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著“童話大王”稱號的文學作家鄭淵潔,憑藉一句回覆網友的“你在揹我的文章,我卻在玩遊戲,真不應該,我現在就退出遊戲”的凡爾賽式發言又火了,再一次成為全網關注的焦點。
很多人對文學家的印象就是嚴謹沉穩的,但是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作家,往往都如鄭爺爺一樣有著一顆長不大的童心。
今天愛麗絲為大家帶來了八位國內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們鮮為人知的趣事!馬上圍觀吧!
01.鄭淵潔
中國當代作家
代表作:《皮皮魯傳》《魯西西傳》《舒克貝塔傳》《大灰狼羅克傳》等
為了存放小讀者的來信
在北京買了十套房結果升值百倍
鄭淵潔決定買房子讓小讀者來信住。當時北京的房價是每平方米1400元,鄭淵潔一口氣買了10套房子讓信“住進去”。
如今,這些房子的價格已經翻了幾十上百倍。當記者向鄭淵潔求證時,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這是真的,當時每天都收到幾百封來信,我僱了好幾個人幫我拆信,然後歸納出來,每天看二三十封,也回一部分信。後來,信越來越多,家人就說,這些信你得處理掉,它們跟人搶地方了。我說,一封信都不能扔,因為這是孩子們對我多大的信任啊,我得買房子給它們住。”
鄭淵潔說:“這十套房子從來沒住過,從來沒出租過,從來沒出售過,都還在,信也住在裡面。這件事情給我的感受就是要善待讀者。一是把作品寫好,讓讀者看完有收穫;二是善待讀者的來信,和他們簽名合影什麼的有求必應。我從來不理財,不會買股票,不會買理財產品,從來都不會。現在這些房子都是‘學區房’了,現在一想,這就是最好的理財。”
02.楊紅櫻
兒童文學作家
代表作:《淘氣包馬小跳》《女生日記》等
對野味的認知
來自馬小跳的故事
疫情期間,楊紅櫻筆下的“馬小跳”登上了微博熱搜。起因是一位網友將楊紅櫻的一段文字掛出,說馬小跳有了結局,於是引發了海潮般的討論。楊紅櫻的微博一下湧進了大量私信,傾訴著每個人與馬小跳的緣分,期望她不要給馬小跳安排終章。楊紅櫻不得不出面澄清,那段文字其實是“笑貓日記”系列中的情節,是笑貓眼中馬小跳們的未來,馬小跳並沒有結局,還有新作奉獻。
動畫片《淘氣包馬小跳》
不少人感慨,自己對野味的認知,就是從童年翻開楊紅櫻的書開始。一個作為文學形象的馬小跳,如此深入人心,可以說是近20年兒童文學中的奇蹟。
03.曹文軒
兒童文學作家
代表作:《青銅葵花》《草房子》《根鳥》等
對鴿子情有獨鍾的
兒童文學作家
中國現當代很多名人也愛養鴿子,包括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戲曲大師梅蘭芳先生、宋慶齡主席,等等。但若說到最喜歡鴿子的作家,應該屬曹文軒無疑。他不但小時候愛養鴿子,對鴿子具有深厚的感情,還把鴿子寫到了他的文學作品中。《草房子》、《青銅葵花》、《細米》……幾乎每部作品中都有鴿子,都有一個喜愛鴿子的男孩的形象。我們不禁想問,曹老師,那個男孩就是您自己吧?
曹文軒老師表示:“我小時候就喜歡鴿子,在我的作品裡,寫到鴿子的,我現在都說不清有多少篇。鴿子在我整個生命程序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在我心目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形象。”
出於對鴿子的特殊喜愛,於是,曹文軒的《鴿子號》誕生了!
04.沈石溪
中國當代動物小說作家
代表作:《獵狐》《第七條獵狗》《再被狐狸騙一次》《狼王夢》等
愛上閱讀與寫作
源於對老爸的吐槽
你知道嗎?著名現代作家沈石溪,在他小時候,其他學科的學習成績都很好,唯一讓他頭疼的就是作文。
如果家長讓他看一本書,然後寫一篇讀後感,他立刻就有了厭惡的情緒和逆反的心理,心想:“這個書不讀也罷,一讀就要寫讀後感!這相當於把學校裡面的語文課堂又重新搬到家裡面來,又上一次語文課!“漸漸地,對閱讀就有了畏懼感。
每次老師提到作文,他就特別鬧心。但是有一次他的作文寫得特別的成功。為什麼呢?他的語文老師出了一個作文題目,叫:寫爸爸的一件事。老師的規定是,寫爸爸不一定要寫爸爸有多好,也可以寫爸爸的缺點,寫與爸爸之間發生的最難忘的事情。
他一聽,立刻想起了,曾經因為自己半夜三更起來到院子裡抓蟋蟀,而導致他上課打瞌睡,被告狀到爸爸那裡,他被爸爸從學校揪著回家之後,爸爸把他的褲子拉下了,拼命的打了一頓,打得又紅又腫。這件事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恨他爸爸,於是滔滔不絕的寫了800多字。
在這之前,他的作文最多寫200字,他覺得沒有東西可寫。但是寫他爸爸的缺點,卻是神之來筆。或許就是因為這件事,後來他才漸漸愛上了寫作,愛上了閱讀!
