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是一個國家的“心臟”,在一些國土橫跨大陸本土和海島的國家裡,首都往往選擇在國家的大陸主體部分。
但也不乏一些特殊的國家,例如丹麥,其國土一半位於歐洲大陸的日德蘭半島,另一半則包括諸多海島,其首都卻位於與瑞典隔海相望的西蘭島上。
▲丹麥地圖哥本哈根處在“邊緣地帶”
非洲的赤道幾內亞也把首都設定在島上,在其2.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裡,2.6萬在非洲大陸(木尼河地區),剩餘的2034平方公里則由比奧科、安諾本、科里斯科等諸多島嶼組成。該國總人口大約130萬,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本土。
▲赤道幾內亞首都距離喀麥隆和奈及利亞更近
然而,首都馬拉博卻在比奧科島上。馬拉博距離該國本土十分遙遠,有將近200公里,而馬拉博距離外國喀麥隆只有45公里,距離奈及利亞90公里。
赤道幾內亞為什麼把首都放在距離大陸那麼遠的島上呢?
一、葡西爭奪幾內亞灣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包括幾內亞灣沿岸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主要是俾格米人和班圖人等黑人部落的勢力範圍。而撒哈拉以北的非洲主要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摩爾人(阿拉伯人的一支)的範圍。
由於撒哈拉沙漠的阻擋,摩爾人從未真正南下征服過撒哈拉以南非洲。黑人部落和摩爾人之間的貿易方式主要是以物換物的方式,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孤立。
但摩爾人曾經向北,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佔領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地區。
▲阿拉伯化的摩爾人主要居住在北非
12世紀,葡萄牙趕走了摩爾人。從15世紀開始,葡萄牙人開啟了從海洋尋找新航路的程序。1471年,葡萄牙航海家費爾南多在幾內亞灣附近發現了一座小島(今天的比奧科島),並將其命名為“福爾摩薩島”,意為美麗島。
此後,葡萄牙陸續在幾內亞灣附近佔據殖民據點,幾內亞灣附近成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但葡萄牙的殖民活動面臨著同樣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的挑戰。
▲葡萄牙人繪製的幾內亞灣
同樣的,1492年西班牙趕走了伊比利亞半島上最後一個摩爾人國家,完成了國家統一。隨即西班牙王室贊助哥倫布的船隊向西航行抵達“東方”,然而哥倫布的船隊意外地發現了美洲大陸。
美洲大陸的發現讓西班牙、葡萄牙對於殖民地的爭奪日趨激烈。為了平息兩國的矛盾,作為當時天主教首領的教皇承擔了調停人的角色。
▲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的勢力範圍,葡萄牙主要在亞非,西班牙主要在美洲
1493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以維德角為基準,劃分出一條從南極到北極的子午線,即“教皇子午線”。根據此子午線,葡萄牙在美洲沒有領地。葡萄牙強烈反對這一劃分。
1494年,在教皇的主持下,兩國締結《託德西拉斯條約》,以另一條子午線為準劃分美洲勢力範圍。葡萄牙擁有美洲大陸東部的一小部分以及非洲、亞洲的殖民據點,西班牙擁有美洲大部分地區。
▲兩次教皇子午線的劃分
但此後葡萄牙越過了教皇子午線,向西繼續佔據了亞馬遜平原和巴西高原,引起了西班牙的敵視,雙方在美洲大陸的爭奪越來越激烈。
西葡等歐洲列強在美洲殖民地建立了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園,發展熱帶種植園經濟。熱帶作物種植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但歐洲在美洲的爭奪以及天花等傳染病的傳播,導致土著人大量死亡。美洲大陸出現了嚴重的勞動力短缺。
從非洲大陸掠奪黑奴,成為了補充美洲勞動力短缺的主要方式。其中,葡萄牙以佔據的非洲殖民據點為基地,透過挑起部落戰爭的方式,將黑奴販賣到美洲的種植園獲取暴利。
▲三角貿易,幾內亞灣沿岸是非洲奴隸貿易的核心
葡萄牙對黑奴貿易的壟斷無一不讓西班牙眼紅。根據教皇子午線的劃分,西班牙沒有獲得非洲的土地,因此,西班牙也需要在幾內亞灣地區佔據殖民地,方便奴隸貿易。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非洲西海岸,尤其是幾內亞灣沿岸展開了新一輪的爭奪。1778年,兩國最終達成了妥協,葡萄牙將福爾摩薩島(比奧科島)割讓給西班牙,作為交換條件,西班牙承認了葡萄牙對於亞馬遜平原和巴西高原(葡屬巴西)的佔領。
