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我們都知道世界有東西方之分,但是東方被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還有東歐,這些地方之間沒有什麼共同之處,卻被西方人一股腦地放在“東方”這個欄裡,正所謂東方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就是西方人給自己看不起的國家和民族的一個統稱,所以後來就興起了一個“非西方”的稱號,用來與西方文明相區別,只要不是西方的,就是非西方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概念。

西方的來歷之前說過,因為新大陸發現之前,舊大陸上的文明中,西歐文明處於最西端,於是自命西方,把自己東邊的文明全都放在東方這個筐裡。那麼,世界上除了這個西方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那毫無疑問也就是非西方了,我們現在看看它有幾個組成部分。

首先呢,非西方的代表,不是咱們國家,而是那個最像西方人的,也就是東歐。或者說中東歐。這個地方,一般把它叫作東歐-斯拉夫-東正教文明,但是這樣其實不合適,因為東歐不等於斯拉夫,斯拉夫也不等於東正教,而且東正教的希臘,嚴格來講算近東,跟俄羅斯並不在一個單元內,所以這塊地方,我們就叫它中東歐文明好了。

東歐文明是非西方的第一個模組,以各種混合文化為主要特徵,是西方的頭號敵人和心腹大患

範圍有多大呢?廣義上來講,你看看冷戰時期的東歐陣營,基本上那個陣營就是,有的時候更廣義上要包括整個德國和奧地利,萊茵河以東就不是西方了,但是北歐斯堪的納維亞三國算西方。這塊地方的特徵是陸權文明,與西方的海權文明不同,別看長得像,骨子裡一點兒都不像。也正因為不是西方人但是至少表面上更接近西方人,擁有堪比西方的強大軍事力量,因而成了西方的頭號敵手,現在基本上德意志被勉強接納,像波蘭這些地方,其實並沒有接納,你看波蘭這些國家,它強調西方性,一定要強調自己是西方的,那為什麼英國不強調這一點?英國為什麼不被懷疑不是西方的?這種做法就是急於同俄羅斯做切割,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這塊地方帶有濃厚的亞洲性質,像捷克首都布拉格,它竟然來自蒙古語,你檢視蒙古的地圖會發現蒙古境內一大堆帶有布拉格三個字的地名。匈牙利,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匈奴,無論它和匈奴也沒有關係,現在總之就是用的這個名字,也無怪乎梅特涅說出了維也納就是亞洲了。西方的這個邊界從來沒有變過,東歐從未真正融入西方。

再比如芬蘭,它在冷戰時期應該算是一個獨立性較高的蘇聯衛星國,也是亞洲語系的,還有愛沙尼亞。這些國家的特徵與西方都不同,強調與西方格格不入的陸權理論、集體主義、極權政治和強人政治,語言要麼是斯拉夫語系,要麼是來自亞洲的語言,宗教上其實很淡薄,也沒有共同點,是一種奇怪的一神教、多神教和無宗教的混合體,與西方形像而神不像,與西方的衝突也是最多的,它們中最強大的俄國被西方視為整個“東方”或者說非西方的宗主國,視為其最大的敵人和心腹之患。

非西方的第二個部分是大名鼎鼎的近東。這塊地方,基本上和東羅馬帝國的領土重疊,後來北非阿拉伯化以後,再加上北非和阿拉伯半島,那麼基本上和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重疊。包括希臘、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還有土耳其,也包括之前的古埃及、腓尼基這些上一代的文明,還有亞美尼亞這些南高加索民族,某種程度上還有衣索比亞,這些統統屬於近東。

這塊地方呢,是地中海文明的起源地,而西方就來自地中海,所以嚴格來講這是西方人的精神故鄉,但是西方人非常自命不凡,把近東本地的老住戶都貶低得非常厲害,這個地方近代以來衰落得也很厲害,至今雖然有所起色,但仍然處於低谷,內部分裂,矛盾重重,成了世界上最亂的地方,在西方的理論中,西方人認為它們衰落的原因是“東方化”,也就是學了更東方的波斯帝國的專制統治才衰落了,以前的雅典多麼厲害等等。

