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醫生群體也是肥胖的重災區;例如,當胖到一定程度後,幾乎沒有可能自然減肥;例如,肥胖人群中,男女比例相當,但在選擇切胃的人中,女性的比例高達70%,而越來越多體重未超標的女孩想要去切胃……
文|呂蓓卡
編輯|金石
1
肥胖是一種病,因胖致死人數超過肺癌
今年5月,身高1米65、體重240斤的小魚去做了切胃手術,當時,她在網上搜索相關的資料,資訊並不是很多。3個月後,知名娛樂經紀人楊天真透過一則影片表示,因為無法很好地控制血糖,她決定去做切胃手術。
楊天真的手術做完之後,小魚再去搜切胃,特別是在社交媒體上,多了很多分享和影片,滿屏的楊天真同款。
對於這一點,北京世紀壇醫院副院長張能維深有體會。楊天真宣佈切胃之後,這位臨床經驗超過20年的胃腸外科醫生,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名人效應——公眾的討論多了,媒體的報道多了,來詢問的患者也多了,一些做減重手術的醫生,都在抖音上變成了大咖。而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他們每年都上電視臺宣傳切胃,但效果並不如意,一次宣講只能帶來零星的幾個患者。
患者——這是醫學上對於肥胖人群的定義。
BMI,又稱體重指數,計算方法為:體重的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中國人群的建議,BMI值大於27.5即可被定義為肥胖。以1米70的身高為例,若體重超過160斤,即為肥胖。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6年後,中國也將肥胖列入疾病序列。
簡單來說,胖並不只是胖,而是一種疾病,如果BMI大於27.5,即可被稱為患者或病人,需要接受臨床治療,否則肥胖會令身體的代謝系統紊亂,引發糖尿病、高血壓、淋巴水腫、胰腺癌、心腦血管疾病等——世衛組織公佈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至少280萬人因胖致死,而癌症中致死率最高的肺癌,全球每年的死亡人數不超過200萬。
如何治療肥胖?以切胃為代表的減重手術,是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按照《中國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療指南》的標準,當BMI超過27.5,並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兩項代謝綜合徵,或者BMI超過32.5,便推薦用手術的方式減。在張能維看來,如果BMI超過32.5且不及時干預,即便現在沒有引發糖尿病或高血壓,未來也是早晚的事。
只是,在大眾的認知裡,肥胖並沒有被當作是一種疾病看待。若不是有朋友去醫院做膽囊手術時,發現了隔壁科室在做減重手術,小魚也並不清楚自己其實是一名肥胖患者,也可以進行手術治療。
儘管沒有糖尿病,但小魚的BMI已經超過40,屬於病態肥胖(Ⅲ度肥胖)。因為胖,她的身體已經開始壞掉了。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讓她晚上經常會被憋醒,只能坐著睡,而體檢結果顯示,她已經開始出現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前期的症狀,身體的一些部位,也出現了黑棘皮症——一種肥胖引起的面板病。
她訊速地做出了決定,手術前一晚,醫生告訴她,做完手術後,如果順利,她將會減去多餘體重的70%——這讓她充滿了期待,只要可以瘦,哪怕把我整個胃都摘掉,我也不介意。
楊天真給自己注射胰島素 圖源網路
2
這個胃,到底怎麼切?