05.湯素蘭
兒童文學作家
代表作:《笨狼的故事》《小巫婆真美麗》《閣樓上的精靈》等等
古天樂喜歡建學校
而她偏愛建書屋
“小時候無處讀,長大了無暇讀”。這是屬於過去那個時代的遺憾,而現在的孩子有幸生活在這個多元的幸福時代,一個提倡 “全民閱讀”的時代,我們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認知和感知這個多彩的世界。但在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村,仍然缺乏課外讀物,尤其是優質的課外讀物。
湯素蘭曾經暑假到一個偏遠的農村學校陪孩子過暑假,每次去學校她都會帶一些自己的書去,有一個孩子每天過來看一會書又把書放回原處。她對那個孩子說:“書是送你的,你可以帶走。”而孩子的一句“我怕把書弄髒了”讓她感慨頗多,感受到這裡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環境的簡陋。她深知:一本好書給孩子帶去的滋養和安慰勝過一切——“書籍讓孩子的心靈更輕盈,眼睛更明亮,看到的世界更遙遠。”
為了讓更多偏遠農村孩子能看到更遙遠的世界,早在幾年前,湯素蘭就一直在捐建“民進書屋”,去年這個計劃更名為“素蘭書屋”。多年來,湯素蘭和她的團隊一直堅持為農村孩子開闢一片閱讀的天空。湖南桑植、安化、株洲、郴州、永州等地鄉村學校建立了閱覽室,每一個閱覽室書本是2000冊,其中1000冊的書是她用自己的稿費買來的,另外1000冊都是募集過來的書本。
06.伍美珍
兒童文學作家
代表作:《同桌冤家走天下》系列《陽光姐姐小書房》系列等
透過閱讀孩子們的信
獲得寫作的靈感
畢加索說,我終其一生,學習如何像孩子一樣畫畫。童心,是世界上最可貴而不可缺少的品質。
“陽光姐姐”系列是伍美珍標籤性的作品,始於她在安徽省級兒童期刊上做的一個叫“陽光姐姐熱線”的欄目。這個欄目是當時伍美珍和孩子們溝通的視窗,收到了許多孩子的信件,這些信裡包含的情感和故事像美妙的花朵一樣,開在了她的作品中。
直到現在,她依然會在每本書裡放上自己的電子郵箱。通訊方式雖然變了,但孩子們的信卻越來越多,他們對“陽光姐姐”的依賴和信任沒有變。
在採訪中,問到最近最愛讀什麼書, 伍美珍說“最近最愛讀孩子們的來信”。那些信裡小小的心情和成長故事,為她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成為了她創作的素材。也正因此,伍美珍的作品總是有一股打動人心的力量。她創作的《陽光姐姐小書房》系列共23本書,至今已賣出了1500萬冊。
07.金波
兒童文學作家
代表作:《我們去看海》《回聲》《眼睛樹》《感謝往事》等
他是一個“童年博物館”
收藏著自己與身邊其他人的童年
很多年前,金波的學生帶著5歲的女兒去看望他,他們玩得很開心,小姑娘畫了一幅《蘋果小人兒》送給金波,他無以回報,就順手用招待小姑娘的橘子,給她做了一盞小橘燈。臨別,金波和小姑娘約定:要相互珍藏彼此的禮物,一直到永遠。若干年後,金波如言珍藏著這幅畫,並且還因此寫了一本童話書:《蘋果小人兒》。
直到今天,金波都常常想起他們一起點亮小橘燈的夜晚,“那閃爍的暈彩,那溫暖的光亮,一直照耀著我……”在童年的光亮下,他和孩子一直結伴而行。
曾經,金波鄰居家的小女孩婷婷苦惱地跟他說,因為附近沒有桑葉,她養的蠶寶寶快要餓死了。金波便到處幫他找桑葉,很巧,有一天,他在公園發現了一棵被棄之路邊的桑樹苗,便欣喜地撿回來栽下,居然成活了,婷婷的“養蠶事業”得以維持。直到今天,這棵桑樹依舊如約在春日結滿桑葚,在夏日於輕風中婆娑起舞。
當時,金波正在創作的一部新作,便是《婷婷的樹》。婷婷現在已經做了媽媽,當金波問起,她也淡忘了這件事,或許《婷婷的樹》會幫她找回自己的童年,也會伴隨她的孩子度過童年。
08.任溶溶
兒童文學翻譯家、作家
代表作:《“沒頭腦”和“不高興”》《一個天才的雜技演員》等
我叫任溶溶
我又不叫任溶溶
由任溶溶老師創作的《沒頭腦和不高興》因為被改編成了動畫版,就此成為了80、90年代的童年經典記憶。
而只瞭解任溶溶老師作品,對老師本人不熟悉的讀者往往會因為他的名字,認為這一定是個女作家。
但其實“任溶溶”是他的筆名,本名叫任根鎏,1940年讀初三時,他到蘇北參加新四軍,路上為了防止被家人找到,他改名叫“任以奇”,後來因病被部隊勸退回上海,從事起地下黨領導的文字改革工作。
關於“任溶溶”這個筆名,他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我叫任溶溶,我又不叫任溶溶》,詳細講述了它的來歷。任溶溶其實是他女兒的名字,自從做翻譯工作後,他經常用好幾個筆名。
因為很喜歡自己的女兒,在1948年翻譯出版的《列麥斯叔叔的故事》中,就第一次用上“任溶溶”這個名字,此後碰到自以為得意的作品,就署上“任溶溶”,直到最後自己竟成為任溶溶了。
如果有人上他家找任溶溶,家裡人總得問,找老的還是小的任溶溶?這個很女性化的名字也會常常給人誤解,小讀者給他來信時,開頭就是“親愛的任溶溶大姐姐”、“親愛的任溶溶阿姨”,讓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