第二個板塊是近東,與東歐是死對頭,與西方矛盾也不小,但近來多為西方盟友

於是西方就對這個地方產生了一種非常矛盾的心理,一面認為它是東方的,是落後的,另一面又認為畢竟自己的這些東西大多來自這裡,像希臘啊,以色列啊,古埃及啊,包括阿拉伯啊,還有腓尼基等等。於是西方以美國為代表,常年在這個地方搞嫁接,意圖使它們“重回西方”,要“重建羅馬帝國”,造成了什麼後果大家也都知道,這裡就不多言了。

近東本地人呢,和東歐是死對頭,無論是土耳其也好,還是閃族各國也好,就算是希臘,也不和蘇聯站在一邊的。東正教也沒起什麼作用。這個地方的文化特徵是“東部教會”,包括希臘東正教、東方正統教會和伊斯蘭教遜尼派,還有猶太教,都可以包括在廣義的東部教會里,是亞伯拉罕世界的東半部,也是非西方中在文化上與西方交流最密切的一個,外形上好像不如東歐接近西方,內在上其實比東歐接近,與西方矛盾重重,但經常攜手共同對抗東歐人。當然如果東歐人暫時衰退下去了,二者就會展開死磕。

非西方的第三個部分是中東,沒錯這才到中東,而且不要誤解,人們印象上的中東已經在近東那兒說過去了,阿拉伯是近東,伊朗才是中東,有人說那不一樣嗎?那不一樣。西方人曾經也覺得沒多大區別,於是近東和中東的界線模糊化,但是這造成的後果就是兩個地區的問題放在一個地區解決,造成了二戰後的死結。把阿拉伯和伊朗分開看,能看出不少實質性的東西。奧斯曼帝國幾百年,和波斯帝國早不一樣了,波斯文明是印歐人,雖然後來閃化很厲害,但是底子還在,而且它是和印度更接近的東部印歐人,存在很多亞洲成分,與歐洲人不一樣。在宗教上他們是拜火教,後來伊斯蘭化以後,弄了一個什葉派,據研究就是拜火教的內容裹上一層伊斯蘭的外殼,說白了就是近東接近歐洲,大伊朗地區接近印度,而中東,其實只能指大伊朗地區,包括中亞這兒。

從這個地方開始,不再有那種像東歐和近東一樣的與西方糾纏不清的曖昧關係,完全是亞洲風格了。縱然伊朗人看起來很像阿拉伯人,也是白種人不假,但是內裡上已經越來越亞洲,那種印象上的纏頭知道吧?是不是印象上那是阿拉伯人的?實際上不是,阿拉伯人是包蓋頭,那種纏頭的頭巾從伊朗開始,越往東越多,往西不是沒有,但是更多的是類似古羅馬大袍的包蓋頭,就是那種遊戲上的刺客服,那才是近東,比較一下沙特和伊朗的服飾區別就能明顯地看出來。近東人裹一個蓋頭,說那是西方的刺客也有人信,但是從伊朗開始,那種風格開始居於少數。

再往東,開始進入遠東的地界。首先是南亞,主要是印度。伊朗和印度其實更接近,和阿拉伯其實不大接近。印度北方人也是雅利安人,亞洲印歐人,南方是棕色人種的混血,這塊地方是婆羅門的地盤,一般人提到印度想到佛教,其實佛教要更往東一些,南亞有自己的婆羅門文化體系。它和伊朗的原生文化很像,都有種姓制度,伊朗也有類似的教士-國王-平民-奴隸四級制度,再往東的東亞有一個有點兒類似計程車農工商四級制度,雖然不嚴格,日本也有類似的種姓制度,可以說種姓制度是區分地中海與亞洲大陸的一個分界線。

另兩個板塊是伊朗和印度,伊朗更接近印度而不是阿拉伯,但印度更自成一體

印度人比較奇葩,但是也有一套,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和伊朗是親戚,印度文化以印度教為主要宗教,印地語為主要語言,佔比46.3%的印度斯坦族也就是雅利安族為主體民族,其他各泛雅利安或中亞民族加起來一共72%,南部的達羅毗荼人25%,另有少數黃種人和矮黑人,在世界上自成一體。是個大量混血的民族,但白色人種還佔多數。

