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從臺灣校園民歌運動步入流行音樂創作行列的李子恆,以其人文詩意的作品滋養了無數華語世界的樂迷聽覺。畢生以藉由音樂來抒發人生情懷的他,在一首首由他譜寫的精彩旋律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充滿豐盈而唯美的精神內涵。

出生和長在金門縣瓊林的李子恆,在就讀高中一年級後,16歲的他便隻身前往臺北奮鬥打拼,1980年,正值臺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巔峰時期,時年23歲的李子恆,憑藉其創作的《秋蟬》,成為第一首紅遍華人世界的經典作品,並同時獲得第三屆“金韻獎”民歌創作大賽的優勝獎,而李子恆的音樂創作生涯也就此拉來帷幕。

80年代的臺灣歌壇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轉型期,從1977年揭竿而起的校園民歌運動此時即將劃下休止符,而以滾石、飛碟為代表的新型音樂廠牌也紛紛成立,屬於臺灣歌壇百花齊放的年代就此開啟。此時,對於音樂創作飽含熱情的李子恆加盟光美唱片,先後創作了《最後的溫柔》(姜育恆)、《星星知我心》(蔡幸娟)等被廣大樂迷熟知的典藏系代表作。

1987年原先效忠光美旗下的兩員大將姜育恆、蔡幸娟先後加盟飛碟,李子恆也順勢進駐飛碟的幕後創作團隊,而日後我們所熟知的李子恆音樂作品大多來自這個時期,這當中尤其是與姜育恆的合作時間最為長久,從飛碟時期一路延燒到近期發行的唱片作品,時間跨度長達30多年,橫貫了李子恆整個創作生涯,因而被業界形容為最富有默契的合作伙伴,1997年發行的這張《兩個永恆》是兩位因為音樂結緣後在唱片製作上最佳的友誼見證者。

誠如這張專輯文案所敘述的那樣:“從最早兩人合作第一首歌「最後的溫柔」開始,一首接一首打動人心好歌,便從兩人投契的情誼中激盪開來。「一個人」、「有空來坐坐」、「我是個很容易掏心的人」、「我還有夢」……姜育恆聽了就讓人微醺的酒嗓,加上李子恆雋永而內斂的音樂風格,這樣的組合如今有更特殊的主題,從李子恆300餘首的創作中經過篩選,結整合10首,重新編曲,交由姜育恆重新詮釋。”那些徜徉在音樂中的旋律曾是他們的夢想,曾經是他們唯一的表達訴求,如今音樂早已是他們彼此生命裡的一部分。

除了姜育恆,李子恆轉入飛碟接下幕後工作後一直都是為旗下的實力唱將寫歌,比如王傑、蘇芮,後來為小虎隊做專輯,逐步接觸偶像風格的音樂作品,小虎隊也正是當時人氣最夯的青春偶像團體,但在當時,其實唱片市場一般有很多不同形態的音樂,偶像當紅也是一個潮流,大可不必做很正面或很負面的評價,事情如果做得太過火出了軌就不好了。因而在小虎隊前幾張借鑑日本“少年隊”機制出版的專輯之後,飛碟開始安排李子恆對小虎隊整體音樂路線進行“本土製造”,隨後便有了《愛》、《紅蜻蜓》、《驪歌》、《蝴蝶飛呀》、《星光依舊燦爛》等充滿人文色彩的歌詞與旋律,從而也讓小虎隊的形象氣質更加接地氣,成為華語歌壇至今頗具影響力的標誌性組合團體。對於製作偶像團體專輯的心得,李子恆這樣解釋說:“雖然,偶像歌手的演唱不是像實力歌手那麼有條件,但是綜合他們備受歡迎的原因和市場真正希望他們所要表現的東西,從這裡面尋找出適合他們的音樂,偶像型歌手在音樂的設計形態上會痕跡重一點,其實我自己的心得是為一個真正的偶像歌手作歌,要比作單純實力歌手的歌還難,要求也高一些。”

除了上述提到的兩個案例之外,李子恆大部分創作是在邀稿需求下完成的,但在歌曲的整體規劃和設計上也首先會考量歌手的演唱風格和形象定位,而這也是李子恆在接到邀稿之後最大的挑戰,常常很難根據自己設定的需求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比如那時滾石向他要一首周華健的新歌,李子恆就要考慮周華健是種清新、健康的形象,情歌要寫得大氣,於是才有了那首《風雨無阻》,其實像這樣的歌手、製作人和環境非常契合的可能性不是很多,只有當各種因素夾雜在一起時才顯得和諧圓滿,這樣的創作出來的歌曲才會引發共鳴,另外一首給寫給蘇芮的《牽手》也是這樣的例子。

《牽手》是蘇芮迴歸加盟飛碟之後經由李壽全操刀製作的經典作品,作為專輯的標題歌《牽手》也是李壽全主動向李子恆邀約之下的產物,當時剛剛享受家庭美滿的李子恆結合自己的情感經歷,決定對蘇芮這一全新作品進行情感擴充,從立意和表達上要更加趨於成熟,才能使當時在歌壇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蘇芮再度披荊斬棘。雖然專輯推出後在臺灣地區反響平平,但《牽手》詞意中彰顯出的歲月積澱和真摯情感讓它在華人世界迄今仍具有較高知名度,併成為李子恆歌曲創作上又一個經典案例。

進入新世紀之後,李子恆也從幕後轉到了臺前。2004年他與黃越綏合作推出了獻禮臺灣人情風味的專輯《母親的容顏》,李子恆負責整張作品的作曲部分,詞作皆由黃越綏創作完成。李子恆透過這些歌曲,把對人類、對大地的關懷反映出來,同時也藉助這樣的音樂作品,試圖讓傳統與創新得以結合,從而能讓更多人感受到臺灣淳樸自然的人文氣息。雖然整張專輯不屬於主流音樂範疇,但其詞意富有詩韻情調,因而在編曲的架構上提供了更為多元且意涵豐富的想象空間。

“李子恆出生自金門,他兩歲時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炮戰在金門開打,從此,隆隆炮聲的生活經驗伴隨著他的成長歲月。十六歲就獨身來到臺灣求學,承襲了閩南人特有的傳統與韌性,造就了他日後在音樂路上無畏顛簸的性格,從故鄉到異鄉,他歌裡的靈魂源於「金門」特殊的生活背景,卻成就於異鄉的音樂舞臺。”2012年他參與制作的《回家》專輯就來源於這樣的時代背景,這張專輯從最初發想到出版前後歷經了十年的時間,他秉承對創作的赤字之心,在歌曲的意境上飽含天真且純淨的情感,既吟唱屬於過往歷史的傷痕,也更加貼近自己的鄉愁情愫,用他的話來說:「鄉愁」若是赤子,「回家」即為之心。另:推薦一首這張專輯本人最為鍾愛的作品《白龍吟》,整首作品既有古典的雅韻更富有中國的傳統元素再加上交響樂團的合作演出,使得這首作品在呈現方式上更加有其厚重的家國情懷。

有人說,李子恆是一個全能的音樂人,發表過的作品就接近四百多首,這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撐起了一個時代的青春記憶,但他創作出的這些歌無不是流淌在血液裡最虔誠的情感流露。此外,在尋求人文精神的立意表達上,李子恆探索出適合自己創作的鄉土情懷,他的根來自臺灣,來自他熱愛的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

承載了太多無法忘懷

青春記憶

微博/臉書/推特/YOUTUBE

@懷舊金曲撈

唱片 | 樂評 | 隨筆 | 分享

10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安倍晉三就非法付款醜聞道歉,日本檢方表示:沒有足夠證據起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