楊天真同款切胃手術,學名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是一個技術上並不複雜的微創手術——只需要在患者的肚子上切開三四個食指那麼大的孔,將手術器械伸進體內,將患者一部分的胃切除,只留下一個香蕉一樣細長的胃通道,容量大約為100ml左右,讓食物從此在胃裡只能是匆匆過客。
但這種手術方式的誕生,卻是一次無心插柳。
人類對肥胖的醫學干預可以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當時在歐美,戰後經濟恢復,肥胖問題逐漸被重視。為了強制胖人減肥,早期的干預方式非常直接且顯性,例如用下頜關節固定的方式,物理性地管住嘴。後來,醫學界透過對身體結構的探索,決定先從腸道入手,但嘗試了各種改造之後,效果並不理想,隨後,胃才變成了主角。
在這個階段,早期嘗試過的方法有在胃部放一個水球,或者用束帶將胃捆紮起來,後來,胃旁路術誕生——具體的手術方式是將胃部的上端和小腸連線起來,改變食物在消化道的流通途徑,將大部分的胃被空置起來。因為只保留15-25ml的胃容量,這種手術對病人術後的食量控制非常嚴苛,因此,減重效果也非常明顯,今年剛剛去世的球王馬拉多納就曾在2005年時透過胃旁路術減掉了近60斤的體重。
但由於胃旁路手術要進行兩次切割、三次縫合,而重度肥胖患者的內臟中充滿了脂肪,多個縫合口極易感染,因此有醫生便想到先切掉患者的一部分胃,等體重減去一些、內臟脂肪減少後,再做胃旁路手術。
切胃手術就此誕生,而這個原本只是為了另一項手術而進行的準備,卻變成了一個意外的驚喜——很多患者切完胃之後,控制體重的效果很好,已經沒有必要再做胃旁路術。再加上切胃的手術技術難度更低,因此,在隨後十幾年的發展中,它逐漸超越胃旁路術,成為減重手術的主流。如今,除了一些重度糖尿病患者需要做胃旁路手術,超過60%的肥胖患者進行的減重手術,都是切胃。
圖源網路
3
中國人胖起來的速度,世界第一
中國的配胖人數,也是世界第一
張能維第一次聽說減重手術,是在2000年。當時,肥胖症診療領域專家鄭成竹教授在內地完成了第一例胃束帶手術。聽到這個訊息後,張能維的第一反應是,做手術減肥,沒活幹了嗎?
兩年後,生產胃束帶的強生公司想來中國做推廣,找到鄭成竹,想出資讓他組建一個10人的團隊去新加坡培訓。鄭成竹找到已是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的張能維,為了說服他,鄭成竹用了一種迂迴的話術,跟他說,別人摸索前進不了,而他能玩起來,以後也算是多一門技能。
張能維同意了,從此開始關注減肥。很快,他的認知被顛覆了——原來,國內的胖人居然這麼多。那時,他和鄭成竹兩個人經常在喝完酒後,坐在酒店的大廳裡對著過往的人群,猜對方的BMI,如果碰上是小夥子,他還會去跟對方核實一下,發現誤差基本都在2以內。
2002年,當時在美國,每年的減重手術量已有7萬。而在國內,張能維培訓回來後找患者,非常難找,對方根本不接受,大家對肥胖的觀念還停留在有福上。
張能維回憶到,上世紀90年代,他出門診,遇到的都是胃穿孔、胃潰瘍、腸梗阻的病人,很多消化道疾病都是因為營養不良,或者飲食不衛生,當時見到個胖子來都很新鮮。
天壇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白日星也有類似的記憶。上世紀90年代,他還在讀大學,同學們中最常見的病是胃潰瘍、痢疾、蛔蟲病。後來,醫療技術進步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消化道疾病都慢慢消失了。2004年,他來到天壇醫院普外科的腸胃外科任職,常見病變成了膽囊結石、結腸癌,這些很多都與高脂高蛋白的飲食有關。
也正是在這一年,白日星第一次在文獻裡看到了減重手術,當時覺得不以為然,因為工作後發福很正常。他還記得小時候家裡照全家福,都會選在正月十五那一天,因為剛過完春節,大家吃得胖乎乎,照出來好看。
2006年,為了研究糖尿病,白日星重新開始研究減重手術,他才慢慢注意到,原來身邊有這麼多胖人,坐地鐵或者走在商場裡,總能遇到幾個二三百斤的。有一次坐飛機去包頭,一路上遇到至少四個三百斤的肥胖患者,他在想,這飛機能坐得了嗎?
