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還有不到一個星期,2020年就要結束了,這次估計是下了天大的決心,英國和歐盟趕在年底前,把英國脫歐的談判給整完了,這個事從2016年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後,一直斷斷續續的來回墨跡,弄得大家都沒新鮮感了,不過好在這次終於談完了,算是為世界經濟消除掉了一個不確定性。

今天是聖誕節,相當於西方國家在過年,脫歐這事,不管它是好是壞,對英國來說,要死臉朝天不死好過年,算是翻篇了。過去幾年,圍繞這件事,我常聽到一種說法,認為英國脫歐就是一場鬧劇,說英國原本以為脫歐公投不會成功,為了堵住那些想脫歐的人之口,所以搞了次公投想讓他們徹底死心,結果沒想到翻車,假戲真做了。

這個說法流傳甚廣,甚至在英國據說一度有很多人反悔,想要重新搞一次公投,後來不了了之了,以至於這個事被全世界笑話,說英國拿國家大事當兒戲,自己把自己給玩進去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英國脫歐的時代背景

跟很多人映像相反的是,英國在國際上是最有名的站隊大師,很少站錯隊,而且通常他們的戰略謀劃眼光是比較長遠的,要理解英國為什麼脫歐,最重要的參考,不是看當時英國和歐洲發生了什麼,而是要看當時的世界發生了啥。

英國脫歐公投是2016年6月,而醞釀這個事其實一年多前就開始了,按照英國的計劃,這個公投是準備在最晚在2017年進行,在2015年初的時候,英國的首相卡梅倫說,如果他贏得5月的選舉,那他將英國歐盟成員國地位公投提前到2015年的可能性“很小”。

最終這個事定在了2016年6月23日,這是個黃道吉日嗎?為什麼既不能提前到2015年,也不能推後到2017年呢?這個時間的選擇跟英國和歐盟都沒啥關係,而是另有深意的,很多人認為公投的結果出乎英國政治家們的預料,恰恰相反,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在脫歐公投前,英國國內的媒體和輿論,可不是像事後宣傳的那樣充滿懊悔,事實上在西方國家的民意操弄上,英國是鼻祖,在脫歐公投前,他們給民眾大量灌輸的資訊是脫歐的各種好處,以及留在歐盟內部,英國是多麼的吃虧,而且將來還會更吃虧。

要是沒有大量的宣傳,怎麼會有事後說投票支援脫歐是一時衝動呢,實際上脫歐是英國的政治精英們謀劃已久的一次重大戰略選擇,因為他們判斷,世界局勢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而他們必須在這種變化發生之前就採取行動,否則等到變化開始,民眾反應過來,他們要再想做政策上的重大調整,就會陷入被動。

2015年美國的金融收割失敗,事實上成了美國的轉折點,美國過去就是每隔十年左右收割一次,而2015年這次,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經過持續多年大放水,把全世界帶入了寬鬆的金融週期,計劃是在2015年底重啟加息,然後透過寬鬆-緊縮再次剪羊毛,這樣美國就可以至少續命20年。

因為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美國要是能像過去收割別人一樣拿走,他們的三大計劃基本就成功了,哪三大計劃呢?第一是透過製造金融危機可以掠奪天量的財富,第二是利用危機抄底可以徹底控制全球產業鏈,第三是消滅最後一個潛在對手,從此安枕無憂。

當然這個計劃最終是失敗了,正是因為這次失敗,讓英國意識到,這個世界,不可避免的變化很快將要來臨,這才有了這次脫歐公投。所以英國脫歐,表面上看是在評估美國的大選結果,實際上是在評估美國的這次金融收割之戰,收割成功,英國繼續作為美國最資深的盟友,留在歐盟內部搗亂,收割失敗,英國就得從長計議,另謀出路。

因為收割失敗,意味著美國的霸權將要隕落,這個世界百年來的格局,將會發生劇變,在戰略上,英國對於世界百年未有的變局認識與判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我們是高度一致的,而且他們也很有前瞻性,這體現了英國政治精英百年來的戰略素養,而絕非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樣,是一場鬧劇。

那麼英國脫歐之後的戰略選擇,到底是什麼呢?

