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某次心理學的培訓課上,和老師聊天,跟她說起現在的時間總是被各種事情佔據,想好好讀完一本書的時間都沒有了。讀書的時候,總是會被打斷了。絕大部分時候讀了幾頁,然後放下,等下一次再繼續讀,下一次又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前面的內容差不多早就又忘掉了。內心深處對於讀書的渴望與讀書效率不高之間形成了矛盾,太令人沮喪了,讀書的積極性很受打擊。
時常沮喪
於是問老師有沒有什麼書,能稍微緩解一下目前這種焦慮,並且不需要太多時間就能讀完,以幫助重新建立對讀書的熱情和積極性。老師於是推薦了這本日本野口嘉則的《心眼力》。
心眼力
這是一本很薄的書,老師推薦時說希望兩小時左右能一口氣讀完。於當時的我找了一個週末的下午,給自己空出來。關掉手機,拔掉電視機電源,將房門反鎖,一個人待在房間裡,開始了我的重建撩書積極性之旅。
沒去注意到底花了多少時間,但是到底還是按照老師的要求一口氣讀完了。讀完確實感慨頗深,的確如書中所說,我們的一思一念,都在創造我們的未來。而恰巧那個時候想起我的朋友小多啦的一些遭遇,此文也當送給她,希望我們都能積極地面對並享受我們現在遇到的一切,總有一天我們會感謝曾經的這些經歷。
撩書萬卷終有益
我想,看完一本書,一場電影,一部電視劇,也可以是去經歷一場旅行,甚至是與人的幾句交談,如果有一些地方與你有共鳴,如果有一些地方讓你稍有感悟甚至是恍然大悟,這就是值得。喜歡該書的風格,如老朋友般娓娓道來,在毫不防備之時那些載著道理的故事文字映入你的眼簾,進入你的腦海,直達心靈。
或許與當時的心境相關,如下幾點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01 無論何種人生境遇都能創造價值。
我們不能隨便就失去信心,至少我們還擁有“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這一切”的自由以及實現這個態度的價值。被動的人常常將拘泥於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而惶惶不可終日抑或自怨自艾。而主動的人,則去對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采取行動。
書中講到作者本人在高中時有人際交往恐懼症,為了尋求心靈的慰藉,早日從這種煩惱中解脫出來,他幾乎天天去圖書館看各種哲理,哲學,傳記,散文等書。但是高中畢業時,他很沮喪地發現,人際交往恐懼症絲毫沒有改善。但他並未放棄,仍然嘗試用各種方法,終於在大三的時候這種症狀消失了。而在他以後的職業生涯中,常常運用到高中時在圖書館裡看到的知識。他為此常心懷感激,感激他在那一段人生境遇中的沉澱。
任何經歷不會徒勞
人生的任何一種經歷都不是徒勞的,後來的果皆源於之前的因。或許人生最後的終點將一樣,但是不同的經歷會有不同的風景。同樣九十分鐘的電影,有的讓人永遠記住,不斷稱讚,奉為經典;有的卻過目即忘,甚至連目都不願意過。
02 困境中也能孕育幸福的萌芽。
我們常常只能看到那些煩惱和不幸,但是卻看不到事情背後本來的意義。書中用向日葵的生長來舉例。我們看到向日葵種子,也許看到的是一種零食,或者僅僅是一顆種子,我們沒有看到它的本質,向日葵的本質就是它的生命力。將種子種進地裡,澆水,施肥,假以時日,它就會發芽,最終開出燦爛的花來。
正如孟子所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意思也應該就是如此吧。
向日葵的本質是生命力
遇到困境的時候,不僅要看到困境本身,也要看到困境背後本來的意義。熬過去,撐過去,困境中孕育的幸福萌芽就能成長大。
03 面對恐懼,關鍵不是去消除,而是拿出勇氣,即使心中恐懼也要採取行動。
勇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我們擁有的卻時常不被自己發現的禮物。我們往往將遇山伐山,遇河趟河,這種克服困難,消除前進路上恐懼的方法一直被推崇和歌頌。殊不知,如果武力值遠勝於苦難和恐懼時,採取這種行動只是正常的選擇,而如果武力值不足以蕩平困難,克服恐懼,那麼仍然採取同樣的行為才更值得我們學習和稱讚。我們要稱讚的是採取行為時體現出來的勇氣。而另外遇山建路,遇河搭橋,繞過困難前進,最後仍能達成目標,也是另外一種有智慧的勇氣。
遇到前進的路上有隻猛虎擋道,喝幾碗酒後醉打虎消除虎患是英雄,繞道而行未嘗不是勇氣與智慧的體現。在電影《美麗心靈》中的納什,面對精神分裂症,也許關鍵不是治癒,因為治癒或許一輩子都實現不了,關鍵是如何拿出勇氣去面對這種病症,並與之好好相處。
面對恐懼,關鍵是面對,而不是消除
一本書第一遍也許看不出什麼,但是看後細細去想,才能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道理都是簡單的,只是要懂它並按它去行動的過程是艱難而曲折的。當大徹大悟一切瞭然於心之際再回頭來看,可能只有一句“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