從營養不良到營養過盛,中國人用世界第一的速度胖了起來——根據科技部與衛生部聯合公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顯示,1992年,中國的肥胖人群數量不足3000萬,十年後的2002年,這一數字變成了6000萬,而在2012年,6000萬又變成了1.2億。
有資料顯示,從1985年到2014年,中國城市男性的平均腰圍從63.5cm增加到了85.6cm,粗了1/3。而據柳葉刀在2016年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國的肥胖群體絕對數已經超越美國,位列世界第一。
在日常的工作中,白日星遇到過有的極度肥胖患者坐在他面前,正說著話就倒下睡著了,這種情況甚至會發生猝死。他解釋道。
而中國人的配胖型別,也蘊藏著更大的風險——比起歐美人的脂肪更多地堆積在大腿和屁股上,中國人最常見的是大肚子,這也叫向心性肥胖,脂肪都堆積在肚子上,擠壓著內臟,這類人群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提高30%-50%。而這種型別的肥胖也很容易引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些疾病都會造成血管的損害,一旦血管破裂或堵塞,便會危及生命。而糖尿病造成的併發症,包括但不限於失明、尿毒症、腳部截肢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
2013年,中國的糖尿病患者數量達到1.14億,佔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的1/3,成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柳葉刀也將肥胖和空氣汙染、吸菸率高並列為危害中國人健康的定時炸彈。
同樣是在2013年,天壇醫院正式批准袖狀胃切除術作為獨立術式應用於臨床。一次,一位370斤的患者來住院,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直晃,白日星才意識到,當時醫院的病床只能承重300斤,從那之後,他把科室的病床都換了,新病床的承重數量為——800斤。
中國肥胖人群數量,世界第一
4
胖到一定程度,自然減肥幾乎不可能
儘管肥胖人群數量已經超越美國位列世界第一,但在中國,選擇減重手術的人數卻遠遠低於美國——在美國,每年有超過25萬人透過減重手術的方式干預肥胖,而在中國,2019年,全國的減重手術數量總和為1.17萬例。
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做切胃手術之前,小魚就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母親甚至以斷絕母女關係要挾。父親得知後,也告訴她,你胖總比身體壞掉好吧,寧願她做抽脂手術。
即便是在醫院內,其他科室對於減重手術的瞭解也有限。2012年,中日友好醫院被批准可以進行減重手術,該院減重中心副主任醫師孟凡強回憶道,當時,在醫院裡,他經常聽到營養科的大夫對患者說,再不好好用你的營養餐,嚴格遵守管住嘴,將來就只能做手術了。在他聽來,這會讓患者對減重手術產生很不好的印象,就像不好好學習,就去種地。
而社會審美中對於肥胖的歧視和汙名化,也會令很多患者在接受減重手術時,需要面對一種更強的病恥感,好像他們都是因為懶惰,而採取不負責任的方式。
楊天真多次強調自己做切胃手術是為了治療糖尿病,但網路上依然充斥著罵聲,說她極端,對自己的身體不負責任。
作為臨床醫生,白日星能清晰地感覺到這種恥感。一些患者做完手術,原本需要術後複查,但他們只會在自己不舒服的時候問兩句,之後就徹底消失了,這種病恥感也讓減重手術的推廣變得更加艱難。
今年3月,全球一百多個科研機構、學術團體在《自然醫學》上聯合釋出了一份國際共識宣告,呼籲停止肥胖歧視。該宣告指出,很多人將肥胖和超重原因歸咎於個人的懶惰和暴食——這是一個存在已久的誤區,因為,這種偏見是基於一種體重完全受個人意識控制的假設,認為肥胖問題可以透過自願少吃和多運動來完全克服,但這和過去幾十年的生物學和臨床證據並不一致。
