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前幾天,著名東亞問題專家傅高義先生在美國去世,享年90歲。網上有不少文章在談論他的作品和思想。

傅高義有本書大家特別熟悉,叫做《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它出版於1979年,剛一問世便轟動世界。早在80年代初,中國便引進此書,市面上隨即出現了各種盜版。當時的中國企業普遍向日本學習,派了不少專家去日本企業考察。美國人也一樣對日本人佩服地五體投地。傅高義這本書,讓美國人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覺得世界老大的地位岌岌可危。

《日本第一》對日本在戰後發展起來的優勢做了全面總結,包括組織能力、經營能力、官僚制度等等。自然而然,所有這些都指向了日本強大的根基——製造業,這也是最令美國人恐懼的地方。要知道,七八十年代日本的汽車、家電、電子產品在歐美市場大殺四方,把美國企業打得找不著北。美國人驚呼,日本人就快要統治世界了。

但是近年來,關於日本製造業衰落的論調卻此起彼伏。很多人說,日本製造業不行了,為啥呢?你看這幾年,曾經叱吒風雲的巨頭,像索尼、松下、東芝這些公司,如今在市場上都聽不見聲音了。取而代之的是蘋果、谷歌、華為、騰訊這樣的中美科技企業。日本公司去哪兒了?他們已經被時代拋在了後面。

事實真的如此嗎?未必如此。

《日本第一》的作者傅高義先生

1/5 日本製造業的崛起

前幾年有部紀錄片叫《壽司之神》,介紹日本壽司大師小野二郎。老爺子做了一輩子壽司,直到90多歲還親自下廚。他那位於銀座的餐廳才十幾個座位,想要預定位子,至少得提前三個月。

這部紀錄片曾經在中國的管理學課堂上反覆播放。小野二郎也成了日本匠心精神的代表。搓個毛巾,就得學好幾年,淘個米,也得學好幾年,否則連壽司都不能碰。什麼叫精益求精?《壽司之神》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小野二郎

很多人提起日本製造,馬上就會想起“匠心”、“專注”、“執著”這些虔誠的名詞。日本人總是能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像供奉神靈一樣對待他們的職業,幾十年如一日。這一點,令別的國家自嘆弗如。

除了所謂的“匠心精神”,日本人還有一樣東西特別牛,那就是管理。日本人把他們對事物的認真態度,貫徹到每一個環節、每一項條規,甚至每一個動作中。我曾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在某家日本工廠裡,工人連走路都必須遵循特定的路線,即便是轉個彎,也得像巡邏的哨兵那樣,轉個直角。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不管怎麼說,日本人的嚴謹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關於日本管理方法的書又開始大行其道,一度充斥著商業專欄的書架。像精益生產、看板管理、全員質量管理等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名詞,都是從那時候流行起來的。

關於日本式管理,到底是美國人最為佩服。尤其在汽車領域,日本曾是美國的徒弟,可現在倒過來,昔日的師傅開始向徒弟學習。通用、福特的工程師們紛紛去豐田的工廠參觀,聽日本人介紹如何提高效率,降低庫存,然後親臨現場,看日本工人如何在生產線上將一輛車組裝完畢。最後,把豐田的那一套全部照抄過去。

索尼總裁盛田昭夫後來出了本名著,書名叫《日本製造》,這本書不談匠心,不談管理,而是大談日本企業,尤其是索尼公司的創新基因。包括不畏強權,國際視野,敢於打破常規等等,讓人看到了日本企業的另一面。

這本書出版於1986年,那時候的索尼如日中天,推出的產品幾乎個個都是爆款,連喬布斯都把盛田昭夫奉為偶像。在《日本製造》裡,盛田昭夫把索尼描繪成時尚與高科技的化身。索尼大概也是二十世紀第一家在全球擁有眾多粉絲的明星企業。

既然這些日本企業那麼牛,後來又是怎麼“衰落”的呢?