英國的戰略選擇

這一年來,大家看到的英國,感覺是要完犢子了,跟在美國屁股後面專門噁心人,到處跟我們過不去,但是正是在2015年金融戰之際,英國卻做了一個很重要的選擇,那就是在3月份時,以第一個西方國家的身份,主動要求加入亞投行,他這個決定導致了原本觀望的歐洲國家,紛紛反水,最後主要國家裡面,就剩美國和日本沒有加入。

亞投行有什麼戰略意義呢?上面說到了2015年是歷史轉折點的緊要關頭,當時的成敗說大了,真是決定著人類未來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所以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在當時全世界其實都在密切關注著此事的進展,當然3月份的時候,結果並沒有出來,全世界只是屏住呼吸在等待。

那麼我們為此已經準備了數年,絕不可能坐以待斃,實際上在兩年之前的2013年,我們就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戰略,即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這實際上是要打通亞歐大陸,透過陸上貿易,繞開美國控制的海權,在當時可以視作是一種未雨綢繆。

而亞投行作為一個金融機構,在建立之初的主要構想,就是為了配合一帶一路進行基礎建設融資的,它的戰略作用非常重大。所以理清了這個背景,就可以看到英國率先加入亞投行的戰略意義,這是帶領著國際社會,給我們投了關鍵的一票,這一票,也是很可能會對未來一百年的世界局勢,產生深遠影響的一票。

這之後英國還做了哪些事呢?在2015年10月份,法國電力公司(EDF)正式宣佈:

中國廣核集團將在英國欣克利角核電專案中投資60億英鎊(約合588億元人民幣),持股33.5%。欣克利角核電專案總投資高達180億英鎊,由法國電力集團與中國企業共同建設,是英國30年來的首個核電專案。

此外英國一項非常重要的基建專案,高鐵2號工程(HS2),在幾年之前就一直有訊息說我們有望參與,當然這個專案關注度很高,影響因素也很多,現在還在談判中。

類似於這種比較重大的專案,除了經濟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政治考量,而英國的選擇自然有其深意,除了基建專案,英國和我們最重要的一項合作是金融方面的:

開通“滬倫通”和其他金融合作,倫敦將在支援人民幣全球使用、促進中國國內資本市場國際化的程序中發揮更關鍵的作用。在英國財政部支援下,倫敦金融城和中國人民銀行歐洲代表處在2018年,曾聯合釋出了一份《倫敦人民幣業務季報》,這份報告顯示:倫敦是僅次於中國香港的全球第二大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

可以說在一些關鍵領域的關鍵時刻,英國總是能做出關鍵的選擇,並能夠給世界帶來深遠的影響,這和英國近代兩百多年來的歷史角色有密切的關係。很多人看到的是這一年多來,一個在國際上唱反調的英國,而實際上看一個國家的立場,最重要的要看他在做什麼,而不是他在說什麼。

因為做什麼,才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

從日不落帝國到國際“攪屎棍”

我們都知道,人類近代文明是以工業文明為主導,而工業文明就是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為起點,而英國正是發祥地,這也使得英國成為了近代史上第一個全球帝國,在英國的鼎盛時期,它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只要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它的國土,所以當時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

但是隨著以電氣化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美國發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最終使得大量資本轉移去了美國,而英國將帝國的權柄移交給了美國,但是英國作為一個島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他退出的每一個地方,幾乎都埋了雷,他之所這麼做,是為了日後紛爭的時候,為自己透過遺留下來的勢力,可以找到介入的空間。

比如在退出印度的時候,把印度拆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然後在中印邊界留下一條充滿爭議的“麥克馬洪線”,英國所到之處,不是寸草不生,而是百年紛爭。這幾乎是他們的看家本事,在當今世界的大部分熱點地區,遺留的歷史問題都或多或少與英國有關係,以至於在國際上為他們贏得了“國際攪屎棍”的名號。

嘲笑歸嘲笑,但是英國在國際風雲變幻中,把握趨勢的能力確實首屈一指,二戰中他是協約國最主要的領導者之一,二戰勝利後建立國際秩序,他們是雅爾塔協定三大締約方之一,戰後爆發美蘇冷戰,標誌則是英國首相發表的鐵幕演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二戰到冷戰,英國站的那一方,最後都是勝利的一方

