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滿則溢,過猶不及。
看似完全不相干的兩個成語,來形容如今處於風口浪尖的阿里巴巴,再適合不過了!
阿里被立案調查,螞蟻被二次約談
今天,媒體人和吃瓜群眾被刷屏的都是關於阿里的訊息。
字越少,事越大。
第一則訊息,一句話,48個字。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人民日報也刊文稱,對阿里巴巴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是我國在網際網路領域加強反壟斷監管的一項重要舉措。
此次立案調查,並不意味著國家對平臺經濟鼓勵、支援的態度有所改變,恰恰是為了更好規範和發展平臺經濟,引導、促進其健康發展。
簡單點說,就是阿里因為二選一,被立案調查。
那麼問題來了,二選一到底是啥?
“二選一”是指要求合作商家只能入駐一家網路銷售平臺,不能同時入駐競爭對手平臺
如果你想在天貓入駐,那你便不可在京東或其他平臺上同時存在。
說白了,就是你用了別家的東西,就不能用我們的東西。
實際上,不只是電商,外賣領域之前也存在二選一的問題。
外賣商家要麼選擇美團,要麼選擇餓了麼?
把同行是冤家解釋得恰到好處。
選擇哪個入駐平臺,本來是合作商家,消費者的權利,現在感覺是被逼選擇,只能選擇其中一家。
監管層看來,這就是壟斷。
壟斷一詞源於《孟子》“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
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後來泛指把持和獨佔。
同時,這也是螞蟻集團第二次被約談。
52天前,也就是11月2日,螞蟻集團首次被約談的訊息釋出,標題15個字、正文74個字。
11月3日晚,上交所、港交所先後釋出公告,宣佈了螞蟻集團暫緩上市,同時披露了四家監管機構2日對螞蟻的約談。
52天后,螞蟻集團將被二次約談。
標題16個字:金融管理部門將於近日約談螞蟻集團。
正文帶標點符號95個字。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將於近日約談螞蟻集團,督促指導螞蟻集團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落實金融監管、公平競爭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等要求,規範金融業務經營與發展。
字數不多,資訊量很大。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金融科技平臺發展方興未艾,審慎監管有助於促進平臺企業走得更遠、發展得更好。
約談就是要督促指導企業加緊整改,完善治理,促進健康發展。
針對的不是阿里
二選一的不只是阿里,加上螞蟻集團第二次被約談。
很容易讓人聯想,監管層是不是在專門針對阿里?
想多了,當然不是。
十天之前,市場監管總局就對市場壟斷行為出手了!
12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官網公告:阿里巴巴投資收購銀泰商業股權、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股權、豐巢網路收購中郵智遞股權,違反了《反壟斷法》第48、49條,被分別處以50萬元罰款。
今天晚些時候,交通領域反壟斷也成為新聞熱點。
12月24日,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會議提出,2021年,要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加快消除跨區域制度性障礙,完善交通運輸建設、養護、運輸等市場準入、退出制度,破除隱性壁壘。加強執行監測,強化交通運輸領域反壟斷。
這說明,反壟斷不僅僅針對網際網路企業,更不只是針對阿里。
阿里的命運?
阿里被立案,螞蟻被約談,部分人甚至認為阿里集團要完了?
當然不會。
阿里是網際網路發展和進化的產物。
是商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消費者只需要一個手機,足不出戶,心儀的商品就能送到家,不得不說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同時,淘寶也讓很多人,無論是高學歷還是低學歷,有了自己創業的機會,也相當於解決了不少就業崗位。
阿里之所以被監管層重點照顧,當然有其自身原因。
就是阿里的觸角伸得過長了,觸及了金融行業。
金融行業關係到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穩定,不容有半點懈怠,太出格,被就被監管。
阿里的其它正常商業,娛樂,生意,基本上不會受到影響。
單純就約談這件事兒來看,不妨想想:如果真要放棄一件事,是不是反而會置之不理?晾著當然最省勁。
可是,不過才短短50天,而且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結束之後,相關部門就再次約談,可見監管層重視程度之高、跟進之緊湊、解決問題的決心之堅定;與此同時,螞蟻方面的態度應該也很積極、配合也很到位。
阿里,還將會繼續存在,還是網際網路巨頭。
反壟斷背後的真實意圖
正如硬幣的正反面一樣,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
網際網路在發展,這不是不好,譬如我們的5G網路都開始用了,很多發達國家的網路還是3G。
現在幾乎所有事都能用手機解決問題。
網際網路是生產力,但不能代表生產力的全部。
經濟要發展,實體經濟也很重要,製造業很重要,基礎科學和核心競爭力很重要。
簡單點說,就是不能拋棄製造業,不能忘了製造業。
看看美國對我們的科技企業只用一招,晶片,就能掐住脖子。
那麼問題來了,不能兩條腿走路嗎?
一個成語就是過猶不及。
當所有人都在刷抖音,全民直播,想到實在沒有工作就去送外賣,送快遞,工廠招人比以前難上加難。
從某種程度上說,網際網路的過快發展對製造業產生了一定衝擊。
我在過去的兩年時間,到義大利的北部、奧地利、瑞士北部、法國東部、以色列,看到他們組成了第四代工業革命的火車頭,小公司正在 4.0 工業革命領域裡面不斷地開發,3D 列印、智慧化生產、複合材料、物聯網還有很多的醫療裝置。
而我們的商業,更多的傾心網際網路。
中國的人口這麼多,市場也這麼大,國情應該發展製造業。
但是,中國的工業缺乏升級所需要的心態和生態。中國一兩批的工程師們,像很多德國人一樣,兩百年做一個小產品,深度深到你沒法想像,我們需要獨具匠心,而不是馬上發財。
網際網路過度發展,讓很多人有了賺快錢,馬上發財的想法。
有的甚至是違法行為。
譬如,當初為了解決市民出行最後一公里難題的共享單車,最後變成了一地雞毛,OFO的押金退回要986年。
野蠻生長的P2P,從5000多家到今年11月份全部清零。
長租公寓暴雷成為常態。
沒有匠心精神,不願發展製造業,不願從基礎科學做起,只想賺快錢,衝昏了部分人的頭腦。
舉個很簡單例子,就跟在股市和期貨市場中賺錢容易,再要去踏實工作,很多人不容易做到。
反壟斷不是遏制網際網路發展,是要其健康發展。
從十八大開始,國家走向就定調為“公平優先、保證效率”,而不是以前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這八個字,是企業應該遵守的基本底線,不僅僅是網際網路企業。
網際網路和製造業,不是對立面,兩條腿走路,不能偏頗,這對經濟,對消費者都是好事。
作者 | 周松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