2/5 晶片領域的敗北

人們是何時對日本製造業開始“唱衰”的?也就是近十年,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日本的“匠心精神”,認為那純粹是鑽牛角尖。更要命的是,日本人對所謂“高質量”的追求走過了頭,以至於一條路走到黑,忽略了市場變化趨勢。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日本企業只顧“低頭趕路”,不會“抬頭看天”。

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日本的半導體制造。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主要生產一種叫DRAM的儲存晶片。曾經,日本的DRAM晶片橫掃全球市場,憑藉超高的價效比,把美國的晶片廠通通打趴下了。因為這場變革,美國的半導體巨頭英特爾不惜以轉型為代價,來規避日本企業的進攻。

日本人能在DRAM領域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們追求極致的精神。日本人不斷追求效能第一,這原本是件好事,直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的問世,日本在DRAM領域所取得的輝煌也到了盡頭。

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去製造的DRAM,主要適用於大型計算機,他們通常有一個房間那麼大,主要客戶為企業與政府機關,由於日常工作要處理海量資訊,對DRAM的效能要求自然就高。

但個人電腦就不同了,它根本不需要那麼好的DRAM晶片,且使用者都是個人,他們更需要價格便宜的產品。所以,高效能的晶片沒有用武之地,而像韓國,中國臺灣生產的DRAM晶片,因為能依靠規模優勢與廉價勞動力控制成本,漸漸取得了更高的市場佔有率。

面對競爭對手的阻擊,日本晶片廠商手足無措。他們的專長是生產“高精尖”,對於做便宜貨並不拿手。事實上,兩者需要不同的能力,前者是高階研發,後者是大規模生產,卻非日本企業所長。

當挑戰來臨時,日本晶片廠商也想過應對之策。比如,他們曾調集來自三菱公司和NEC的技術人員組成一家新公司,生產低成本的DRAM。但效果並不理想,直到這家公司瀕臨破產的時候,才剛剛研發出裝置投資僅為以往1/4的產品,但為時已晚。

類似的問題還發生在其他領域,比如電視產業,在這個領域,夏普和索尼的高畫質電視也曾獨領風騷,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但這些企業同樣陷入了過分追求質量的怪圈,當液晶屏出現時,日本廠商的高品質技術再無用武之地。液晶屏需要的是模組化生產,根本不需要特殊的研發能力。

說到這,你可能發現了,就是日本的科技產品,無論晶片還是電視屏,似乎都不擅長搞低成本生產。而這又恰恰是中韓企業的專長。後者追求規模和效率,對研發與品控的投入,沒有日本對手那麼多。

面對這種現象,傳統的理解是習慣使然。日本人過分專注於品質,以至於變成了“一根筋”,兩隻眼睛盯著固定的方向,哪怕盡頭是懸崖,也要走到底,卻忘記了兩旁邊還有康莊大道。

3/5 全球製造業的“隱形冠軍”

那麼,原因僅僅如此嗎?問題是,日本的汽車產業同樣高度整合化,但日本人卻能製造出廉價而優質的汽車,並於上世紀70年代擊敗美國廠商,讓美國同行汗顏。憑什麼說他們不善於控制成本呢?

關於日本製造業,我們過去總是從匠心、管理、研發等方面來強調他們的優勢。這固然沒錯,但很多人忽略了一個更為宏觀的背景。

在日本420萬家企業中,有99.7%都是小企業,你沒看錯,像這樣一個製造業發達的國家,大企業僅佔總企業數的0.3%。

千萬別小看這些企業,它們對製造業的貢獻非同小可。有很多都生產高階的零部件,供應全世界的知名廠商。這些企業雖然名氣不響,卻是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用當下一個流行的概念來說,他們是行業內的“隱形冠軍”。

這些零部件廠商厲害到什麼程度呢?舉個例子,美國有家生產隱形戰鬥機的廠商,要給飛機噴射顏料。但他們發現有一樣東西總買不到合適的,那就是塗料的噴射噴頭。傳統的噴頭因為材質硬度不夠,無法達到廠商的要求。

於是,這家隱形戰鬥機生產商找到了一家日本企業,你可別以為這是家大公司,事實上,它只是一座街頭作坊,全廠總共加起來也就5個人。你無法想象,放眼全世界,唯有這家5人小廠才能做他們要的噴頭。

