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籠子上的雞
文 /趙琳
你是否可以想象,在公路邊,莊稼地旁,籠子摔破了,裡面的雞被摔了出來,那些雞,有的站在籠子上,有的站在籠子旁邊,呆在那裡,不肯離去。任憑人們把它們一隻只再次抓起來,塞進新的籠子,送往屠宰廠。
那是一起交通事故,籠子摔壞了,可被從籠子裡摔出來的雞卻沒有受傷。這樣的場景讓我很震撼!按常理,被關在籠子裡的雞,平時衝不破牢籠,好不容易,天賜良機,突然籠破了,應該馬上遠走高飛,到廣闊天地去尋找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去追求自己最嚮往的愛情,去創造自已最美好的生活。然而,它們為什麼卻是這個樣子呢? 原來,正像井底之蛙從來沒有從井裡出來過一樣,它們一出生便一直被關在籠子裡,從來沒有出來過。籠子便是它們的全部世界。外邊是什麼,外邊有什麼?它們根本不知道,也從未想過從籠子裡走出來,正如那蛙從未想過從井裡跳出來一樣。
我還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兩隻老虎,一隻是在籠子里長大的,另一隻是野生的被捉住了。獵人突發奇想,如果把這兩隻大小差不多的老虎換一換,不知會怎麼樣。於是,獵人把捉來的老虎關進了籠子,而把關在籠子裡的那隻老虎放到了深山。幾天後,兩隻老虎都死了。獵人認真研究了原因,原來,那隻平時被關在籠子裡的老虎是靠主人餵養來生活的,早已失去了捕獵的能力,被放到深山後,不會捕獵和尋找食物,又找不到棲身之處,最後凍餓而死。而另一隻老虎,過慣了野外生活,一下子被關進籠子裡,恐懼、鬱悶、食物不合口、休息環境不適應,又見不到親人,很快也死了。
由此看來,不管是雞,是蛙還是老虎,或者是其他動物,生長環境決定了它們的性格和對現實的處理方式。我們覺得或者希望它們應該有這樣的反應,而現實是,你讓它們生活在根本不匹配的環境裡,這樣,你的預期便註定要失敗。
回過頭來說說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家長,幾乎無一例外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聰明、活潑、優秀、成材。而你忽視了,你的期望是需要有相應的教育培養方式作前提的。孩子的健康需要足夠的活動、良好的心情、合理的飲食等,而我們的家長卻給孩子安排了沒完沒了的各種培訓班,不讓孩子吃這,不讓孩子吃那,孩子因此沒有時間去運動,心理壓力太大,沒有好心情,營養也受到家長太多幹預,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孩子健康成長所賴以維持的條件;孩子的聰明需要有開闊的視野和見識,有豐富的社會經歷,有活躍的思維。而我們的家長卻按自己的模式把孩子關在籠子裡,一味地讓孩子沒完沒了地學這學那,沒有給他們自由翱翔的時間與空間,他們的思維就像那雞和蛙,永遠長不出想象的翅膀,怎麼能夠聰明?!將來怎麼能像鷹隼一樣捕擊長空,像猛虎一樣威震山崗?!這些家長的做法只能把孩子培養成站在籠子上任憑捕捉宰殺而不知逃走的雞!
良好的教育是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素質的前提下,儘可能給孩子留出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更多地接觸社會增加閱歷放鬆心情,施展他們聰明活潑的天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才能變得聰明活潑,才能實現你成龍成化鳳的心願,而不是你一廂情願地去幹預和限制孩子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