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夫婦教出敗家子?
11月的某個週六,拜登帶著全家在舞臺上一起慶祝自己當選的好訊息。
但高興不過3秒,拜登就馬上被媒體diss了,因為他實際上有7個孫輩,然而當天在臺上一起慶祝的卻只有6個孫子女。
其實,這個叫納薇的孫女的存在,一直都是拜登家族不願承認的事實,甚至都不認為她是家族中的一份子。因為納薇是兒子亨特和一名脫衣舞娘生的孩子。
拜登家族一直以自己的精英教育家庭為人所知,而這個孫女的存在被視為家族的恥辱。
一旦承認了納薇,也相當於公開承認了兒子亨特背後淫亂的私生活。
但事實上,亨特的私生活作風真的非常混亂。
雖然他和前妻凱瑟琳的婚姻維持了20多年的時間,兩人也育有3個孩子,但實際上亨特在婚內卻多次被發現出軌嫖娼,甚至還染上酗酒吸毒等等惡習。
而更加狗血的是,亨特那時雖然已經和前妻凱瑟琳正式解除了婚姻關係,但實際上,自從2015年他再次發酒瘋被凱瑟琳趕出家門後,他直接就搬進了嫂子哈莉家裡住。
他出軌了自己亡兄的遺孀。
2017年和前妻離婚後就直接公開了和嫂子的戀愛關係,當時甚至還得到了拜登夫婦的祝福。
結果如今卻又再爆出,他和脫衣舞娘羅伯茲也是在那時開始交往的。這真的是無縫銜接,出軌+腳踏兩條船的模式。
而很快羅伯茲就意外懷孕了,並在2018年8月生下了一名女嬰,也就是他們的女兒納薇。
然而亨特這時就顯露出渣男本色,堅決不承認孩子是他的,也不願做親子鑑定。
而且自從羅伯茲生下女兒之後,亨特就再也沒有在她們的生活中出現過,完全消失了。羅伯茲也只好搬回父母家,然後獨自撫養著女兒。
可能是因為亨特忽然宣佈迎娶認識不到一週的來自南非的梅麗莎·科恩的訊息刺激到了羅伯茲,她在2019年5月把亨特告上法庭,申請作親子鑑定並要求亨特支付撫養費。
這一鬧,亨特和羅伯茲的私生女身份才被曝光了。
為了儘快解決官司,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希望息事寧人,亨特在今年3月就答應了支付高額撫養費給羅伯茲。
實際上私生女這回事,對於亨特那一籮筐的醜聞來說,其實根本算不了什麼。
在拜登競選總統期間,亨特的私人電腦裡的檔案和照片被洩露出去而把拜登坑慘了。
不但讓父親拜登捲入了和烏克蘭一家能源公司有關的濫用職權的事件中,亨特多張吸毒、裸照,甚至還有不雅影片都被曝光在網路上。
簡直把拜登團隊氣得夠嗆,辛辛苦苦到最後差點被這不爭氣的兒子給全盤搞砸。
拜登和吉爾都是精英界的翹楚,拜登30歲就當上了美國參議員,是美國曆史上排名第五最年輕的參議員,而吉爾也是有4個學位的博士學霸。
不過他們的孩子和他們相比卻差得遠了。
他們前途最光明的,拜登的大兒子博在5年前因為腦癌已經去世了,而剩下的2個孩子卻讓拜登夫婦非常不省心……
亨特就不多說了,關鍵是吉爾拜登唯一的女兒艾什莉也曾和亨特一樣,不止一次被爆出吸食毒品。
在1999年,當時艾什莉18歲,還在新奧爾良一所大學就讀,她就因持有大麻而被逮捕過。
但拜登一直以來都十分推崇反毒品的運動,所以子女吸毒的醜聞的確對他的政治生涯產生不小的影響。
很多人想不通,這個家庭怎麼看都是體面的、正統的,要地位有地位、要學歷有學歷、要關愛有關愛,為什麼卻教出了亨特、阿什莉這樣的孩子?
當然了,非要找從原生家庭找些理由的話可以說——母親車禍早逝後留下心理陰影了,老爸名聲在外孩子心理壓力太大,大哥太能幹以致弟弟妹妹抑鬱了……
事實上,亨特本人也曾說過:“每個家庭都有成癮的問題,我在一條沒有光的隧道中,黑暗永無止境。”
但,平心而論,他的問題,真的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孩子在人生中遇到一點不如意,就會往原生家庭傷害論上去想,但是,這些孩子的問題,真的是父母做好自己就好了嗎?
此外,若將原生家庭定義為問題孩子的元兇,那麼,父母亦有各自的原生家庭,都各自帶著原生家庭的缺陷,那誰又是最初的元兇呢?
問題孩子的背後,是原生家庭的錯?
