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過去的11月4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公佈了談判結果,東盟十國、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印度16個成員國中15國結束了擬以協議市場準入問題的談判,表示15國已經一致決定了,將在2020年簽署協議,不過讓人遺憾的是,印度方面最終還是決定要退出此次協議的簽訂,並表示,將在解決某些“重大的懸而未決的問題”後,再考慮加盟。顯然,印度此舉錯失了一個合作共贏的絕佳機會。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重大的懸而未決的問題”讓印度寧可錯失加入一個前景如此廣闊的組織的機會呢?這一問題和印度當今的發展現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也關乎著南亞次大陸的未來是否由印度所主導。
實際上印度入會之路充滿了顧慮,特別是在入會的利益劃分問題上,印度得犧牲一部分產業鏈來作為入會籌碼,才能獲得利潤,這讓短視的印度政界有些不樂意,並且,RCEP的簽訂會讓印度出現一個尷尬問題,利潤雖拿到手了,但卻無法變現,由於印度長期處於超級資本壟斷的經濟社會中,加上嚴苛的勞動法則讓印度無法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個勞動密集的產業鏈,兩相沖突之下,印度是無法做到真正的對外傾銷與獲取利益的,如果RCEP一旦簽署下來,印度反而會成為進口產品最多的國家,這一點讓經濟大權不足的印度政府不得不望而卻步。害怕成為協定中最大的進口國的顧慮,可以說是此次印度退出協議的原因之一。
最後,莫迪改革則讓這個顧慮變得更加嚴重,莫迪改革雖然原意是好的,想大幅度改革印度經濟以及政治的疲敝性,但每改革一步,就需要維穩一次,像今年的克什米爾危機一樣,大批的軍警進行平定,才讓當地的混亂減小了不少,而印度在這個關頭,需要的絕對不是加入RCEP,相反,拒絕加入並試圖緩慢發展,才是維持莫迪改革最重要的方法。
不過面對印度政府的顧慮,印度國際經濟關係研究委員會主任拉賈特·卡特利亞則表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印度政府的擔憂雖然有部分是合理的,但是在印度的經濟增長已經出現疲態的情況下,讓海外競爭加速印度工業以及經濟改革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盲目的拒絕RCEP,將損害印度的國際形象和戰略影響力,最終將付出巨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代價。
當然,儘管印度現在已經拒絕了RCEP的邀請,但許多國家都指出,未來的印度還是會加入的,因為RCEP的建立是未來的方向,具有很大的生命力,同時,發起者不是某個國家,而是東盟十國,相對更加公平,同時也缺乏地域政治色彩,不過至於印度何時加入?卻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