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提尼克島
法屬加勒比地區拿法國護照的居民,不願意脫離“母國”獨立;作為中央首長,法國總統還要為遠在天邊的小島生計大發雷霆。
HelloKes - Hello
不說不知道,原來當今世界擁有最多海外領土和專屬經濟區(又稱經濟海域)的國家不是英美,而是法國。由於其散佈全球海洋上的12個海外屬地和領土,法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專屬經濟區,面積接近1170萬平方公里,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再到印度洋,延綿不斷,昔日帝國的影子依然很有存在感。
有評論認為,這與法國偏中央集權政治架構,以及直接管轄殖民地的政策有關。法國推行強硬的同化措施(推行法語/法式教育/天主教;去本土化),以及把屬地居民視同法國本土公民(法國護照/公民權/中央財政補貼/社會福利)的政策,加上這些海外領土自身弱小,造成法屬領地不得不依附於有著緊密紐帶的法國。
聖巴泰勒米島首府加斯塔維爾的天主教聖母敎堂,建於19世紀(圖/徐彩燕)
近十年間,法國海外省新喀里多尼亞和法屬蓋亞那均舉行公投,結果都以反對獨立告終。
雖然這些散佈大洋中的海外小島為法國帶來國家利益(如法屬蓋亞那就是歐洲航天中心所在地),還有各法屬海島帶來的海洋、旅遊資源和經濟權益,以及法國在當地駐軍而兌現的全球軍事影響力,但保留它們也是要付出不菲代價的。法國要常年支付高額補貼,以高福利維繫民生民心。
綺麗的加勒比法屬領地
筆者在法屬西印度群島旅居數年,對三個法屬加勒比領地——聖馬丁島、聖巴泰勒米島和瓜德羅普群島比較熟悉。該三地和馬提尼克島一起,被稱為法屬西印度群島(French West Indies)。其中,前兩者是法國的海外行政區,後兩者是海外省。
除了面積很迷你的聖巴泰勒米島外,法航和加勒比海航空每天都有大型航班往返於巴黎和法國的加勒比領地。
每次乘坐法航巨無霸空客,客艙總是幾乎爆滿,機上有很多從都市出逃的巴黎人。他們輕鬆地在自己國家的海外島著陸:這裡法國痕跡鮮明,也使用歐元,然而又跟法國本部大不同。
法屬聖馬丁週末市集的藝術攤檔(圖/徐彩燕)
畢竟,巴黎與聖馬丁之間的距離,是近9小時隔洲越洋的飛行旅程。
法國在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背風群島的領地,全都風光綺麗,都以陽光、細沙、海灘著稱,旅遊業發達卻又各具特色。由於殖民和黑奴歷史,居民以黑白混血種人和黑人為主,也有少量白人和亞洲移民(印度人、中東人、華人)。還有少數小島是白人居民為主,例如聖巴泰勒米島和瓜德羅普的兩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White Island”(白島)。
法屬加勒比領地的居民以黑白混血種人和黑人為主
相似的歷史、法式管治和人口構成,形塑出這些島的共同法屬加勒比文化。當然,每個法國屬地無論大小,都儼然一個小王國,有自己的機場、港口、廣播或電視臺、立法機關(領地議會制定本地法律,同時法國大陸法適用於當地)和警察部隊。它們是法國也是歐盟的一部分(但不划進申根區),統一的貨幣是歐元。
對於北美旅客而言,不必離家太遠,飛行數小時或乘坐度假郵輪,便可在法屬加勒比海島體驗正宗的法國生活樂趣,品嚐新鮮出爐的法式包點,在法國連鎖超市(如家樂福、Super-U)購買食品。
法屬聖馬丁的糕點咖啡店(圖/徐彩燕)
在這裡,漫步海島街道,購買免稅店內的品牌香水、手工巧克力和法國奢侈品,學著講一下法語,參加糅合了法蘭西和加勒比色彩的節慶活動,都是極大的旅遊業吸引點。
美麗又寧靜的海灘沒有人潮,棕櫚樹下的餐廳有正宗的當地克里奧爾(Creole,泛指歐洲人和非洲黑人在人種和文化上的結合體)美食。
可以欣賞海景的餐廳
法屬島嶼感官飽滿的異域風情,加上地處歐美中途,北美和歐洲的遊客都能通吃,使得旅遊業成為了法屬島嶼的經濟支柱。
貌似多元、實質單純的社會
相比鄰近的荷屬島嶼和英聯邦島國鼓勵投資居留,法屬加勒比領地的居留和入籍管制嚴——好像除了結婚/伴侶關係無他途,然而本土黑人和混血人群都擁有法國護照和身份證,享受法國大陸居民所有的一切政治權利和社會福利。他們可自由定居及就學、工作於法國。
