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真發明性。有兩重意思:第一重是你現在想要研究希望成就無上菩提,真實地發明自性。
第二重是真實地發明自己本有不生不滅的真性,就是六根根性,以這個為因地心來修行。所以說因心是直心,果地也是直心。開始的直心是知道本具如來藏性,最終的感果也是顯發本具的如來藏,起妙用。如來藏心,在後面我們會詳細講,三種如來藏。在凡夫地位其實應該叫“如來藏(cáng)”,“如來”藏在裡面,真心妙用顯不出來;成就位是“如來藏(zàng)”,寶藏,一切的妙用功德,神通智慧,三昧辯才,應有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本來具足,是如來藏,所以說要直心。
《大乘起信論》上說,直心正念真如。直心是道場,直心、正念真如是修行的綱要,也是淨土宗所說的“一心不亂”,用一心。《淨名經》上說:“隨其直心,則能發行。”《維摩經》上面的開示。《大方廣佛華嚴經》上面也說:“菩提妙法樹,生於直心地。”
六根根性是楞嚴大定的本體,如果真能發明,就可以大開圓解,圓解不開就不能修圓行,圓行不修就不能得圓定,不能夠證得究竟佛果,圓滿菩提的極果就難以成就。
所以其實我們看阿難的初心,他看到如來的三十二相,心生喜樂,心生愛樂,仰慕、渴仰,所以就發心出家,這個是妄心,舍一種世俗的恩愛來求一種愛樂如來的那種相好,那是一種遍計所執性。如果真正上根利智的人,看到如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該不要在那個所見的相上去分別,不要在那個相上去分別是染汙的,還是清淨的。如來相是清淨的,相好莊嚴,但是你那還是在所見相上起分別,還是妄心用事。我們要在能見的根性上下功夫,是什麼能見如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如果能夠在這個地方得一個訊息,就可以認真心,就不會認妄識為真心。
阿難陀一直示現認妄識、虛妄的第六意識作為自己的真心。我們能夠真正地體悟,在能見,是什麼能見呢?這個地方得個訊息,就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阿難陀尊者因為是見相思惟,分染分淨,所以在依他起性上更起遍計執性。應化身的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依他起性,依眾生的機感而顯現的佛身來度眾生,“機薪既盡,應火亦息”,所以示現涅槃。阿難陀在依他起性上更起遍計執性,這個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就是凡夫的情見。
所以我們修行往往也是這樣,沒有超出這個分別心,你修得很好,你說:“我現在心很清淨,我現在能斷百思想。”你還是一個分別心,還是一個妄心。你認為世俗人顛倒夢想不清淨,你認為你專門修行,你很清淨,那還是妄心。不過那種世俗的人,他完全不知覺悟,他的執著非常重,業非常重,染汙啊。你清淨一點,還是執著於這個清淨相,這是我們的毛病。
所以釋迦牟尼佛一開始就要鼓勵阿難陀,要直心答問,捨棄遍計所執,依圓成實性。我們學過唯識會知道,《唯識三十頌》說“三性三無性”,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無性:生無自性性、相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三性三無性就是一體的兩面。《唯識三十頌》上說:“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
遍計所執,見到什麼就執著於什麼,普遍地計較、分別、執著,所以一切境界都是障礙,這都是因為妄心用事,所以才會去執著。真正了知以後,就好像一個人有病,看到空中顯現花,病目現空花,病好了,空花也就沒有了,這個虛空的花本來是沒有的,是因為你眼睛有病。同樣的,境界本來不能障礙我們,只因你的心有病,妄心用事,心沒有解脫,所以境界就成為障礙。
依他起性,我們知道了,是眾緣所生,依他起法。“依他”,“他”就是緣,種種因緣和合而起的法,這是生無自性性。遍計所執能夠了解是病目現空花就是相無自性性。圓成實性也是假名安立的。圓成實性,遠離遍計所執的眾相,空人我執、法我執,無自性,勝義無自性性。
如來一開始就提醒阿難陀要直心回答佛的問題:“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十方如來都是因地直心,果地證圓果,“乃至終始地位”,要經歷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什麼是委曲相?委曲相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用一心,心不清淨,不平等。
----節選自大願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