要理解英國的國家戰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說的這段話,是對英國均勢外交戰略最好的註解:

“英國四百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英國總是“參加不那麼強大的一方,同它們聯合起來,打敗和挫敗大陸上的軍事霸主,不管他是誰,不管他所統治的那一個國家。”

理解了這段話,就理解了英國種種看似矛盾的行為和言語,他們總是要站到偏弱的一方,不管是國家層面而言,還是具體的行業,或者企業,有時候國家的強弱與行業的強弱是相反的,他們一樣只會選擇偏弱的一邊,本質上他們一直只服從於一個目的,那就是英國的國家利益。

英國脫歐的啟示

英國脫歐終於落下帷幕,本質上是英國以自己的國運再一次在國際上下注,他們透過脫歐,確認了世界百年變局的真實性和迫切性,可以說世界上,除了當事雙方外,再沒有第四個國家能像英國這樣,敢於在最關鍵的時刻,以舉國之未來,做出如此重大的抉擇,這確實非一般國家所具有的勇氣和魄力。

脫歐後,英國今後很多政策,將不會再因為歐盟成員國這一身份而受到限制,也不會再被歐洲的豬隊友拖後腿,他會用大陸均衡政策為指導,在兩極之間作為協調人,兩頭獲利,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我們恰可以從這裡,看到英國對於歐洲未來的看法和態度,那就是歐洲可以利用,但絕不可依靠。這可以看作是英國脫歐在戰略上的呼應之外,對我們最大的啟示,一個軍事安全都無法自立的歐洲,在關鍵時刻是靠不住的。歐洲在戰略上,最後很可能會淪為美國的附庸,英國對他們的瞭解比我們深,英國的悲觀不是沒有道理的。

2020年還剩不到一個星期就要結束了,其實在中歐之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正在推進,這是另一個更重要的《中歐自貿協定》將來談判的基礎,原本是非常希望在年內達成協議的,但是自從拜登勝選後,歐洲的態度就開始變得搖擺不定。

他們又開始做起了美國資本轉移歐洲的美夢,當年美國用《巴黎氣候協定》和《伊核協議》忽悠過他們一回,結果被特朗普打了臉,現在似乎又看到新的轉機了,其實不過是圍繞美國利益在打圈圈。在戰略上不敢像英國那樣亮劍,而是首鼠兩端,歐洲還是那個一盤散沙的歐洲,將來也成不了什麼氣候。

最後

面對世界百年變局,不同的國家都在做出不同的調整,首先是美國透過選舉結果,確認了它不會退出現行的世界秩序,美國博弈的底線和平臺,仍將是在現在的國際規則之上進行。但是這從側面證實了一點,美國認為依靠自己一己之力來硬的,無法解決這種挑戰,這是對於對手的實力,一種實事求是的尊重。

而英國脫歐,是對於國際趨勢不可逆轉的再次確認,這種確認可以看作是西方國家陣營裡,對於我們的一種肯定,英國作為最資深的資本主義國家,深深明白當今世界,面臨著兩大不平衡,一個是世界南北國家之間的不平衡,一個是發達國家內部貧富分化的不平衡,都已經到達了臨界點。

如果沒有我們,原本這個世界還如一百年前那樣,如果沒有2015年我們力挽狂瀾,這個世界將再也不會有哪個國家能扛起翻盤的大旗,但正是有了我們的崛起,成為那些被剝削的小國最後的依靠。我們是未來十年,世界百年變局的中流砥柱,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終將成為人類文明的希望之光。

25
最新評論
  • 1 #
    又一次看到英國均勢外交戰略(丘吉爾的註解)!
  • 2 #
    這是一篇頗有深度的好文章。
  • 3 #
    有深度,有啟發,有期待
  • 4 #
    英國就是偽君子,跟他合作要多長几個心眼。
  • 5 #
    能否解釋清楚英國派航母到亞太。又是攪屎棍?
  • 6 #
    通篇讀下,非常有道理,有說服力,支援
  • 7 #
    剝蠶抽絲、入情入理,深刻!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防爆犬即將退役,人們為它的“最後一嗅”準備了超大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