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最近遇到了大麻煩,各種調查接踵而至。12月21日,安倍剛因賞櫻會醜聞接受了檢方的詢問,12月22日又被指在國會作“虛假答辯”118次。為什麼安倍剛卸任就遭到這麼多麻煩?這背後有什麼邏輯?
一、日本內部政治的博弈
安倍擔任首相時間太長了,其它黨派對他進行打擊是必然的,畢竟在首相之位和不在之位的影響力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這個時候是打擊安倍和自民黨的最好機會。同時,安倍正在向政治領袖的方向塑造自己,雖然以“病遁”的方式暫離首相之位,但他希望把自己塑造成日本的政治領袖,謀求不在位時也具備強大影響力,這就更會引發其政敵的反對。而且,在自民黨內部也同樣有反對力量,畢竟菅義偉是安倍的影子,菅義偉當首相安倍至少有半個首相的影響力,因此在自民黨內也有反對安倍的力量。
共同社22日評論稱,前首相圍繞“政治與資金”接受檢方詢問實屬罕見。即便檢方不起訴,安倍也將因在國會進行“虛假答辯”被追究政治責任。據《東京新聞》22日報道,日本首相菅義偉在擔任安倍政府的內閣官房長官時,曾多次按照安倍的主張進行答辯。文章稱,一直擁護安倍的菅義偉也可能被追究責任。
如果菅義偉受安倍的牽連被迫辭職,那麼像麻生太郎、岸田文雄、石破茂等人就是最大受益者,這些人等著當首相都有些等不及了。
二、外部壓力預期帶來的內部政治壓力
日本現在最大的外部壓力在哪裡?不在中國,而在美國。美國換總統對日本內部構成了一定的政治壓力,這源於過去4年裡安倍與特朗普的關係。安倍在過去四年時間裡透過向特朗普諂媚贏得了美日關係的大步前進,同時美國對日本要求並不算多,安倍可以說在與特朗普的交往中讓日本獲利巨大。日本在政治上,不但與美國的關係大步邁進,與中國的關係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日本付出的代價並不大,在中美之間可以說是謀得了非常好的戰略平衡。政治這種平衡,讓日本有了與美國積極推動印太戰略的戰略空間,日本可以透過在東盟扮演美國與東盟的中間人角色,積極推動東盟國家參與到印太戰略中來,從而在美國印太戰略中扮演獨特角色。同時,日本也在謀求儘量穩住中國,從而獲得在中美之間更大的戰略平衡利益。
然而, 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如果特朗普獲得連任,日本一定能夠順風順水,但新冠疫情終結了特朗普的連任,拜登上任雖然會繼續推動印太戰略,但必然會微調美日關係。奧巴馬時期白宮推動的是“亞太再平衡”戰略,民主黨政府非常重視太平洋,在這種情況下拜登政府會如何要求日本扮演角色是未知數。另外,由於美國內部民主黨與共和黨勢不兩立,這也讓安倍之前諂媚特朗普的形象會在拜登政府有一定負面作用。這種作用,在現階段美日關係微調不明的情況下,就會變成反安倍的政治能量。
三、安倍自身一直存在各種問題
過去些年,圍繞安倍的醜聞就沒斷過,但此人聰明過人,能屈能伸,善於詭辯和轉移視線,所以每一次醜聞都能躲過一劫。但客觀上說,一方面他的問題一直存在,另一方面他的問題也都不算什麼致命問題,這都給了他機會。
那麼,安倍能逃過此劫嗎?
安倍家族的政治勢力太大了,這種醜聞還不足以撼動他的政治地位,頂多也就是對他的計劃有所影響而已。所以,正常情況下,過一陣子就過去了,暫時無法撼動安倍。只是,相對來說,這次麻煩稍大一點,畢竟不在位了,權力體系並不如之前那麼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