▲葡萄牙將福爾摩薩島轉讓給西班牙人
二、以比奧科島為核心,建立殖民地西班牙佔據了福爾摩薩島(比奧科島)之後,以其發現者的名稱將島嶼命名為“費爾南多島”。這是西班牙在非洲建立的第一個土地,因此佔據該島對於西班牙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有了比奧科島作為基地的西班牙,開始在非洲進行奴隸貿易。然而,因為該地區黃熱病盛行,西班牙只是把這裡作為中轉站,沒有在島上真正建立殖民基地。
1810年,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西屬美洲地區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雖全力鎮壓美洲獨立運動,卻無法阻擋美洲的獨立浪潮。1825年,西班牙在阿亞庫喬戰役遭遇慘敗。除了古巴、波多黎各、海地島之外,西屬美洲的大陸地區完成獨立,陸陸續續建立其獨立國家。
▲拉美獨立戰爭後,美洲只有少數島嶼屬於西班牙
西屬美洲地區的獨立,使得作為奴隸貿易中轉站的比奧科島逐漸衰落。此時,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英國發起了廢奴運動。
幾內亞灣沿岸是黑奴貿易的“重災區”,為了遏制非洲的奴隸貿易,英國需要派駐軍隊大量監督幾內亞灣地帶。由於黃熱病盛行和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西班牙殖民比奧科島的計劃失敗,並撤出了比奧科島。
1827年,西班牙將該島租借給英國作為英國巡察艦隊的停泊基地。英國在該島北部建立克拉倫斯港(今天馬拉博),作為釋放奴隸的港口。
▲英國租借比奧科島(紅色方框)後,把它作為釋放奴隸的地方
1840年之後,英國將反奴運動的基地從該島遷至非洲大陸西海岸的弗里敦(今天獅子山首都),西班牙重新控制了該島。
1844年,西班牙以當時的女王伊莎貝拉二世的名字將克拉倫斯港命名為聖伊莎貝拉市。
▲英國將釋放奴隸中心遷至獅子山首都
比奧科島的面積僅有2017平方公里,面積狹小,可容納的人口較少。此時,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已經獨立成功,西班牙需要在幾內亞灣沿岸的非洲大陸尋找土地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儘管葡萄牙在之前一直聲稱非洲是根據教皇子午線而獲得的勢力範圍,但隨著葡萄牙國力下降,對非洲的經營越來越力不從心,眾多歐洲列強趕來分一杯羹。
1844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尚未被佔領的木尼河沿岸。在西班牙的堅船利炮的打擊下,木尼河地區酋長們被迫同西班牙籤署協議,承認木尼河地區歸西班牙保護。1858年,西班牙開始向比奧科島和木尼河地區派駐總督。西班牙成為了這裡事實上的統治者。
▲帝國主義瓜分非洲,西班牙獲得幾內亞灣裡的一小部分
英法等歐洲列強也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列強之間因為勢力範圍的衝突導致彼此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1884年,在德國的主持下,他們召開了重新劃分非洲的柏林會議。雖然英法德之間的衝突齟齬不斷,但都沒有能力獨霸包括幾內亞灣在內的非洲大陸。西班牙在幾內亞灣的統治得到了列強的承認。
▲柏林會議,承認了西班牙對其佔領
確立了殖民統治之後,西班牙利用幾內亞灣熱帶雨林氣候,雨熱充足的特點,發展咖啡、可可等熱帶經濟作物種植業。曾經因奴隸貿易而繁榮的比奧科島地理位置優越,是重要的補給站。西班牙透過引進契約工人的方式大力發展熱帶種植園農業。
1879年之後,西班牙利用比奧科島遠離大陸的特點,將這裡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流放犯人帶來的勞動力,使得比奧科島的開發程度高於非洲大陸的木尼河地區。
相比之下,位於木尼河地區民族眾多,木尼河上游地區地形較為複雜,開發難度較大。西班牙在木尼河地區的開發主要集中在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內陸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1904年,西班牙將大陸部分的木尼河地區和比奧科島等海島地區組成西班牙屬地。1926年,西班牙將該地合併為“西屬幾內亞”。
在當時的西屬幾內亞,比奧科島是西班牙最早佔據的地方,加上當地居民以契約工人和流放犯人為主、開發程度高,經濟較為發達,西班牙將總督府設定在比奧科島的聖伊薩貝拉。
▲西屬幾內亞的紀念郵票
然而,比奧科島人口僅佔西屬幾內亞人口的15%,人口大多數集中在大陸的木尼河地區。為了維繫木尼河地區的統治,西班牙將幾內亞灣沿岸的巴塔設定為副總督和行政部門所在地。
▲巴塔是目前赤道幾內亞人口最多的城市