而類似的零部件企業,在日本有成千上萬。這裡先普及一個小常識,對於零部件企業,其核心競爭力不是產品,而是他們的裝置。在市場上,這些裝置往往是獨一無二的,且通常由企業內部研發。

既然講到裝置,我們再舉個例子,這也是中國製造業的軟肋——機床。

所謂機床,就是生產零部件的機器,俗話稱作“母機”。事實上,正是機床的質量,決定了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高下。日本和德國這些製造業強國,在機床領域都有很大的優勢。

機床最大的特點,是難以大規模量產,因為機床所生產的零部件五花八門,同樣是鑽頭,不同尺寸,不同材質,不同用途都需要不同的機床。越是特殊的,高精尖的零部件,就越需要專屬的機床。而這些特殊的零部件所供應的範圍有限,機床的數量也就寥寥無幾。由於無法量產,經驗就難以推廣,很多適合做精細化加工的機床,所依託的只有企業的技術儲備和知識積累。

從機床產業的發達,就可以看出日本製造業的核心優勢所在,拿智慧手機來說,雖然日本人在手機終端產品上做不過中美兩國,但手機中50%的零部件,都是由日本廠商生產的。就憑這一點,你就不能說日本錯過了智慧手機產業浪潮,只是大夥的分工不同而已。

此外,在一些高新材料領域,比如在汽車輕量化設計方面,日本廠商也同樣領先世界,諸如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的轎車,其車身所使用的材料多來自日本廠商,或者由這些德國品牌的日本分社研發。

類似的例子不勝列舉,總之,很多你熟悉或不熟悉的產品零部件,從一顆螺絲,到醫用內窺鏡,從生產線上的機械手臂,再到家裡用的智慧馬桶。裡裡外外,你能看到的各種產品,核心零部件都出自日本廠商之手。從這個意義上,日本製造業已經佔據了大量產品的“五臟六腑”。

4/5 日本製造真正的優勢

我們回頭再來看看,日本製造業到底牛在哪兒。核心就在這麼多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供應商,它們共同組成了日本製造業龐大的地基。

這些廠商數量眾多,不少企業具備頂尖的,甚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加工水平,其產品幾乎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和終端產品製造商的談判中,它們便擁有較大的議價優勢,能夠從賣零部件中賺取高利潤。

另外,正如前面所說的,由於零部件市場高度細分,除了極少數為大眾產品提供零部件的廠商之外,大多數規模很小。因此,大規模量產這條路就不適合它們,這些零部件廠商能夠做強,靠的是企業長期的積累,以及技術工人的高超技藝,兩者都無法被競爭對手模仿。換句話說,要想培育像日本零部件企業這樣的優秀供應商,你只能一點點地死磕。

我們都知道,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是規模化。所以,我們在做市場需求大,且相對廉價的大眾產品時具備比較優勢。但如果是製造高階的,需要精細化加工的產品時,我們相比於日本就自慚形穢了。

精細化生產只能慢慢來,它所涉及的領域,包括技術教育、科技研發乃至原材料的生產。製造一顆小小的鑽頭,不僅需要優質的材料,合格的機床,還需要熟練的技術工人,三者缺掉任何一個,企業就不可能成為好的零部件廠商。

如果你只能做這個領域的後來者,就註定在短期內得不到太多的回報。這也意味著資本市場對這些小零部件廠不感興趣,他們寧可投來錢快,增長迅速的行業。中國的機床產業為何發展緩慢,這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像豐田這樣的企業,其背後的支撐,其實就是上千家零部件供應商。那麼,為什麼豐田能很好地控制成本?一方面是因為汽車市場巨大,適合規模化量產。一方面是依靠豐田特有的管理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由於長期合作,在日本國內,這些供應商已經和汽車廠建立了長期的聯盟關係,不會隨便提高價格。因為只有大家一齊把價格降下來,豐田汽車在國際市場上才有競爭力。