非西方的第五個部分,這才到中國。中國東部主要是儒釋道三教一體的世俗化文化,西部主要是藏傳佛教文化,共同形成了一箇中國文化區,嚴格來講這個區域不包括日本。其特徵是農牧二元性,西北的遊牧文明和東部的農耕文明共同結合成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獨具一格。

第六個部分是東南亞地區。這個地區內部分為三小塊,中南半島上的南傳佛教區,馬來群島上的馬來-伊斯蘭地區和獨立的西化菲律賓。其實還有更小的單元,比如新加坡。互相之間文化和種族差異都很大,但是仍然由共同的地域特性結合在一起,這個地方基本上是東盟的地盤。不適於以宗教、語言和民族來區分東南亞國家,它們的共同認同是東南亞這塊地域。有點兒類似東歐,但是內部整合比東歐好多了。

第七個部分日本。它有自己的獨特文化,特徵是天皇崇拜,然後有自己的本土信仰的神靈,佛教在日本也很獨特。還有自己的獨立民族,也有自己的語言,它的語言沒有親緣語言,文字有漢字影響,但最終還是和其他漢文化國家不一樣。日本文化是世界文化樹上的一個獨特分支,它不屬於任何體系,它自己就是一個體系。另外太平洋島國帛琉可以屬於日本文化圈,這個國家相當親日,而且島上還有很多神社和日本元素。

還有一個有爭議的部分,即中亞到北亞這一帶有一個草原遊牧文化區,但是鑑於該地被俄國、中國和伊斯蘭三者壓縮,所以除了遊牧之外很難找到它們的共同特點。這個部分的大部分已經被俄國合併,原來的薩滿教和胡人語言也已經所剩無幾,所以這塊地方一般不被納入考慮。不過細分之下,它還是存在中亞的草原遊牧區和更北部的森林漁獵區,甚至再往北還有因紐特人,但基本上還是把它們合併在俄國的體系之中比較好。

亞洲東部分為東亞、東南亞和日本三個板塊,圖為日本文化元素

這是舊大陸的情況。但是非西方還不止於此。黑非洲,它也是非西方。黑人主要分為蘇丹族系和班圖族系,前者膚色漆黑,後者膚色淺黑,在宗教上分為伊斯蘭教、天主教、新教和原始宗教四個部分,在語言和基因上就五花八門了,語言上的複雜性恐怕最認真的專家也望而生畏吧。

另一個部分是美洲土著,主要是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其實比黑人更落後,西方殖民者到來的時候黑人有很多已經發展出鐵器時代的工具,而印第安人還停留在銅器時代,印第安人目前已經被大部替代了,但是印第安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還存在於世。

說起印第安,就不得不提拉美。這個地方是伊比利亞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產物,但是以伊比利亞人為主,但是基於一滴血原則的邏輯,西方一般不接受它,而它也走上了獨自發展的道路。它發展出了一種軍權文明,是從南歐帶過來的,但是這東西在南歐只是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很不重要,但是在拉美卻成了拉美文明的典型特徵,拉美大量的軍政府和軍國主義政權表明這個地方正在走上一條獨立的文明之路,固然這個文明弊端重重,軍閥體制,它是伊比利亞軍政府體制和印第安本地文化結合的產物,混合了伊比利亞和印第安的文化,成為了一個獨特的文明,它當然也屬於非西方。

還有一個地位非常低,比因紐特人地位都低的地方,南太平洋土著區。這個地區,土著人口大概700餘萬,範圍很大,大半個太平洋和大洋洲都是這個地區的,最大的國家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屬於棕色人種。這塊地方的自然條件限制過於突出,導致這個地方基本上沒有發展出什麼高等文明來,因為自然條件不允許,出了門就是大海。也有一些歷史悠久的古國,比如斐濟和湯加,湯加還建立過湯加帝國,想象以下一群微型島嶼的帝國,橫跨南太平洋,也是很厲害了,奈何自然條件如此。像我們熟知的澳洲土著啊,紐西蘭毛利人啊,都是這個群體的。

你看,非西方有幾塊?不細分的話,大約11塊,細分之下,東南亞最少分三塊,再加上游牧文明和漁獵文化區,甚至因紐特人單算一個單元,16塊不止。

各種亞非拉土著也屬於非西方,圖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也是拉美文明的組成部分

所以非西方的概念非常廣泛,說實話,要是說東方沒有共同之處的話,那非西方這個概念同樣存在缺陷,因為差異實在太大了。你能想象俄國人甚至德國人可以和毛利人或者復活節島人相提並論嗎?除了它們都不是西方這一條?雖然西方人是堅決不接受東歐,但是要是毛利人看來,那些金髮碧眼的東歐白人不就是西方人嗎?

