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01

有這樣一封信,是父親在兒子出國留學前寫的,這封信在“朗讀者”的節目播出後,感動了無數人,我是其中之一,且是深深地被感動。

他的兒子,在讀過這封信後,給爸爸發了兩個流淚的表情,僅此而已,再無它話。

老父親卻是流下了眼淚,這是父子倆沉寂了很久以來的一次交流,兩個流淚的表情,在父親的眼裡,是兒子的迴歸,是父子關係的和解,是持續好轉的開始。

這位老父親就是麥家,浙江省作協主席、“中國諜戰小說之父”。 他的小說《暗算》《風聲》《刀尖》《解密》等,深受人們的喜愛。《解密》被翻譯成33種語言,英文版被收進英國“企鵝經典”文庫,是繼魯迅、錢鍾書、張愛玲後唯一入選該文庫的中國當代作家。

麥家的兒子在青春期時,突然之間就把自己關在了屋裡,一關就是三年,除了吃飯、上洗手間,從不出門。

父子之間沒有交流,只要交流就會產生語言衝突。麥家說自己每天小心翼翼,就像是在陪伴一隻老虎一樣。

直到兒子考上大學,要出國留學之時,直到兒子發給麥家這兩個流淚的表情。

說句實話,我讀到這裡,也流淚了,同為父母,一個“小心翼翼”道出了多少青春期家長的無奈心酸和期盼。

董卿說“我們的年輕人,如果哪天你突然意識到,你的爸爸媽媽開始對你小心翼翼的時候,不要以為那真的是出於一份恐懼,那是出於一份愛,讓我們珍惜吧”

感謝董卿,把父母的心裡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

我找到了《朗讀者》這本書,翻到了這封信,一遍又一遍地讀,尤其前半部分,每一句都能夠讓我淚目。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於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註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

我沒有到過費城,但可以想象,那邊的月亮不會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邊的房樓一定也是鋼筋水泥的;那邊的街弄照樣是人來車往的;那邊的人雖然膚色貌相跟我們有別,但心照樣是要疼痛的,情照樣是要圓缺的,生活照樣是有苦有樂、喜憂參半的。

世界很大,卻是大同小異。也許最不同的是你,你從此沒有了免費的廚師、採購員、保潔員、鬧鐘、司機、心理醫生。

你的父母變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機、一份思念,今後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勞,餓了要自己下廚,乏累了要自己放鬆,流淚了要自己擦乾,生病了要自己去尋醫生。

這一下,你是那麼的不一樣,你成了自己的父親、母親、長輩。這一天,是那麼的神奇,彷彿你一下就長大了。

......”

什麼是父親、母親?能夠說出這樣話的就是父親、母親。父愛母愛就是這些點點滴滴,就是看著他長大的喜悅與牽掛。

正如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寫的,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又不敢聲張的人。

02

讀著《朗讀者》,目光和思緒停留在這裡,不能離去,我又想起了另一本書《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在想啥》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個特殊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看上去是那麼生命旺盛、蓬勃頑強,幼稚中努力夾雜著一絲略微成熟的味道。

從幼稚到成熟的蛻變中,形成了一股股的力量,在這些力量中,有一種就是在抵抗父母的侵入,想要“自立為王”,而這股力量正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促進成長所必須的。

也正是這一股力量,拉開了父子、母子的距離,每一個父母都在期盼著與孩子恢復親近。

《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在想啥》裡也有一段話,讓我讀了若干遍,加了重點符的一段話:

“何時才能等到與孩子重新恢復親近?

答案是:慢慢等吧!

等他度過漫長的青年期、中年期;

等他的雄心壯志全部實現或者磨滅的時候;

等他的獨立人格已經得到自己和世界的確認,不再需要透過抵抗父母來加以證明的時候;

等他管理自己的內部王國已經非常疲憊,渴望別人進來“分權”的時候;

等他看到你們----父母的背開始佝僂的時候

......此時那個已出走半生的少年,也許會回到你的身邊。”

這是“孩兒幾時歸”的答案,有點漫長,有點殘忍,也許很真實。

做為父母,則是任何時候,都滿心歡喜張開雙臂迎接孩子,就像麥家收到的那兩個“流淚的表情”,瞬間就將老父親融化。

麥家在信中的結尾對兒子說,讀書就是回家,書這一張紙比鈔票更值錢,讓書帶你回家,讓書安你的心,讓書練你的翅膀。

也許書可以解答父母們很多問題,能夠讓孩子快點成熟。

讓我們一起讀書,成長!

#讀書筆記##家庭教育##讀書跨年季#

15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你要成為勇敢的大人,也應該是個被寵愛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