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說了大熊貓的食性,明明長了個消化肉的胃,非要一天到晚啃竹子,而且一啃就是200多萬年。實話實說,光從吃這點上看,大熊貓就已經是個略顯挺挑剔的動物了,然而不只是吃,雌性大熊貓在選擇配偶的時候,更是精挑細選。別的物種,雄性大多隻要戰勝了其它雄性,基本上就能贏得交配權,到了雌性大熊貓這兒就沒那麼簡單了。
雌性大熊貓的發情期短,一年僅一次,一次只有2到3天,堪稱真正的“錯過等一年”。也就是說,一年8760個小時中,大熊貓只有短短的24到36小時用於繁衍後代,其餘時間它們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在自己的領地上游蕩、覓食。它們一方面會利用尿液圈定領地,另一方面又會在留下痕跡時非常謹慎,以免遭到攻擊,因此大部分時候,大熊貓都是用腰部做支撐“坐下”,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用臀部坐下時,肛腺分泌的分泌物暴露了自己的行蹤。
然而到了每年3月到5月,情況就有所不同了,由於雌性大熊貓陸陸續續進入發情期,它們開始充分利用聲音和氣味達到交流的目的地,頻繁地噴灑尿液、撓樹皮、蹭屁股,甚至發出叫聲吸引注意,雄性大熊貓這時候就會聞聲、聞味、聞訊而來了。通常情況下,一隻雌性大熊貓所留下的氣味會引來大約3到5只雄性大熊貓,這些雄性首先得戰鬥一番,撕咬、抓撓、嘶吼,在爭鬥中敗下陣來的雄性只能悻悻地離開。
可是,打贏了架對雄性大熊貓來說只是邁出了第一步,但並不一定是個好的開始,因為雌性大熊貓“擇偶”既要看力量、長相、身材,還更看重“臭味相投”,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被打敗的雄性大熊貓所散發的味道,剛好是雌性大熊貓所喜歡的,那位勝者不僅不會獲得交配權,還有可能遭到雌性的攻擊。當然,也有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獲得交配權的雄性大熊貓,在完成30秒到5分鐘左右的交配後,雄性大熊貓就會離開,這也意味著其他雄性還有機會,但是之後,雌性大熊貓從懷孕到撫養後代都需要自己獨自承擔。
上述是野外的情況,人工飼養的雄性大熊貓處境會不會好一些呢?很遺憾,並沒有。首先人工飼養的大熊貓雖然是綜合考量了親屬關係、身體狀況、基因等因素的“人為配對”,但還是要以雌性和雄性的意願為主,如果兩隻大熊貓對不上眼,可能會無視對方,或者發起攻擊。其次,據說只有不到10%的雄性大熊貓能夠完成自然交配,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人工飼養大熊貓的過程中,飼養員還需要為大熊貓播放專門的影片錄影,教它們完成交配。
因此,大熊貓數量少的尷尬處境,除了環境原因和人為原因外,也與雌性發情期短、交配難以成功有關。雖然人工飼養的大熊貓在交配上同樣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多年以來人工培育、人工授精等方式也為大熊貓種群帶來了生機,透過篩選和配對,讓大熊貓寶寶避免近親繁殖的危害,從而以健康的身體重回野生的狀態,並在自然環境中完成交配,對大熊貓這種繁殖困難的物種來說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