豆瓣小組中有個熱門話題“父母皆禍害”,很多人在下面泣血控訴自己父母的“罪狀”,比如生下自己就拋棄了自己,對自己不管不問,或者父母總是吵不完的架,導致自己現在事業不順利,婚姻不幸福,戀愛總是遇到渣男等等。
小組中不乏一些提出想要殺了父母的帖子,此間不僅不見建議和疏導,反而是支援和圍觀,話語中的冷漠和刻骨的恨意讓人為之一寒。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己的童年創傷和原生家庭的不足,客觀地分析中國幾千年的“孝”道,去剖析自我不足同原生家庭的關係,這本身是一種進步。
但是,當我們發現自己身上的某些問題確實可能是父母在養育過程中造成的。然後呢?
就要時時記掛著“我揹負著父母的錯,是他們害得我如此”,用自己的這一生與父母的餘生彼此戕害嗎?
這是典型的“都是你的錯”的思維方式。
雖然我們必然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我們是否現在可以為自己做出一些改變,衝破藩籬,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小王今年30歲,本是而立之年,卻成天在小區裡晃盪。
大學畢業八年,工作換了七份,每一份都幹不過一年,其餘的時候,都窩在家裡玩遊戲。
不談女朋友,不結婚,自己不思進取,還容不得別人半點指責,親戚朋友一旦相勸,便狂躁不已、摔門而出。
父母不理解,自己為孩子操勞了半生,付出了所有,怎麼會得到這樣的結果?
親戚朋友們也不明白,從小就聽話且品學兼優的“別人家的孩子”為何會變成現在這般吊兒郎當的熊樣子?
但小王卻說,“我本來就是這樣的,過去的一切都是被我爸媽強權壓制出來的!從小到大,他們非要逼我按照他們規劃的路去走,他們從來就沒有想過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的今天都是他們造成的,這是性格缺陷,你們懂嗎?”
親戚朋友勸他,“就算如此,但現在你一直以此折磨自己,折磨他們,這樣做有什麼意思?”
小王無奈嘆氣,“都是原生家庭的錯,我的人生已經這樣了,我還能改變什麼……”
很顯然,小王把自己身上的問題,都歸咎於他的原生家庭,讓父母成為他拒絕成長的背鍋俠,從而逃避自身的問題。
但是抱歉,這個鍋,父母不背。
如果總將自己的無力甩鍋原生家庭,把原生家庭的影響當成唯一的因素,那就是陷入了自我可憐的惡性迴圈。
責怪別人總是容易的,改變自己則要脫層皮。
而人常常傾向於避重就輕,不願承擔自尊受損的壓力。
我們都曾為孩子,也都將成為父母
如果一味抱怨自己的父母,把責任推卸給過去,解決不了當下的問題,還有可能把這些問題以代際傳遞的方式留給下一代。
你可曾想過,有一天,你的孩子,也會以同樣的姿態對你進行控訴和抱怨。
命運的劇目會再一次重演。
因為,一方面,我們控訴著原生家庭,但另一方面,我們潛意識中卻又認同著原生家庭的文化,那些讓我們“憤恨”的養育方式,同樣會出現在下一代的養育關係中,讓自己成為另一個“劊子手家長”。
那麼,究竟要如何做呢?
承認和接納每個人的“有限”
世界知名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父母、伴侶、孩子當成“人”來看,唯有如此,才能看到對方的渴望、價值,特質和生命力。
你能承認和接納自己的“有限”,自然也可以接納父母的“有限”。
每個時代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有限性,我們無法以現在的標準來要求三四十年前的父母。
正確解讀,對問題進行客觀地歸因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帶著童年的創傷,有些童年創傷的確與父母有關,但是把所有的童年的創傷都歸咎於父母,同樣是不客觀的。
一些負面經歷之所以成為創傷,不僅和事件本身有關,也和孩子的先天氣質,以及孩子本身對事件的解讀和應對方式有關。
當你以正確的方式來剖析自己、解讀自己,對問題進行客觀地歸因,才能有助於自我的成長。
和自己的過去和解,活在當下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或許他們犯下了一些過錯、他們使自己曾經受到過一些傷害,但是我們也要明白,父母不僅僅是父母,他們首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也需要理解和支援。
我們要相信,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盡其所能而為。只是因為他們的“有限”,所以才會在養育子女中表現出不足。一味地怨恨父母,止步於此,並不是好的解決方案,與其將它作為一個終點,倒不如看作另外一個起點,重新出發,回顧自己的過去,梳理過往的事件,總結其中對與錯的經驗,去尋找更多的解決出口。
要堅信,就算有童年創傷,我們也不一定不會獲得幸福和成就。
當我們完成與過去的和解,才會更好地活在當下,才會給予我們自己的孩子正確的愛、尊重和養育。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寫道:“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我們每一個人都既是孩子,也同為家長。
不管你是否滿意自己的原生家庭,長大成人以後,家庭的種種都將不再是藉口,成功還是墮落都是個人行為。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