有利,另一派人則極力渲染"中國威脅論",希望把美國人民的注意力從國內矛盾轉移到中國身上,以期給自己撈一點政治好處。
這兩派的鬥爭在美國內部將長期存在,一般來說,宣揚"中國威脅論"的那派只是聲音比較大,而強調與中國進行經濟合作的那派則是在默默做事。相關資料顯示,在今年前10個月裡,外國對華高科技投資增長27.8%,美國公司在中國的併購投資增長69%,達113.5億美元。而根據中國商務部此前公佈的統計資料,今年上半年以美元計算的美國對華投資總額增長6%。
所以,中美之間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特朗普政府以為透過封鎖打壓中國,就能讓中國企業一蹶不振的想法,只不過是痴心妄想。隨著特朗普時代的"落幕","鷹派"估計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拜登的就任或許會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轉機,兩國關係重回理性的可能性也會增加,但是,美國兩黨的基本共識仍然難以改變,拜登政府依然有可能給中國帶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