但在身份認同上,因為近似的根源、歷史和共同的加勒比區域文化,與其他加勒比海島人一樣,他們認為自己首先是加勒比人(Carribeans),其次才是國籍意義上的法國人。
作者與法籍家庭友人於法屬聖馬丁一海灘(圖/徐彩燕)
黑人是最大島嶼瓜德羅普的主要居民(佔95%)。1870年,瓜德羅普在法國議會中擁有了代表權。1946年,它成為了法國的一個海外省。1974年,這裡成為了法國的一個海外大區。
對比其他法屬島,瓜德羅普有“加勒比法蘭西都會”的氣勢,令人有置身南法之感:新城區的馬路更寬,建築物更高,賓士在往郊外雨林區的環島公路時,會覺得自己處於大世界而非小島中。
有些人把瓜德羅普視為加勒比法屬諸島的龍頭大哥。人口它最多,約40萬人,主管民生業務的政府部門和大公司都落戶這裡,以至於其他島島民的參軍、大病住院甚至安裝個網際網路,都要往瓜德羅普跑。
瓜德羅普最大城市皮特爾角城街景(圖/徐彩燕)
或可說,法國中央和本地政府不願也無力鼓勵經濟發展,使得法屬領地的產業單一,私營經濟活動少,物價偏貴;全靠公共事業支撐就業、國家福利補貼島民生活,造成就業率偏低——除了微型高階旅遊為主的聖巴泰勒米島經濟活動活躍和失業率低,近年來瓜德羅普和馬提尼克島失業率甚至接近或超越20%。法屬聖馬丁失業率也在10%左右徘徊,尤其是年輕人就業機會不多,除非去法國大陸找機會。
當然,大學也是一定要去法國讀的。加勒比法屬領地都沒有大學,不過就讀法國公立大學也是免學費的。中央政府常年撥款補貼低收入家庭,有育兒津貼(從出生到高中每月補貼可觀,每孩可達700歐元)、住房津貼、社保醫保和全法暢通免費醫療等等。印象所及,他們的房屋都建得美觀、舒適而實用,我還曾誤以為是私人別墅。
法屬聖馬丁一公立小學舉行派對(圖/徐彩燕)
這也直接間接造就了一個“懶人社會”,有些婦女真的靠生孩子而獲取一份不錯的生活。每到福利金到賬的日子,消費情緒也高漲起來。普通家庭出身的青年,高中畢業如不去法國升學,大多會選擇去瓜德羅普參軍,以期學到一技傍身。然而,就像我認識的法屬聖馬丁男孩和瓜德羅普女孩,如果進不了政府機構或公營事業單位,參軍退役後還是隻能打零工,就業機會非常有限。
總之,這些法國海外領土有經年嚴重的官僚主義和公共行政低效問題。這種消極局面也許是殖民地後遺症,但在法屬領地更加顯著,區內荷/英屬地鮮有此問題。
小島讓法國總統發飆
法屬加勒比諸島當中,我曾遭遇過法屬聖馬丁某些村民為爭取土地權益而堵橋封路的小規模抗議。然而,瓜德羅普的獨立呼聲最高,它曾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歷種族關係緊張的抗爭,1970年代又掀起過獨立運動。
2000年,瓜德羅普獲得了更高程度的自治,也一直存在主張獨立的政黨。但是,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有限,對母國中央補貼的依賴,居民享受慣了福利,加上鄰近的多米尼克島1970年代從英國獨立後的相對發展滯後和居民的懊悔情緒,這種種都會影響瓜德羅普的獨立自決之心。
法屬聖馬丁週末集市上的加勒位元色調酒檔(圖/徐彩燕)
法國和領地間各取所需的局面,也潛伏著暗流和挑戰。高失業率和高物價,引來了領地政界和居民的不滿,而公共行政低效率又為民眾所詬病。在2018年9月對法屬聖馬丁島遭颶風襲擊一年後的視察之旅中,看到學校和“社會房屋”重建進展緩慢、經濟活動呆滯,馬克龍總統直斥:“國家在一年裡投入了5億歐元用於協助地方政府……我無法接受我今天所看到的(情形)。”
馬克龍總統把這歸結於島上有太多的勾結和串通乃至賄賂,並宣稱要加強監管。這確是事實,我在法屬聖馬丁的當地朋友,一家五口租住社會房屋,颶風打爛了他們三房中的一間,災後苦等將近3年,管理公司才終於修復損毀部分。法國總統這次發怒有點效果,其後社屋公司在房子修復期間降了房租。
艾爾瑪颶風一年後,馬克龍訪問加勒比法屬島嶼,視察當地的重建工地
另外還有汙染問題。瓜德羅普和馬提尼克島都有嚴重的農藥(用於香蕉)汙染問題,直接影響居民健康;聖馬丁島、聖巴斯島也面臨海藻汙染。如此種種,都需要法國中央政府投入解決——懸而不決必然會失去領地居民民心,而致社會不穩甚至獨立呼聲再起,影響法蘭西的共和國榮光和全球戰略利益。
看來作為法國總統,馬克龍不但要管好本國和歐洲事務,還要為遠在熱帶地區的小島生計傷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