這份宣告表示,根據生物學和臨床證據,一些可能造成肥胖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以食品新增劑為代表的食源性因素、睡眠剝奪和晝夜節律不整、心理壓力、內分泌干擾物,藥物以及一些和激素分泌有關的疾病等。
此外,作為一種疾病,肥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當胖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減肥幾乎不可能。
在決定切胃之前,小魚也嘗試過很多控制飲食的方法,甚至有一段時間一天只吃一口東西,結果是身體被餓出了問題,體重卻沒有減掉多少。
2019年,英國公佈了一項關於肥胖的最新研究結果,該研究在過去10年內跟蹤了約28萬人之後,研究者發現,BMI在30-35之間的肥胖人群,男性在一年內使自己的體重恢復正常的比例為1/210,女性則為1/124。而BMI40的嚴重肥胖患者中,每1290名男性中只有一位可以自然減肥成功,女性的相應比例則為1/677。
此外,即便在只是成功減重5%的人中,2年內出現反彈的有一半,5年內體重反彈的比例達到了73%。
對絕大多數肥胖者來說,以鍛鍊和控制飲食為主的自然減肥手段,作用微乎其微——因為,當身體長期維持一個體重,代謝機制會形成一種慣性,如果體重在短時間內減少,這種慣性便會想辦法維持住原有的體重水平,例如製造飢餓感,或增加脂肪合成等。
切胃手術的作用則在於,當胃的2/3,甚至3/4被切掉後,不僅食量變小,身體代謝機制的慣性被打破,分泌胃飢餓素等激素的細胞也隨之減少,胃飢餓素的分泌變少後,人便不容易感覺到餓,而激素的改變也可以促進脂肪的分解。
白日星說,對於符合減重手術標準的患者,目前,臨床上也有一些口服藥或針劑,但這些方法的效果都無法長期維持,減重手術是唯一長期最有效的減重方法。
孟凡強認同這個觀點,在他看來,減重手術應該是解決肥胖的重要手段,應該是一種安慰而不是恥辱,就是再不行,我還有手術,還能救你。
圖源電影《瘦身男女》
5
醫生,也是肥胖的高發人群
關於過勞肥,張能維表示,過勞和肥的確是密切相關的。一方面,過快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剝奪了現代人社交和娛樂的時間,出去談戀愛、打球的時間也沒有,只好用吃來解壓。而高強度的工作則會讓身體一直處於高消耗的狀態,更容易飢餓,就需要補充更多的熱量。
而在過勞肥的人群中,醫生群體也是重要的成員。
這兩年,越來越多本院的醫生和護士來找孟凡強做減重手術。醫生和護士是肥胖的重災區。孟凡強說。尤其是外科醫生,工作強度更大,他經常看到同事在做完手術後吃一頓補一下,大家都覺得好好吃一頓才是對自己最大的獎賞。
在一些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上,他講話時,通常用1/3的時間講專業,剩餘時間都用來講肥胖。很多時候,他站在臺上看下面的同行,體重沒幾個好的。
孟凡強自己的體重也曾達到過200斤,由於BMI並沒有超過32.5,他沒有切胃,而是透過改變生活方式瘦了三、四十斤。
白日星也有相同的煩惱,他現在體重180斤,BMI接近29,為了減重,他會控制飲食,有空時,也會繞著醫院的病房大樓多走幾圈。
在手術間隙休息的醫生們 圖源網路
6
切胃作為手術,一定有併發症的風險
在決定切胃之前,艾艾在英國讀了5年書,這5年,也是身高1米6的她,從120斤胖到180斤的5年。
孟凡強經常會見到一些留學致胖的患者,中西方巨大的飲食結構差異、學業的壓力,以及自制力不強等原因,導致很多人在留學之後Biu地一下就胖了起來。艾艾就是如此,英國美食的代表是炸魚和薯條,上學期間她基本沒時間做飯,就只能買這些來吃,或者在樓下超市買速食囤在冰箱裡——這些食物的熱量通常都很高。2017年時,她的BMI已經超過了35,並查出了高血壓和重度脂肪肝。
在做完切胃手術半年後,她瘦了50斤,體檢報告上的脂肪肝、高血壓也隨之消失了。但在這半年中,切胃手術的併發症一度令她非常困擾,特別是剛剛做完手術的兩個月裡,一旦吃得過多,就會反酸嘔吐,吃甜食也會反胃,從食管到嗓子,燒得難受。