非西方中,據說存在180個國家,其實還不完全,差不多接近200個,加上歐洲的袖珍國,西方國家其實也才26個,注意在這裡希臘和波蘭這些國家都不是西方的。以色列也不是,西德二戰以後勉強是,東德冷戰以後勉強是。全球民族2000多個,西方才幾十個民族?

這說明什麼?真正的西方人其實很少,西方國家中的少數族裔嚴格來講絕大多數也不算西方人,它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歐洲北部的維京-盎撒人,一定要是海洋民族,德國都算異類。另一個是南歐的拉丁國家,但是拉美的混血兒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西方白人,其實才7億人口。四億日耳曼三億拉丁,其他全是非西方人口。

東歐人曾經產生過聯合其他人顛覆西方的秩序的想法並付諸實施,但是失敗了。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

東歐,和近東這兩塊地方,和其他的非西方文明是不一樣的。嚴格來講,拉美也不一樣,因為它們三個,都帶有西方成分。

西方排斥它們,和西方殖民欺侮其他人是不大一樣的,對於拉美更多地是嫌貧愛富,但是在文化上也好,在其他地方也好,本質上並沒有那麼大的衝突。與東歐和近東的衝突雖大,但是性質和其他文明的衝突不一樣。

西方人對東亞,乃至對南亞,對於亞非拉的土著人口,它是歧視,種族歧視,你弱看不起你,沒有別的意思。但是對於東歐和近東,西方人不大敢歧視,更多的是恐懼,是防備,西方人認可它們的實力,但是認為它們的存在對自己是個威脅,因而一定要削弱它們,對東歐尤其如此。

這個概念依然極其泛化而不準確,其中一些文明尤其是歐洲和地中海東部,含有巨大的西方成分

然而東歐人和近東人有自己的想法,西方很強大對他們未必是壞事,他們也是白種人,也是環地中海文明發展起來的,西方人按理也是他們的親戚,只不過嫌貧愛富還有防備實力罷了,那麼與其反對西方,何不加入西方或者成為西方的盟友,宣揚東西方一家,共同分享這個世界,何樂而不為呢?

注意這裡東西方一家可不是和我國或者和亞非拉土著一家,而是地中海東部和西部,乃至歐洲東部和西部一家,所有的白人文明都成為西方,這是東部白人的主張。

這樣一來導致什麼呢?俄國人在宣揚顛覆西方秩序,俄國麾下的東歐衛星國卻在拼命向西方靠攏,俄國在近東宣揚反西方理論,近東各國意見也不一致,親西方的勢力很大,以色列也好,土耳其也好,乃至後來埃及也好,它們都無一例外地宣揚自己的西方性,好像它們也是西方的家裡人一樣,這樣就導致非西方陣營中有實力的靠近西方,不靠近西方的缺乏實力,那要是問為什麼靠近西方就有實力呢?那是因為西方發展出了工業文明,離西方越近接受的東西也就越多,也就越有先發優勢,有的時候問題就是這麼簡單粗暴。

其他的幾個相對接近西方的亞洲國家,伊朗、印度和日本,都表現出騎牆的態勢,不要相信它們眼下的態度,五十年後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模樣,但是無論如何,它們不會被真正接納,伊朗或許有機會,印度沒有機會,日本只能被控制,一旦脫離控制,那就不好說了。

於是我們看到非西方就由幾個接近西方但不是西方的文明,以及各種獨立的亞非拉原生文明或者文化所組成,內部依然沒有統一性,唯一的共同點是它們不是西方,但是這代表不了什麼,它們不是西方但它們可能因為自己與西方的相似性而成為西方的盟友,只遭受政治和經濟歧視而不遭受文化和種族歧視,這是不一樣的。

