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裝置成癮、
假新聞氾濫成災、
青少年抑鬱症頻發、
圖片分享畸形症……
近年來圍繞社交媒體負面影響的抨擊
甚囂塵上。
日漸高漲的關注度,
熟悉的網飛當然不可能放過。
今年9月份紀錄片
《監控資本主義:智慧陷阱》
(又譯為《社交困境》)正式上線。
前高管和前沿研究者們共同揭露,
赤裸裸地展現:
你到底是怎麼被社交媒體 “賣”了的,
矛頭直指現下各大網際網路公司
扭曲的盈利模式。
導演傑夫·奧洛斯基的意圖
從一開始就很清楚:
“給一個熟悉的話題帶來引人注目的新視角,同時也把你嚇得要死”。
相比傳統紀錄片,《社交困境》
更像是一部紀錄片和劇情片的混合體。
邊分享前高管、專家們的自述和反思,
邊用虛構故事將矛盾具象化,
戲劇化地強調現下社會困境。
毫無察覺地,
我們一步步正深陷“社交”網路騙局……
“免費”使用騙局,
賣資料只是基本操作
在正常的交易世界裡,我們以金錢換取所需的產品和服務。
網路世界裡當然也是,不管是Steam的遊戲,Adobe的軟體還是微軟的系統,都是 獲取服務。
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軟體打著免費使用的名義“勾引”大家使用,並偷偷收集使用者的各類資料,將這些資料用於商業或其他目的,進行獲利。
但到這裡,你還以為,社交媒體公司(以下簡稱“社媒”)只是靠著賣資料賺得盆滿缽滿?
NONONO,這只是基操!甚至只是他們獲利的前提。
▼社媒公司售賣確定性,所以必須擁有優秀的預判能力,必要條件就是很多資料
那社交媒體公司到底賣什麼?靠什麼賺錢?誰又來買單?
▼廣告商在付錢,而我們就是產品,我們的關注就是賣給廣告商的產品。
▼更進一步說,產品其實是我們的行為和觀念上漸進、細微、難以察覺的變化。
所以,背後的買單者,不是別人正是潛藏在海量資訊裡的廣告商們。
而社媒公司推銷的就是他們操縱你的能力。透過資料追蹤你,分析你,然後改變你做的事,你的思維模式,甚至改變你這個人。
▼這一切就是“監控資本主義”, 這個詞彙,直截了當到讓人惶恐不安。
大型技術公司的商業模式是保證廣告商能直擊客戶內心,以此為目的,資本主義對每個人去的每一個地方進行無限制的追蹤獲利,賺的缽滿盆盈。
這一個全新的市場創造了高達萬億美元的收益,讓網路公司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公司。
而作為使用者的我們,是怎樣地一步步落入這場“世紀”營銷陷阱?
平臺連環招,讓你無處可逃
社媒平臺通常有三個目標,參與度、使用者增長、推送廣告。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他們採取了“AI+大資料+心理學”組合拳的降維打擊,毫無察覺,你已經深陷其中。
第一招:資料蒐集
我們在網路世界做出的每一個行為,都在被監控和記錄著。
資料庫的資訊甚至能詳細到你停在哪張照片看了多久,你在看前任和新伴侶的影片,你深夜是在“網抑雲”還是和男/女朋友聊天……他們統統都知道。
他們掌握關於我們的資訊,遠超於我們能想象的。然後,為了利用海量的資料對我們進行精確瞄準,AI出手了。
第二招:AI分析建模
根據資料,社媒公司分析出了我們的性格、愛好、趣向等等,深層次到我們對自己可能都沒有的精準判斷。然後,他們做出了預判我們行為的AI模型。
一旦有了這個模型,他們就能預判我們會想看什麼做什麼,然後推送個性化定製內容。
回想下生活中,是不是你跟朋友聊天時提起的某個物品,在接下來可能甚至只是2分鐘後,就能在淘寶推薦、小紅書首頁、微博廣告裡看到相似的內容。
類似事件,簡直層出不窮。
影片虛構故事裡的男主被AI分析喜歡“年度最悲壯的失敗”這一則短影片,下一秒他的手機上就能收到。
而這遠遠沒有結束。
我們在網路世界的每一次互動,都會被記錄然後返回到社媒公司的資料庫裡,幫助模型塑造得越來越精準,投放的內容也越來越符合我們的口味。
第三招:心理學輔助分析,
勸服性技術上線
心理學幫助社媒公司找到最快操縱你的方法,提供讓你產生興奮的事物,利用你心理中的脆弱掙錢。
▼你有意識地使用產品,還遠遠不夠,他們想深度侵入你的大腦根部,植入一個無意識的習慣。
心理學結合科技,勸服性技術誕生。
至此,三招連環襲擊,社交媒體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工具,它被賦予了可以操控你的能力。
▼社交媒體不是原地等在那裡被使用的工具,它有自己的目標和辦法,利用你的心理,來對付你。
“我見即一切”
虛擬世界蠶食現實