在宣傳、推廣減重手術的同時,白日星並不迴避併發症的問題,減重手術作為一種醫學手術,就意味著它一定有併發症的風險——這是常識。
在切胃手術中,發生率最高的併發症就是胃食管反流——因為胃的容積和壓力變化,部分患者會出現胃酸反流、伴隨嘔吐的症狀。白日星接觸的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的發生率在3%,一百個人中有三人會面臨這種狀況。
這與術後的飲食方式有關,也與個人體質有關。通常,在臨床上,白日星會給這類患者一些實用的建議,比如睡覺時將枕頭墊高,或者吃飯以半流食為主。通常,這種症狀會隨著術後的恢復慢慢消失,但也有一些患者,只能依靠藥物改善症狀。
切胃手術最棘手的併發症之一是胃漏。在胃被切掉時,會有一條從上到下的切口需要縫合,一旦縫合出現問題,酸性的胃液和食物就可能從裂口處漏入腹腔,造成極其嚴重的感染。白日星解釋,每個做減重手術的醫生都會遇到胃漏的病例,這是科學,是手術併發症的機率問題。
對於手術經驗豐富的醫生,可以將胃漏的機率控制在0.3%——這個數字與闌尾炎手術的失敗率相當。併發症不能完全避免,但即便發生,也可以透過及時的治療來控制和治癒。
但因為對肥胖疾病屬性的不瞭解,很多患者對切胃手術併發症的接受度,比其他手術也要低得多。白日星遇到過一位出現胃漏感染的患者,當時,患者需要立刻進行二次手術,但家人卻不同意,執意要討個說法。他只好強行先把人搶救回來,再和家屬協商。
這似乎是臨床醫學永遠無法擺脫的難題,很多疾病的治療都是在利弊之間做選擇,總要有妥協和捨棄。
前些天,看到有媒體寫肥胖患者做完切胃手術後嘔吐、反流,並暗示說減重手術不好,白日星覺得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切胃手術儘管存在併發症的風險,但對於肥胖已經嚴重影響健康的人來說,卻仍是十分必要的——那些連五十米都走不動、水腫、腿腫,右心室衰竭的患者,儘管減重手術後可能出現併發症,但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也會比現在好得多。
臨床指南中將適合減重手術的BMI標準定在32.5,也是一個權衡後的結果,因為,這個數字意味著,相比減重手術的併發症風險,肥胖對健康和生命的潛在危害可能更高。
天津一位300多斤的年輕人在接受切胃手術 圖源視覺中國
7
切胃的同時,還要關照肥胖患者的心理問題
她從小就胖,上學後經常被人叫死胖子,調座位時,大家都不願跟她坐在一起。第一次想減肥是上小學時,她看到電視上九塊九減肥藥的廣告,自己偷偷攢錢,瞞著家裡人買了一盒,吃完後的作用只有腹瀉。
當體重漲到240斤時,小魚形容自己已經胖得有點畸形。過多的脂肪讓她走路走兩步就開始喘,晚上睡覺也會被自己憋醒,她只好坐起來睡,如果被別人發現,她不會解釋這是因為胖,而會說這是自己的習慣。
孟凡強發現,80%的肥胖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鬱和焦慮,有的甚至達到精神異常的程度。而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又對肥胖群體十分不友好——它們會在刺激神經興奮的同時,進一步刺激食慾,加重肥胖,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而在減重手術的術後,醫生也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因為一些患者會從術前的抑鬱狀態變成亢奮狀態,每天都在盯著自己的秤,降了就笑,升了就哭。孟凡強理解這種狀態,通常,他會對這一類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建議他們一週稱一次體重,因為這樣,體重下降可期。
從668斤減到304斤中國第一胖 圖源視覺中國
8
切胃手術後,仍有10%的人會復胖
切胃手術後,白日星經常遇到患者要他保證切胃的效果維持一輩子。這時,他會很直接地告訴對方,保證不了,醫生不是華佗再世,他只是幫你一把。
減重手術只是幫助肥胖患者把生活習慣強行矯正過來,但矯正之後,還需要患者自己有疾病意識,適當鍛鍊、合理飲食,保持規律的生活。
