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英國和歐盟將在12月24日達成一項關鍵性的貿易協定,以擺脫英國脫歐後的混亂局面,而英國的脫歐,也對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廢墟中建立歐洲統一體的嘗試構成了巨大的打擊。

儘管這項在最後節點處達成的協議可以避免英國脫歐後遭遇最為艱難的局面,但是英國將要與其最大的貿易伙伴建立一種更為遙遠的關係,甚至超出了2016年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時所有人的預期。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的發言人埃裡克·梅默此前表示,“工作將持續一整夜”。

埃裡克表示,“建議所有英國脫歐的觀察者現在都多睡一會兒。明天早晨有望很早出現起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英鎊上漲1%至1.3498美元,這是近7周以來出現的最大漲幅。

目前尚無官方訊息確認上述情況,但是預計24日上午將在倫敦舉行新聞釋出會,也就是在距離英國於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2月31日23:00退出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的7天之前。

英國已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離開歐盟,但是此後一直處於過渡狀態,在過渡時期內,雙方在貿易、旅行和商務方面的規則保持不變。但是從今年年底開始,歐盟將會把英國視為第三國。

但是其他分析人士則認為,英國脫歐可能會對英國經濟產生淨負面影響,並將加劇新冠疫情所產生的壓力。

英國境內出現新冠病毒的新變種之後,英國港口附近因旅行限制而出現了卡車排長隊的情況,似乎是在提醒人們警惕無協議脫歐所可能產生的後果 (美國媒體)

如果談判代表拿出了零稅費和零配額的協議,那麼它將能夠保障近1萬億美元的年貿易額,並支援北愛爾蘭的和平,而後者正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的優先事項之一,拜登曾警告約翰遜,他必須尊重1998年簽訂的《耶穌受難日和平協議》。

即使達成協議,許多衝突與爭執也將自明年1月1日開始產生,因為屆時英國將結束它與這個以法國、德國為主導的聯盟之間存續了48年的關係,而該聯盟力圖將那些在二戰後被摧毀的歐洲國家連結成一股全球性的力量。

經過幾個月的談判——有時會被新冠疫情所中斷,歐盟27個成員國已經達成一項協議,以避免出現無協議脫歐的噩夢。

但是,作為歐洲第二大經濟體,英國卻即將退出由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協助建立的歐盟單一市場及關稅同盟。

隨著英國脫歐問題接近尾聲,數百輛卡車本週早些時候在英國南部的多佛港附近堵起長龍,這種畫面讓人深思,似乎是在提醒人們在無協議脫歐的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後果。

問題癥結

談判的一個關鍵癥結在於捕魚問題。

英國每年從歐盟進口的總額超出它從歐盟出口的總額近1070億美元,卻一直因捕魚的問題與歐盟產生分歧,雖然這個問題對於英國境內的小型捕撈船隊非常重要,但是其價值還不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1%。

英國與歐盟已經就捕魚問題達成了一項協議,這是雙方在未來關係上達成任何更廣泛協議的前提。即使歐洲船隻每年在英國水域內捕撈價值6.5億歐元(合7.9億美元)的魚,這也只佔英國和歐盟之間每年貿易總額5120億歐元(合6250億美元)的一小部分。

捕魚雖然只佔英國經濟的一小部分,但是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是英國與歐盟產生分歧的重點 (路透社)

但是,事情並不只像資料這樣簡單。除了捕魚的百分比值之外,雙方還在討價還價,以要求漁民在多長時間內適應規則。歐盟最初要求這段過渡期為10年,然後將過渡期縮短至7年。英國則從最初要求的3年過渡期,同意延長至5年。

2016年英國脫歐大戰中的重要人物約翰遜明確表示,由於52%的公民投票贊成脫離歐盟,他已經不再想要接受歐洲單一市場或關稅同盟的規則。

但是,歐盟同樣決心保護其利潤豐厚的單一市場,並希望阻止英國實現它所認為的兩全其美的做法——獲得優惠的市場準入,並擁有自己制定規則的優勢。

歐盟不希望出現一個自由放任、放松管制的英國經濟,因為這會鼓勵其他國家離開歐盟。

公平競爭環境

結果顯然是在所謂的公平競爭環境上,進行了曲折的談判。而歐盟則以之作為進入其市場的要求。

“公平競爭環境”是確保競爭公平的行業術語。歐盟領導人長期以來一直擔心,在脫歐之後,英國可能會放鬆監管以削弱競爭對手,從而擠壓歐盟的市場份額。而執法正是其中的關鍵問題。

曾經有一次,歐盟首席談判代表米歇爾·巴尼爾甚至在倫敦張貼了一張他自己盯著競爭環境的照片。

如果要達成貿易協議,它需要涵蓋商品,但是不包括使倫敦成為唯一能與紐約匹敵的金融中心的金融服務。服務業佔到英國經濟總量的80%。

貨物貿易將有更多的規則,更多的細節以及更高的成本。在港口會出現一些中斷。而從食品安全法規和出口法規到產品認證的一切都將發生變化。

從本質上而言,雙方達成的似乎是一項針對狹義自由貿易的協議,並將圍繞著其他有關漁業、執法、運輸和能源方面的協議。

對於總部位於倫敦的銀行、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歐盟的市場準入將從1月1日起,在這項協議之外進行處理,而且准入機會很可能會比較零散。

16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中介機構環評及環境監測造假擬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