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空白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喜寶》《如果聲音不記得》接踵爆發,超出預期的票房成就,使愛情電影又一次成為了電影市場上的香餑餑。
2016年之後,國產懷舊青春片熱潮漸趨式微,近幾年愛情電影的創作風潮已經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愛情電影不再倚仗於流量明星,許多年輕藝人憑藉愛情電影進入大眾視野,從內容到觀眾,愛情電影更年輕化。越來越多的愛情電影與節日進行捆綁,進影院觀影成為情侶約會的節日儀式。借勢短影片紅利,越來越多的愛情片下沉到三四線乃至更偏遠的縣城區域,造就了《前任3:再見前任》《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票房爆款以及今年愛情片市場的熱鬧景象。
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成就了爆款愛情電影?本文基於對近幾年爆款愛情的分析,試圖從先期專案開發到影片發行營銷,解密這些愛情電影的爆款密碼。
劇本:情緒貼近年輕受眾
與注重打造視覺奇觀或者以故事為主的強型別影片不同,愛情電影的主要賣點在於給予觀眾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情緒體驗。因此,愛情電影也更加註重與觀眾的互動。在電影立項之初,就要特別考慮到受眾群體的需求,有針對性的迎合觀眾的期待。在影片的整個生命週期裡,觀眾始終在場。而愛情電影本身投資成本較低,製作週期相對較短的屬性,也使得愛情電影創作者能夠有效把握市場需求和趨勢,創作出符合受眾心理的電影作品,最終以小博大,成就爆款。
從受眾角度分析,一部爆款愛情電影的受眾在年齡分佈上,以30歲以下的年輕群體為核心,近兩年更是越來越向24歲以下的Z時代傾斜。年輕情侶自然是愛情電影的最忠實受眾,而觀看電影的選擇權也往往集中在女性手裡,在性別分佈上,女性受眾的佔比要遠高於男性。愛情電影的受眾特徵從最開始將納入到電影創作者的考量範圍中。
前文已經說過愛情電影販賣給觀眾的是情感體驗和情緒體驗,是在在大銀幕上製造的愛情美夢。生活太苦,愛情要甜,經典的愛情故事往往是對階級、時代乃至種族的想象性超越,愛情電影更是對生活的暫時性逃脫,所以愛情電影需要不斷地製造浪漫。
製造浪漫的方式有很多,最簡單有效的就是給觀眾發糖,讓觀眾嗑CP。落實到內容創作上,就是要塑造討喜的男女主人公形象,編寫主人公之間的甜蜜互動,並且將其有效的視覺化,打造成浪漫的視覺景觀。
不過,對於爆款愛情電影來講,最極致的浪漫不是甜,而是虐。愛情的可貴在於願意為了成就對方的付出和犧牲,以及對戀人至死不渝的守護。經典愛情故事往往都是悲劇。爆款愛情電影創作的風潮在變化,電影裡的“虐”也在發生著變化。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代表的國產懷舊青春片的“虐”多是以女性視角出發緬懷逝去的疼痛青春,《前任3:再見前任》是愛而不得最終走散的遺憾,到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及《我在時間的盡頭等你》“虐”則變成了對戀愛的犧牲和守護。這種“虐與甜”交織在一起,給觀眾帶來的情感體驗就是感動。
對於瞄準年輕女性觀眾的愛情片,塑造女性青睞的男性形象或許更加重要。誰又能抵擋那個“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的劉北山以及一次次重啟時空只為與戀人再次相遇的林格這樣的銀幕形象的魅力呢。正如《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宣傳語所言“女生在意的不是高和帥,而是獨有的安全感”。因此爆款愛情電影越來越傾向去塑造一個接地氣的滿眼都是你的男孩形象。而在視角的選擇上,既可以是讓女性觀眾更具備代入感的女性視角,也可以以男性視角展開,讓女性觀眾對男主角產生同情和認同。
誠然關於愛情,或許沒有那麼多新鮮的故事和新鮮的道理。但愛情卻是永恆的話題,愛情電影仍舊是市場的剛需。即便沒有新鮮的故事,卻還可以塑造新的形象,可以把愛情的某些方面講到極致。至於如何做到極致,目前的愛情電影為我們提供了兩種有效的方式:一種是為電影增加一個“奇幻”的概念,比如時間不斷地重置,藉助神秘力量繫結主人公命運,失憶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一種是與社會話題進行融合,比如《悲傷逆流成河》都融入了校園暴力這樣的社會議題。
最後,一個略帶遺憾的結局或者開放式的結局或許更能打動觀眾,畢竟青春和愛情裡總會有傷痛和遺憾,這種遺憾也變成了電影的餘味。
如果您正摩拳擦掌著手炮製一部愛情電影,卻苦於沒有創意和素材。您大可奉行“拿來主義”,去從暢銷的流行小說尋找故事,甚至從一首承載青春記憶的情歌裡汲取創意,再或者去翻拍一部經典的愛情電影。那些曾經感動了無數80後90後的韓國經典愛情片,仍舊可以感動到當下的95後和00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不就是很好的證明?
