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我的一個發小,最近這一個多禮拜,心態有點“炸”。

飯吃不下,覺睡不好。

看那狀態,就跟他15年前第一次高考落榜時差不了多少。

不過高考落榜這事,我還能勸勸。

但這一次不行。

因為這回讓他恨不得瘋了的,是他閨女在倫敦讀小學。

倫敦最近發生了什麼,想必大夥也都清楚了。

你也不知道這一年的時間裡,他們都忙活什麼去了。

不僅沒能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反而愣是把病毒都給熬“急”了。

這下好了吧,人家現在開始“變身”了。

而且,這時間就跟計劃好了似的,正趕上了聖誕節前。

也就是西方的“春運”。

形勢將來會有多嚴峻,怕是不用說大夥心裡也都明白。

畢竟,那地方不是中國。

不過,咱也不能光看熱鬧。

因為在世界各國深度交融的背景下,倫敦弄成了這樣,對咱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退一萬步說,在英國和其他的西方國家裡,不還有不少咱們的留學生麼。

這一年,留學生的日子確實不怎麼好過。

從年初西方小留學生的家長要求國家包機“接人”,到瀕臨破產的英國高校包機來華“接人”。

就感覺這一年的時間,全浪費在“路上”了。

當然了,這是句玩笑話。

但雖然是玩笑,我也沒覺得這話有多誇張。

因為對比國內來說,咱們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壓根就費不著那勁。

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麼要從小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

畢竟論基礎教育的話,中國的水平應該是全球最強的,可能都不用加“之一”。

這不是誇張。

比如說我們同事家裡,那位四年級的學渣。

在天津一個不咋地的小學裡都常年排不上號,但是到了英國以後,幾乎就是秒變學霸。

尤其是數學水平,更是讓英國的小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東方人的“神秘”。

然而,這還是擋不住一部分人從小就送孩子去國外讀書的熱情。

年初小留學生回國時,有人做過統計。

非高等教育階段的“留學生”(小留學生)人數,多達一萬五千名。

我不知道這個數字準不準確,但是即便有誤差,也不至於差出數量級的差距來。

也就是說,按每人每年20萬的綜合費用來說(其實不止),一年就要貢獻30億人民幣。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如果是父母在國內掙錢,然後供孩子在英國讀書的話,那麼這項費用,能佔到2019年上半年,英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的接近3%。

有必要嗎?

我覺得沒有。

當然了,有人說,西方高等教育強於國內高校,所以希望孩子從小就提前適應。

這看起來是個合理的理由。

畢竟高等教育與綜合科研水平正相關,這方面我們確實起步晚,追趕需要時間。

但是從小學就開始適應,這是不是也有點過於早了?

況且,英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中國原版數學教材,已經好幾年了。

就連一些老師,都是透過教學交流,或者直接聘用的中國老師。

何必多此一舉呢。

我不認可絕大多數“提前適應”的說法。

因為一方面,這些父母自己就未必能把西方教育的優勢說出個子午卯酉來。

而另一方面,這些年留學中介的過度營銷,也歪曲了不少實事,忽悠了不少家長。

我想,這些人並不是對國內教育沒信心,更不是崇尚西方教育。

更多的人,可能只是為了拿到一個“外籍生”的身份。

當初,為了吸引國外人才迴流,國內高考對華人華僑子女有一定的優惠政策。

從吸引人才的角度來說,這一點問題都沒有。

畢竟僑居海外多年後,想回國發展最大的障礙,不是在知識能力,也不是生活習慣,而是子女教育。

但總有善於鑽營的人,會去鑽空子。

比如說前些年的最強高考班。

一個班裡不是清華就是北大,“差”一點也是上了中國人民大學。

但是那畢業照你放眼望去,卻連個外國人的影子都看不到。

難不成,這都是日本跟韓國來的“小留學生”?

年初的時候,英國小留學生的家長們,喊話要求包機接孩子回國。

今年這情況,怕是也不見得能好到哪去。

雖然很多人認為有不去接的理由,但是錯,終歸不在小留學生身上。

只要回來後的隔離和檢測做到位,不影響國內防控,我覺得還是可以去接。

而且,也有理由相信當他們回來看到了國內的情況後,會是一場無聲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或許在經歷了這麼來回來去的兩趟折騰之後,他們會產生一個和自己的父輩不同的認知:

原來最寶貴的,其實是你拼命想改掉的中國人的身份。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6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離婚律師警示:距離“冷靜期”還有6天,離之前,你要明白4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