正因為日本製造業有大量優質的零部件供應商,日本人就更擅長做目標明確,且需要精細化加工的產品。由於很多零部件廠商服務的市場不大,他們也無需考慮成本控制或市場營銷。

從某種程度上,這些小企業的基因,決定了日本製造業幾乎必然會朝著高品質,高技術的方向發展,因為小企業要想立足市場,就得在某個領域做精做細,它們不像大企業有很多選擇的餘地。它們猶如日本製造業的細胞,而細胞的特質,決定了整個軀體的形態。

那麼,這種特質有沒有問題呢?當然有的,因為大多數零部件企業都處在上游,它們的客戶是終端廠商,只有後者才需要真正面向消費者。而偉大的顛覆式創新,往往源自對消費者的洞察,上游的供應商缺乏這樣的機會,所以它們所能做的,就是在一條道上和自己賽跑。

5/5 總結

所以,說日本製造業普遍衰落為時過早。首先我們得搞清楚所謂“製造業”的確切含義,製造業包含商品、零件與原材料這三部分,而我們日常關注更多的,是商品領域。

然而,無論商品、零件還是原材料,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它們又是一體的,通常是上下游的關係。

今天很多人談論所謂日本製造業的衰落,主要指商品領域,尤其是那些前沿的電子科技領域,昔日的巨頭們,如今要麼黯然失色,要麼退居幕後。而像電動汽車、智慧手機這些引領科技潮流的行業,日本企業也鮮有作為。

透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已經瞭解到,日本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後面兩塊,即零件與原材料,這些領域由於較少為大眾所知,因而也容易被忽略掉。然而,如果把製造業比喻成一座冰山,那麼商品就是露出水面的那部分,更多的則留在水下。

我們該如何理解水上與水下的關係呢?我的回答是,冰山水上的部分由於暴露在外面,更容易受天氣的影響。而水下則相對不受其影響。但決定整座冰山結構的,是水下,而不是水上。

所以,我們不能只根據那些表面上的東西,就判斷日本製造業“不行了”。我們要觀察的,是整個結構,結構不變,基本的優勢也不會變。

有人把當今各國製造業的特點,用三個詞來概括,即全球化、自動化和知識化。所謂全球化,即目前很多商品的供應鏈並不集中於一地,而是分散各國,比如,iphone手機的零部件,就由全球八個國家的供應商共同製造。全球化的特點是能夠發揮各自國家的比較優勢,降低生產成本。

第二個特點是自動化,這裡的自動化得做廣義的理解,我們可以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視為人類第一次自動化,之後的電氣時代,乃至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屬於第二、第三次自動化,如果人工智慧技術成熟,假以時日或許將迎來又一輪自動化浪潮。

自動化能夠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催生了很多顛覆性創新。內燃機、電池動力汽車、AI人工智慧等等,都屬於這一範疇。

有了自動化,第三項條件便是知識化,所謂“知識”,既指由相關院校教授的專業知識,也可指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經驗知識,前者如工程學、後者如管理學,都是製造業中最重要的知識組成部分。

只要支撐製造業的基本體系不變,也就是說,我們總是按照師傅的套路趕超師傅,以同樣的知識做研發,以類似的技術搞生產,除非師傅偷懶或出現重大失誤,否則我們永遠也無法逆襲。

比如在汽車領域,產業格局早在二戰之前就已奠定,生產體系早已成熟,誰入局早,誰就具備優勢。所以,美日德三國穩穩佔據了行業的頭三把交椅。而中國的汽車業,由於入局時間較晚,無論如何奮起直追,也很難趕上。

難道真的就沒機會了嗎?當然不是,對於後發者而言,每當市場上出現顛覆性創新,領先者的傳統技術不再有優勢時,大家就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此時,新進者與在位者,輕裝上陣的那一天個就能跑得更快。

或許,當下新能源汽車算是一個機會,有眾多國產汽車紛紛崛起,反觀那些老牌大廠,更新速度就要慢很多。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每一次看似偶然的機遇,都會造就新的巨人。

17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重塑國際政治體制 | 進化的歷史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