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執導過《致命魔術》、《盜夢空間》的著名大導演諾蘭在其第一部長片習作《追隨》中曾戲謔道:

“一個二十幾歲,沒有工作的年輕人,多半會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作家。”

這也反映了一部分人對作家的想象,門檻甚低,社會地位頗高,似乎敲敲鍵盤就能月入過萬。

但是現實生活中,寫作其實是一件苦差事。

比如著有《變形記》的卡夫卡,白天坐著無聊的工作,夜晚睡到11點,然後一直寫作到第二天天亮去上班。年僅40歲的他,因為肺結核而早早離世,生前籍籍無名。

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熱愛寫作的我們,擺脫“苦行僧”一般的自虐式寫作呢?

也許這本《寫你想讀的文章:改變人生的簡潔寫作法》可以給你一點啟發。

作者是日本的“網紅作家”田中泰延,在原公司從事廣告策劃和文案工作長達24年。2016年,他果斷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在網站上刊登的專欄,贏得了500萬的閱讀量,人氣頗高。

他的寫作觀點,是不要迎合讀者興趣,而要寫自己想讀的文章。

“你的文章,第一個要取悅的人應該是你自己。”

田中泰延在書中,將寫作分成目的、內容、物件、方法四大部分。

下面,我就結合個人經驗,大概梳理下書中的精華內容。

為什麼寫?

經濟下行的今天,為什麼學習寫作還有那麼大的市場?動輒999、1999、2999的寫作課程,讓韭菜們被收割得一茬又一茬。因為大部分想要學習寫作的人,還是希望想賺大錢、渴望成功。

懷有這種目的的人,沒有什麼不對。但是要想真正用你的文章,引起讀者的共鳴,就很難了。

換言之,寫作是我們抒發所思所想的方式,用以向他人傳達自己的心意。

“人生無法重來,歲月不可回首,透過寫作和閱讀,我們瞭解了自己的孤獨、他人的孤獨,在相互的孤獨之中,將愛情、共鳴以及對世界、對人類的尊敬銘記於心,把它們變成屬於自己的東西。”

寫給誰?

很多熱銷的寫作課程,都在強調“讀者思維”。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想盡辦法揣摩讀者的心意,寫出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

但是這種為了取悅讀者而寫的出發點,本身就是錯的。其實,我們並沒有必要設定讀者的範圍。

在你將文字付諸筆端之前,如果發現自己的心思,已經被別人用豐富辭藻表達除了,其實就不用再重複寫了。因為同質化的內容,其實無法引起反響。我們能做的,是把除此之外自己感興趣、有意思的事情寫成文章,就可以了。

一定要疏離“只要覺得自己寫的文章有趣,那就是幸福的”意識。這樣實踐久了,你反而會贏得讀者的共鳴。

除此之外,也不要過多在意讀者的評價。寫文的人是我們自己,過多在乎他人,只會迷失方向,寫作也成了負擔。

如何寫?

也許有人會說,寫自己想寫的話,那不就成了流水賬或者碎碎唸了嗎?讀者能愛看嗎?

這樣想就有點偏激了。好的文章,必須是事象和意象的結合體。

何謂事象?

“就是我們耳聞目睹以及所瞭解的事情,包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人。”

何謂意象?

“當我們與意象接觸,心靈為之觸動,便會產生想要把縮減所想記錄”

聚焦意象的人,就是小說家,詩人。

好的文章,就要把事象和意象交織在一起,產生“隨筆”。如果保持不了平衡,事象過多就容易枯燥乏味;反之,意象過多就會只專注於作者的自我表達,也沒辦法吸引讀者。

道理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實踐起來不是人人都可以成功的。究其原因,就因為“好的文章,99.56%都來自‘調查’。”

大家在寫文章之前,所謂的收集素材,就是網上搜索相關材料,最多查一查相關的書目。但要想寫出打動人心的文章,必須要獲取第一手資料。

田中泰延曾經受滋賀縣委託,要寫一篇關於戰國時代武將石田三成的文章。他用了2周的時間,泡在國立國會圖書館裡。文後的參考文獻多達20種。

最後的結果,這篇一萬字的冷僻人物長文,瀏覽量遠超預期,並在2018年度東京文案俱樂部審查會上獲得高票,全文刊登在年鑑上。

談及這篇文章的成功,田中泰延坦承:

“如果把文章比作大樹,那麼第一手資料就是樹根,作者隨心所欲寫出的自己喜歡的內容則是樹葉。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

寫在最後:

田中泰延雖然是個60後,但是字裡行間,你會發覺他是一個真誠且有趣的人。自封“青年失業家”的他,還在書中介紹了廣告、簡歷的寫法,分享了自己從業多年的獨特心得,毫不藏私。

在他看來,選擇寫作,更多的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田中泰延也曾懷疑過,自己通宵達旦敲鍵盤,腰痠背痛來碼字,真的值得嗎?

但是當他敞開心扉,將真情實感譜寫成文字,收穫了無數人的感謝與敬仰,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真正幸福。

6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拜登做夢都沒想到,關鍵時刻普京出手了,還強硬發出一則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