通常,做完切胃手術的第一年,胃不能適應,患者會瘦得很明顯。但一年或兩年以後,胃功能慢慢恢復,如果不注意飲食,又會把胃撐大,造成復胖。曾經有患者回來找白日星,想再做一次手術,白日星仔細一問,對方還是暴飲暴食,或者天天喝很多可樂——如果是這種情況,他通常都會拒絕,因為,不解決根源問題,做幾次手術都沒有用。
張能維也遇到過類似的患者,做完手術原本已經瘦到120斤,後來又復胖到260斤。回來找他,一問,對方一天要喝四瓶紅酒。
切胃手術後,白日星會要求患者定時複查,依次間隔三個月、半年、九個月,但能堅持定期複查的患者,並不多——在醫生內部的會議上,白日星發現復胖已經成為切胃手術後的一個常見問題,發生機率約為10%。只是目前,醫學上對復胖的定義尚未達成共識,有的醫生以BMI增加到大於35為標準,有的則認為,比最低體重增加10公斤就算復胖。
至於要如何防止復胖,張能維的建議簡潔而實用,只要不作,一切都是可以控制的。
切胃手術後的楊天真 圖源網路
9
肥胖人群中,男女比例相近
但選擇切胃的人中,70%是女性
如今,在一些社交平臺上搜索小基數 切胃,你可以看到不少體重110斤、120斤的人在分享自己的切胃手術經歷。
今年9月,130斤的秋秋也決定去切胃。外表看上去,她屬於微胖,但BMI遠未達到減重手術的標準。她在北京找了幾家醫院打聽,都遭到了拒絕。在網上查詢一番後,她發現長春和廣州都有醫院可以做,廣州的一家醫院甚至說,110多斤都做過。
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監管,這也是減重手術目前在中國的現狀之一。秋秋說,和自己同手術室的另一個女生,體重是126斤。
無論是柳葉刀,還是科技部與衛生部公佈的資料都顯示,在中國的肥胖人群中,男女比例非常接近,但《大華北減重與代謝手術臨床資料資料庫2019年度報告》則顯示,目前已經接受減重手術的人中,女性佔比超過七成,年齡中位數為31歲。
在《破碎的鏡子: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丑》一書中,作者凱瑟琳·菲利普斯將部分女性對身材的過度追求稱為軀體變形障礙,她認為,造成這種障礙的重要原因正是社會文化影響了人們對身體的正常關注,電視節目、電影和雜誌都充滿了美麗的、完美的形象,時刻提醒著人們完美以外的缺陷,無論這個缺陷多麼微不足道。
網路上,還流行著一種名為BM女孩的身高體重標準,BM源於一個義大利女裝品牌,所有的衣服只提供一個尺寸,只有很瘦的女生才穿得進去。根據BM女孩的標準,1米65的身高,對應的體重是47公斤——這樣的身高體重對應的BMI只有17.2,甚至連健康的標準都達不到。
在自己的傳記電影《美利堅女士》中,泰勒·斯威夫特曾表達過對這種苛刻的無奈,如果你太瘦了,那你就很難擁有大家想要的那種屁股……但如果你長了肉、有了屁股,那你的小腹肯定也會變得不那麼平坦。
媒體曾多次鼓吹小S生產後可以很快瘦下來,即便生了三個孩子,卻依然保持完美身材,但這卻令生產後遲遲瘦不下來的大S陷入了一場身材綁架。後來大S做客康熙,當小S產後恢復身材的話題再被提及時,她半開玩笑地警告妹妹,你不要再害人了。
想瘦到兩位數——如今,這個訴求越來越多地出現,令白日星頭痛不已。曾經的一位患者,切胃之前170斤,術後已經瘦到110多斤,但還一心要到兩位數。過度的節食令她開始營養不良,白日星建議她去輸液,但卻被拒絕了,理由是一輸液就要胖十斤。
如今,只要有患者提出要瘦到兩位數,白日星就會立刻拒絕————他總是很謹慎地選擇手術物件,反對暗示誘導。因為,是否能瘦到兩位數,誰也無法保證,切胃手術只是為了減去正常範圍之外的體重,拒絕對體重要求過高的患者,也是為了儘可能地避免醫患糾紛。
但他也有過妥協。曾經有一位在電視臺工作的女生來找他切胃,那女孩體重150斤,但並未達到手術標準,前後託人找了好幾次。她告訴白日星,在電視臺,她身邊的人都很瘦,只有她150斤。在對方一直的堅持下,白日星最終同意了,因為,他理解她的自卑。
這個故事更令人無奈的地方在於——切胃手術之後,這個女生的確因為外貌的改變被調整了崗位,從幕後走到了臺前,職業生涯乃至整個人生,被徹底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