演員:CP感大於流量
對於年輕群體來說,流量明星和偶像自然具備足夠的號召力。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始,國產青春片就不斷地炮製由“小鮮肉”作為主演的懷舊青春片。直到現在流量明星依舊是驅動電影票房的重要因子,但流量並不總是奏效,更不是爆款電影的保障。不過,一旦角色魅力與偶像魅力高度契合的時候,就會爆發出驚人的票房號召力。
雖然愛情電影總是在銀幕上造夢,去滿足觀眾對於理想男友女友的浪漫幻想。但銀幕形象並不會只有單一的男神女神形象。相比起可望不可即的男女神形象,有時候真實可信的鄰家男孩女孩,自然更多了一分親近感和代入感,能夠讓一個愛情故事可以真實落地。
隨著市場需求和內容創作的變化,演員與角色的貼合度才是最重要的。新的銀幕形象的塑造,在選角上給愛情電影更多的選擇可能性。像李鴻其這樣演員或許在顏值和名氣上並不具備絕對優勢,但具備較好的路人緣分,並且演技線上,能夠將角色演繹得真實可信。
在演員的選擇上,還存在一門玄學,那就是選擇合適的CP搭檔。塑造具備銀幕魅力的CP一方面來自於電影故事中CP角色本身的魅力,一方面來自演員。演員自身的特質要契合角色的特質,男女演員之間也要契合,能夠形成有效互動。當然,更重要的是演員需要具備角色塑造能力,不僅要能夠在銀幕上演出愛情中的極端悲喜以及男女之間的微妙情緒,還要擦出火花,演繹出CP感。
導演:相比大師,理解更重要
相比演員的挑選,導演人選或許更加有跡可循。比如相比男性導演,女性導演更加擅長處理細膩的情感,也更懂得女性觀眾的需求。近幾年的一些列爆款愛情電影,幾乎有一半是出自女導演之手。
另外,那些擅長青春片和愛情片的臺灣導演,也會是很好的選擇。儘管臺灣導演轉戰內地都經歷過許多水土不服,但他們似乎越來越多地開始適應內地觀眾的口味,創作出不少市場反應不錯的電影,比如《聽說》導演鄭芬芬執導的《快把我哥帶走》。
如果你、想要在主創選擇上有更多的噱頭,那就選擇一位愛情小說作家或者具備電影創作經歷的歌曲原唱者來跨界擔任編劇或導演吧。
作為一部企圖以小博大的愛情電影,無論在主演還是導演的選擇上,價效比尤其重要,並不一定都要選擇一線的。
檔期:儀式感要足
《地球最後的夜晚》被當做一部愛情片或許是個誤會,但《地球最後的夜晚》卻給愛情電影宣發提供了絕佳的範例。
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檔期,並且賦予這個檔期一個特殊的含義,營造觀影的儀式感。《地球最後的夜晚》提出“一吻跨年”的營銷概念,可以說是創造了“跨年檔”這個概念。《我在時間的盡頭等你》則是七夕情人節去看2020年的第一場愛情電影,都是儀式感滿滿的。
元旦、聖誕、情人節、520、七夕這樣的檔期天然就是愛情電影的絕佳選擇。節日的儀式感,使得年輕情侶有強烈的社交活動需求,看一部愛情電影經濟又實惠。節假日檔期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當日電影市場大盤,愛情電影更是可以集中展現出票房爆發力。今年七夕單日票房高達5.27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單片就佔據了2.78億,佔比超過大盤的一半。