三、赤道幾內亞獨立後定都的選擇比奧科島和木尼河地區合併後,西班牙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西班牙從奈及利亞引進的契約工人,在當地主要發展橡膠、咖啡等種植業。西屬幾內亞地區的財富流入到了西班牙的腰包,當地則日益貧困。
二戰前,當地部落首領馬拉博曾經組織義軍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但因為實力相差懸殊而敗下陣來。二戰後,帝國主義國家被嚴重削弱。非洲大陸掀起了民族獨立的浪潮。英法等列強紛紛選擇“去殖民化”道路,承認了殖民地獨立。
然而西班牙卻反其道而行之,加強了對殖民地的控制。1959年,西班牙乾脆宣佈比奧科島和木尼河地區和西班牙本土地位一樣,屬於西班牙的兩個海外省。
▲二戰後非洲政治地圖
此舉遭到了西屬幾內亞人民的反對,在馬西埃的帶領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西班牙鬥爭。西班牙“倒行逆施”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
在雙重壓力下,1963年,西班牙給予了西屬幾內亞自治的權利。1968年12月,西屬幾內亞脫離西班牙獨立,成立了“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馬西埃帶領下,赤道幾內亞反對西班牙的殖民鬥爭
赤道幾內亞獨立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首都的選擇。在西班牙統治時期,比奧科島的聖伊薩貝拉就是總督府所在地,經過了西班牙的開發,經濟發展水平高於大陸地區。因此,聖伊薩貝拉具備成為首都的條件。
赤道幾內亞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化水平低。1968年,馬西埃總統在執政後為了鞏固個人權威,強制“國有化”政策,驅逐西班牙莊園主和外籍工人,這使得獨立後的赤道幾內亞經濟更加雪上加霜。赤道幾內亞重新選擇首都的成本太高。
▲馬拉博總統府
然而,原西屬幾內亞的首府-聖伊薩貝拉,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的名字命名,帶有極強的殖民色彩。赤道幾內亞為了脫離西班牙的殖民色彩,將該城命名為馬拉博,以紀念帶領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英雄。
由於赤道幾內亞經濟結構單一,加上曾經歷過強制國有化導致的經濟衰退,國內經濟持續低迷,一度被列為最不發達國家的行列。20世紀90年代,在比奧科島附近發現了大量的石油資源,赤道幾內亞的經濟實現了增長。
▲石油的發現,帶動了赤道幾內亞經濟發展
從1996年開始,赤道幾內亞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石油為重點,促進木材加工工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從1997-2001年,赤道幾內亞的經濟增速達到每年40%。在2008年,該國人均GDP一度達到22000美元,是非洲地區人均GDP最高的國家。
雖然石油帶動了赤道幾內亞的經濟,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因為該國的經濟主要掌握在政治精英手裡,經濟高速發展讓那些政治精英獲利,普通民眾的生活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雖然人均GDP高,但赤道幾內亞的貧富差距十分大
較高的人均GDP,讓赤道幾內亞海島和大陸之間的矛盾更加凸顯。赤道幾內亞人口80%集中在大陸,海島僅佔15%。
首都建在遠離大陸的比奧科島上,無法帶動大陸地區經濟發展,反而使得海島與大陸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赤道幾內亞有了遷都的打算。
新首都的選址中集中在大陸地區的兩個城市,一個是原西屬時期的副總督和濱海行政部門所在地-巴塔(該國的最大城市),另一個是位於大陸內部的歐亞拉。相比於經濟更加發達的巴塔,赤道幾內亞認為地處大陸地區中心地帶的歐亞拉更具備成為新首都的條件。
▲歐亞拉(紅色方框),赤道幾內亞計劃中的新首都位置
因為歐亞拉可以利用首都的地位帶動赤道幾內亞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然而,遷都成本過高導致反對派的抗議聲此起彼伏。
加上在比奧科島附近發現的石油資源,容易引起喀麥隆、奈及利亞的覬覦,而首都馬拉博離喀麥隆和奈及利亞過於接近,威脅赤道幾內亞的安全,因此這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赤道幾內亞遷都的程序。
首都繼續留在比奧科島上,頗有“天子守國門”的意味,而遷都勢必又要平衡國際和國內的各方勢力,對赤道幾內亞來說,遷都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