這個態勢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在世界的其中一個層次的矛盾所在。冷戰結束了,世界的矛盾從東西方的對立變成了西方和非西方的對立,而西方雖然人少,但是拉一派打一派,一樣可以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非西方人數眾多,但難以形成合力,實力也不足。

此概念的本質依然是東西方的對立,非西方中本身包含西方盟友和與之對立的東方,圖為英俄博弈,西方與東歐

西方人在這一點上表現出了很嚴重的被迫害妄想症,西方的不少學者甚至政治家都發表過一些驚世駭俗的言論,其中最嚴重的莫過於:非西方世界在俄羅斯的領導下進行顛覆西方的活動,東歐、伊斯蘭和亞洲聯合起來反抗西方,日本翻臉了,以色列脫離了,希臘又為俄羅斯說好話了,乃至德國又和俄國勾結了,亞非拉紛紛追隨斯拉夫人了。在西方人的想象中,似乎維也納以東和直布羅陀以南的整個世界都是充滿了危險的,而俄國似乎要成為非西方世界的主人了,這一想象有時集中於土耳其身上,有時集中到我們身上,但是主要是俄羅斯。

這個概念反映了西方的排外和對其他地區國家的不信任,在不久的將來,這樣一種二元對立的正規化,還將繼續下去,但它的本質更多地是一種人為構建的產物而不是事實,嚴格來講即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東方,也不存在一個統一的非西方,倒是可能存在一個統一的地中海世界,如果你看看東歐和東地中海地區狂熱的西方崇拜,你就會發現它們更適合放在一起,而亞洲各國,比如中國和印度,根本沒有什麼共同點可言。

其實西方人心裡明白,但他們嘴上就是會這樣說,這是西方的自黑傳統,一定要說自己快不行了,西方的勢力是最大的,東歐、近東、拉美乃至伊朗印度日本,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和西方成為一體或者站在一起,亞非拉的土著才是越來越虛弱的。

如果你開啟電視,新聞上的大鼻頭永遠比小鼻頭的人多,淺膚色的人永遠比有色的人多,西方為什麼是移民國家?他們不斷從這些東部的白種人國家裡吸納移民以增強自己的實力,而這些國家大都也樂於宣揚自己的西方成分,說是反西方,俄國也好,近東也好,哪個理論不是來自西方的?拿著西方自己的理論反西方,能成功?所以在西方和非西方對立的表面之下,還有一個隱藏的大西方版圖,大西方的對應物是有色人種。

大西方就是西方把東歐俄國吸收過來,盟友,把拉美吸收過來,把近東、中東乃至印度的高種姓都吸收過來,把日本也吸收過來,當這些地方的西方成分佔有優勢時,看看世界上完全不能被納入西方的地區,是不是隻有黑非洲和東亞了?黑非洲可以忽略不計,其實只剩下東亞,西方人是嘴上說著非西方要崛起了,其實一直在搞大西方戰略,這一點不可不知,蘇聯其實敗於相似的邏輯之下。

在這種邏輯之下華人就會變成最被敵視的群體。所以東方人自然喜歡非西方的概念,其實也有個詞叫“大東方”,它從某種程度上表明瞭這樣的一個邏輯:西歐和東亞是完全不能調和的兩類人,而完全體的西方要由北美來主導,反之另一方要由東歐來主導,北美-西歐與東歐-東亞,是這個世界的兩極,中間都是爭取物件,這就是所謂的東西方之爭。也是東西方的邊界。

東西方對立的本質是西方與東歐和東亞的對立,而二者的分界線就在中東和近東的邊界上,圖為扎格羅斯山

而爭取的中間地帶,其實現在也很明顯,就在那個中東和近東的分界線上,近東歸西方,大伊朗歸東方,現在其實再清楚不過,東方是歐亞大陸,西方是環大西洋。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必須分清楚近東和中東區別的原因,那個地方不是什麼東西方模糊的地區,它有邊界。

倒是東歐邊界更割裂一些,但是也是有邊界的,這就是世界歷史的奇妙之處,仔細往後觀察,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我們現在每一天,還都在觀看東方與西方,或者說非西方與西方之間的衝突和博弈,這就是歷史本身。

24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平安夜 / 229 / 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