當然,如果是一部能夠直擊觀眾痛點的愛情片,能夠對觀眾產生持續的吸引力,甚至成就長線黑馬,持續收割票房,或許不必執著於節假期檔期。選擇賀歲檔、暑期檔等歷時長,票房整體體量大,單週影片競爭沒有那麼強的檔期反而更適宜。如果先天不具備賣相優勢,選擇冷門檔期也未嘗不可。重要的是能夠貼合檔期,創作一個概念,給觀眾非看不可的理由。
短影片:紅利遠沒有褪去
短影片平臺,尤其是抖音,對於愛情電影有效到達受眾並且下沉到三四線城市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短影片營銷精準直接,方式單一,卻十分奏效。然而也並不是所有影片都能夠乘短影片之風,實現票房扶搖而上。
炮製一部爆款愛情電影,需要宣發前置,在內容設計之上就考慮好如何打動觀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要為特定宣傳渠道的典型受眾定製一部電影。在內容上高度契合之後,宣發無非就是將這些內容以不同的物料形式透過短影片平臺傳遞給觀眾,並引導觀眾進行二次創作和傳播。
這些透過短影片平臺傳遞的主要內容包括:吸引觀眾的金句,這些金句可以是影片傳遞的一種價值取向,也可以是號召觀眾走進影院的理由,可以來自影片本身的內容,也可以只是一種歸納和概括;影片內容中的高光時刻,尤其是感動瞬間,它能引匯出影片的話題性,引發觀眾的期待;觀眾在影院哭的觀影反饋,調動觀眾的情緒,告訴觀眾在這部電影中您將伴隨著主人公一起笑一起哭,尤其是哭。共鳴和情緒經營是短影片營銷的核心。
主題曲:傳遞情緒的最佳介質
一首金曲,對於愛情電影的營銷十分必要。映前,一首好的電影推廣曲或者主題曲的傳播不僅可以有效提升電影的熱度,還能夠透過精準的歌詞向觀眾傳遞情緒,引發觀眾對故事內容的揣測。同樣,如果歌曲的旋律具備足夠的感染力,能夠洗腦觀眾,還可以成為承載短影片宣傳的絕佳BGM。映後,當觀眾再次聽到熟悉的旋律響起,回味劇情,發現原來影片的道理都在歌裡,於是音樂成了電影的餘味,也成了電影口碑擴散的武器。
片名:七八個字也不錯
電影的片名是觀眾接觸電影的第一道媒介,總會有觀眾因為一個片名就願意為電影買單。相比與其他型別電影片名的簡單直接,愛情電影的名字更加講究“信達雅”,不僅需要牢牢傳遞電影內容的資訊,還要為觀眾製造一點點浪漫,給觀眾留下遐想的空間。如果恰好有一首金曲的名字或者金曲中的一句歌詞剛好適合做愛情電影的名字,那不妨就是它了。愛情電影的片名儘可以長一點。
愛情電影還能走多遠?
從《前任3》到《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以短影片營銷收穫年輕受眾和女性受眾的愛情電影出現得越來越頻繁和密集。
這些愛情電影,從內容到營銷,都在緊緊地地盯著更年輕的新增市場,尤其是女性受眾。目前,我們看到透過短影片精準營銷,這些電影市場的增量在不斷地地轉化為愛情電影的觀眾。而當增量變成常量,套路是否依舊有效?一旦受眾風向變幻,模式化的愛情電影就會陷入死衚衕。
無論是內容還是營銷,單一的模式並不總會有效。創造性和獨特性永遠是文藝作品的制勝法寶。一部愛情電影,在型別模式之下,依然需要變奏,給予觀眾新鮮感。找到電影自身的獨特性,去書寫一個更加生動和真實的愛情故事,去紮紮實實地觸達愛情的某一個面向,觸動觀眾的內心隱秘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