社交媒體創造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尤其是對年輕一代來說,線上聯絡代替現實互動變成了主體。
在這裡你只能看到你感興趣的東西,鋪天蓋地像蠶絲一般包裹住你,每個人進入了自己的所謂資訊“繭”房。
例如,當你進入谷歌輸入“氣候變化是……”,根據你所在地區不同會出現不同的自動完成建議(你完全可以自己去試一試,和不同地區的朋友對比結果)。
但這些提供的不都是氣候變化的真相,而是根據地區人群偏好個性化推薦。
當然,最簡單的是,你可以比較你和最親近的朋友抖音首頁的推薦。
是不是因為你們個人喜好的不同,看影片習慣的不同,接受到的推送完全不一樣,她的可能是俊男美女,你的可能是搞笑吃播。
©GIPHY
你以為大家接受到的新資訊完全對等,其實你們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資訊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你看不見。
全球27億人正同步上演著現實版《楚門的世界》,我們逐漸接受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就是現實。
無法否認的是,年輕的一代甚至正在成長的這幾代人都已經逐漸接納了這個現實。
▼我們創造了全球的一整代人,在他們成長的背景中,交流的意義和文化的意義,就是操縱。我們做的每一件事的中心,都加入了欺騙和鬼祟。
被網路世界影響的青少年們,對世界對自己的認知都在朝著“畸形化”發展。
特別是95年以後出生的這一代人,他們變得更加焦慮、脆弱。
依賴於網路世界,使他們對於處理孤獨感、不確定性和害怕情緒的能力直線下降,急於從數碼產品裡獲得安慰。
直觀的呈現就是,從社交媒體開始出現的2011年起,美國少女的自殺率和自殘率直線上升,而在這之前都是非常平穩的。
發展迅猛恐失控,
唯有寄望於監管?
“無法阻止?那我們就去適應好了?”
但最令人害怕的是,這些東西是全新的,是由技術驅動在成指數地向前發展的,你還認為你能控制得了?
▼從20世界60年代至今,計算機處理能力增長了萬億倍,我們身邊沒有任何其他東西以這個速率增長。
與之相比,我們人類呢?
▼我們的生理,我們的大腦,根本沒有絲毫進化。
▼作為人類我們幾乎已經失去了對這些系統的控制,更多的是它們在控制我們,而不是我們控制它們。
這部片子不是像《終結者》或者其他科幻片那樣直接地展示給你,“人工智慧會殺人”。
而是敘述了一個事實,一個我們忽略的事實。
人工智慧現在已經在運營著當今世界了。
或許,有點危言聳聽,但仔細想想與我們休慼相關的這一切,是不是還是覺得背後一涼。
儘管網飛的特色是教育觀眾去了解社交網路給我們的隱私帶來的問題,《社交困境》也因揭露了社交媒體的不法行為而受到讚揚,但它最終還是不能提供切實的解決方案。
影片最後,大佬們無一不肯定各大網路公司最初的善意和有利一面(畢竟也是他們親手創造的世界),只是扭曲的商業模式和運營方式讓這一切走向了預期之外。
對此他們也束手無策。甚至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電子裝置。
最終,他們只能寄望於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透過立法、稅收等等各項措施將其規範成為正常的交易市場。
#寫在最後:
誠然,看完整部90分鐘的紀錄片,你或許會覺得毛骨悚然,拿起手機想刪掉各類社交軟體,逃離這個世界。但值得慶幸的是,國家機構也不是毫無作為,日前工信部組織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電信終端產業協會制定釋出了《App使用者權益保護測評規範》10項標準和《App收集使用個人資訊最小必要評估規範》8項系列標準。相信未來更多法律法規及相關條款的頒佈,以及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力度的協同下,即使是網路世界,也會有應有執行的規則。
於我們而言,也許放下手機,“逃”回現實,去聆聽不一樣的聲音,走出網路的假象怪圈,還能獲取一線生機。
*文中未標明出處照片均來自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慧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又譯《社交困境》)。
#互動問題:
紀錄片並沒有真正告訴我們如何與現下趨勢抗爭,作為觀眾,你會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