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讀書跨年記#

這篇文章寫的是我在《把時間當作朋友》和《象與騎象人》兩本書中看到同一個事例的不同觀點時的思辨過程,適合對主題閱讀有興趣,但又擔心太難一直沒有行動的朋友。

如今資訊氾濫,思辨能力尤為重要,你一定要鍛煉出能一眼看出誰在胡說八道的能力,實在做不到,兩眼也行。

好了,文章主旨我都說出來了,因為大家都忙,不好意思耽誤大家時間,接下來是正文,感興趣的朋友接著往下看,不敢興趣的朋友咱下篇文章見。

這個實驗你肯定在某本書裡看到過,如果你是個愛書人,還可能在不止一本書裡看過:

找來一批四歲孩子,給他們每人一塊糖,並告訴他們若能等主持人回來再吃這塊糖,則還能吃到第二塊糖。

戈爾曼悄悄觀察,發現有的孩子只等了一會兒便不耐煩,迫不及待地把糖塞進了嘴裡;而有的孩子則很有耐心,而且很有辦法,想出做遊戲、講故事之類種種方式拖延時間,分散注意力,最終堅持到主持人回來,得到了第二塊糖。

戈爾曼又對這批孩子14歲時和進入工作崗位後的表現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晚吃糖的孩子數學和語文成績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20%,而且意志堅強,經得起困難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之後對這批孩子14歲時和進入工作崗位後的表現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晚吃糖的孩子數學和語文成績比早吃糖的平均高出20%,而且意志堅強,經得起困難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上面的引文是我從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摘錄的,正如李笑來在書中所說的,這個故事的結論一直以來都是千篇一律的“要取得大的成績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為當前名利所誘惑,能按社會需要不怕挫折,堅持不懈奮鬥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而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提出了這樣的結論——a. 希望自己的慾望馬上獲得滿足是大多數人的天性;b. 野心永遠是少數人的天性。

李笑來認為“忍住慾望”究竟能不能決定成功,答案只能是“也許”,如果不是“也許”而是“必然”的話,那麼,所有的苦行僧都應該必然成功。

現在看來這個觀點很普通,但一年前看這本書時是顛覆了我的原有認知的,《把時間當作朋友》是我閱讀生涯的轉折點,在這本書之前我一直沉浸在虛構類的書籍裡傷春悲秋,正是這本書幫助我完成了閱讀轉型。

巧的是,一年後的今天,我又在喬納森.海特的《象與騎象人》中看到了這個例子(當然,實驗者的名字變了),喬納森.海特的結論是:秘訣何在?最重要的就是謀略,即孩子運用自己有限的自制力來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乍一看,似乎一切又回到了起點,喬納森.海特顯然是認可那些懂得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的。他在《象與騎象人》一書中進一步解釋道“在後來的研究中,米歇爾(《象與騎象人》一書中的實驗者)發現,表現優異的孩子懂得擺脫誘惑的控制,或想出其他好玩的活動。這種思考技巧是情商的一個方面。一個情商高的人,其內心的騎象人必然技巧高超,懂得在不跟大象的意志直接起衝突的情況下,能富有技巧地分散大象的注意力,把大象安撫得服服帖帖。”

也就是說喬納森.海特和李笑來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那究竟誰對誰錯呢?

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分歧點在哪裡。

李笑來的“忍住慾望”一詞很能說明問題,他顯然認為那些堅持到最後的孩子靠的是苦行僧的“強忍慾望”。

而喬納森.海特認為那些孩子是依靠謀略堅持到最後的。

其實那些堅持到最後的孩子靠的到底是什麼,引文中就有答案,讓我把它摘錄出來:

“而有的孩子則很有耐心,而且很有辦法,想出做遊戲、講故事之類種種方式拖延時間,分散注意力。”

我再重申一遍,這段引文出自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李笑來在描述實驗時也提到了,堅持到最後的孩子“很有辦法”,靠的絕不是“幹忍著”。

那麼顯然,在這個問題上,喬納森.海特是對的。

讀書的時候,不能只接收一家之言,而要把多位作者的觀點進行比較閱讀,然後自己做出取捨判斷,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樣才鍛鍊自己思辨能力,不然看再多一流的書也只能是成為一個一流的牆頭草,遇到事時空有許多一流的觀念卻依然左搖右擺不知如何是好。

既然判斷出了對錯,這篇文章也應該到此結束了,但是等等,我們還要思考一下,李笑來為什麼要這樣說?明明這是一個追蹤實驗,事實已經證明那些懂得延遲滿足孩子的確比一般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了,為什麼他僅僅表示答案只能是“也許”呢?當然答案的確是也許,但這個也許的機率比一般人要高出很多倍呀!

站在李笑來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你就明白了,李笑來的關注點在那些沒有拿到第二顆糖的孩子,也就是大多數普通人,不知道是不是包括你,反正包括我。

李笑來要表達的,是承認“希望自己的慾望馬上獲得滿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辦了。

為什麼呢?因為平靜接受並且正確認識自己的天性是改變天性的第一步。

好玩的事情來了——又繞回來了,說來說去,還是得培養自己“延遲滿足”的能力啊,只不過有極少數人可以依仗優質的基因,而我們只能靠長期的訓練。

不過也還好,起碼《把時間當作朋友》告訴我們訓練是有效果的,說到底,兩位作者的方向是一致的——都在探尋讓人們獲得延遲滿足能力的智慧。

到這裡文章也該結束了,我想多嘴再說幾句,在自媒體時代最常發生的事就是各種專家各執己見,讓你在牆頭左搖右擺不知道該聽誰的,面對這種情況,真的是求人不如求己——好好鍛鍊自己的思辨能力吧。

而當你有了思辨能力之後,你會發現有些人表面上意見相反,但實際上他們不過是在用不同的角度解釋這個世界,就像兩個登山者在山的不同面爬山。

人類的智慧,最終是要在山頂相遇的。

1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銷售就是要搞定使用者痛點:99%的人都不知道的銷售新思維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