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本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知識淺薄模型,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第三個部分是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

知識淺薄模型

《史上最簡單的問題解決手冊》提到“知識淺薄模型”,用來解決“你需要成為一個百事通嗎?”的問題。知識淺薄模型是利用知識的難易程度,令人尷尬的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建立的二維矩陣。

模仿於《史上最簡單的問題解決手冊》

作者只畫了一個四象限的圖,然後在裡面填了一些話題,沒有別的文字說明。為了便於理解,我畫了下面一個圖。這個圖說明的是如果要讓別人覺得你知識淵博,而且印象深刻,那麼你表達出來的必須是:1,我們都知道,但是我知道得更廣,更深 2,我說更深更廣的知識是你能理解。這些知識很多是事實。

如果你談一些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或者基本事實我們都知道,但是往更深遠的地方談時,你難以理解,再或者我不想談的話題,但你偏談,等等,都很容易引起尷尬,這時別人並不會覺得你知識淵博。比如某些八卦、家長裡短、平時用不著的知識呀等等。這些很多是感受。

如果採用三個引數作為建立一個立體模型,可能會具有參考價值,這三個引數是廣度、深度、使用頻率。其中深度也可以難易來代替。

三個練習一、你需要成為專才是全才?

T字形理論是提倡人既是專才又是全才,它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但是這個相當難,機率很低,萬里挑一。

我的想法是如果自己是管理層,那麼最好往全才發展,越往上,知識面要越廣,如果是基層人才,最好是專才發展。當然人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基本上先基層後管理,那麼先專才再全才,至少在自己的領域要是半個專家吧。

二、該看些什麼影片?

計算機有個演算法,推給你想看到的,而不是你需要看到的。比如抖音、淘寶、拼多多等等,你瀏覽了一樣東西,接下來頁面就推給你很多類似的內容。

瀏覽一樣東西,計算機給你推薦類似的東西,從使用從使用頻率方面分析,你瀏覽的東西的使用頻率大機率比別的的高。從深度來說,用類似的東西不停地刺激你,確實讓你瞭解更深了,但是這些知識都非常容易,非常簡單,是個人都能理解,再深也是表層的深而已。再說廣度,有句話叫“北上廣沒有靳東,四五線沒有李誕”,你是什麼圈子的人,你能看到的基本就那些東西。

那麼該看些什麼?影片的話,新聞聯播最為推薦,不論是廣度、深度、頻率這三方面都包含。跟著黨走,跟著趨勢走,不說發大財,成大業,發發小財,變成小康還是可以的。(真實事情,一個上班族,持續看了幾十年新聞聯播,一路薅羊毛,一路抓機遇,在北京至少買了十幾套房子,他說最大的功勞就是新聞聯播。)

三、做臘腸

舉個例子呀,我第一次做臘腸,按家人說的加鹽加酒加糖,去風吹日曬。但是有4個疑問。1、加糖,看到肉店灌臘腸時沒加糖呀,是不是他們愛吃糖所以才加的。2、家人說是要太陽曬,而在肉店看到的臘腸都是陰乾的。3、晚上為啥要拿進來,多麻煩,有露水第二天也會幹的。4、為啥不能放暖氣這邊烘乾。

然後我思考了好一會,只想清為啥不能放暖氣旁邊烘乾。其他幾個問題想不明白。於是在網上查資料,查了很多,終於知道臘肉在整個過程的都有些什麼物理化學反應。

1、加糖—美拉德反應。

2、太陽曬—促使脂肪分解成小分子揮發性物質,讓臘肉有獨特的風味,沒太陽曬雖然也形成,但是沒那麼多。也促使美拉德反應。

3、加鹽—脫水,細菌真菌難存活,放外面相當於加水,讓細菌真菌等有存活的機會。

4、加酒—酯化反應。

現在談談整個過程,做臘腸的時候,假如我只是按家人說的做,不去往深處思考下,不去查相應的資料【深度】,那麼看到別的做法我也很可能會模仿做,模仿過程中會犯很多錯,但是知道了基本原理,雖然也會犯錯,但是犯錯的機率沒那麼大。

再假如,我如果不使用這些原理,那麼就會忘記。當然,這個應用很容易,清楚了原理後,比如做別的臘味,做菜等,都會用到。【使用頻率】

我的思考

1、知識淺薄模型和鄧倫·克魯格效應結合起來用。鄧倫·克魯格效應模型是利用自信心和技能點構成的模型。

大部分人都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表現出很愚昧而且非常自信。這型別是什麼人,既愚昧,又淺薄,但是非常迷之自信。所以你能做什麼?你能想到什麼?為啥國產劇大都很低智吧,而西方的卻比較燒腦,比較正常吧?為什麼網路上的很多人的言論很可笑吧?

2、知識淺薄模型結合細膩訊息模型一起,細膩訊息模型裡面兩個引數,一個是影響力,一個是頻率,將兩者結合到一起,可以得出三個引數構成的一個新的模型,即廣度、深度、頻率,其中影響力可用廣度、深度替代。當然這個新模型也不全面,比如影響力裡面的一個權威,就不能用深度和廣度替代。

4、知識淺薄模型可以說是4I理論的一個因素,4I理論是“有趣、有用、互動、個性化”,(廣度,深度,頻率)=有用。

7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楊利偉上太空為何一定要帶槍,不是防外星人,蘇聯的教訓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