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價格不是我定的,是大部分的培訓機構收費幾千、一萬都沒有這篇文章質量好。
我們美術學院的一些教材、理念都是來自巴黎皇家美術學院,大學裡對學生的訓練標準是跟隨美術發展的歷史訓練的。設計色彩初期都用三原色創作,所以剛開始學習設計色彩的會練習用三原色,就是大家經常看的對比色、互補色、鄰近色這些作為訓練標準,這只是設計行業剛剛開始發展的水平,並不是色彩要按照這個。
拿下面這張圖講調色的都不懂調色,都是在百度搜集的以訛傳訛教程
對比色、鄰近色、互補色,是上個世紀設計行業剛剛開始比較初級的東西,不能說完全不對,只是比較初級。
我說好幾年了, 著名的站酷高高手、百度百科剛開始講色環,只講了光混的色環,對很多人造成了誤導 。到今天還有很多培訓機構講色彩還是用光混(紅色、青色是互補色、藍色黃色是互補色這些色環。)
站酷高高手有一位著名的大師 “梁景紅” ,她的課程簡介跟我的理念非常像;像藝術是理性+感性的創作,藝術是讓我們的眼睛有滿足感,但我看了部分課程並沒有涉及這方面的東西。
看了梁老師的履歷真的非常高階,不知道為什麼全世界公認的暖極是橙色,她說是紅色,這麼初級的東西真不應該錯。
梁老師出過很多關於色彩的書,好奇看了一下,跟大學一年級的教材差不多,內容太過於書本。我經常說大學一年級的知識只是一個初級的訓練標準,不能用來當做標杆或者創作依據。
就像小時候,穿的開襠褲,為了防止尿褲,在一定的年齡範圍內是可以按照這個標準去做,就像這 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一樣,你在剛開始的那個階段,可以在這個標準裡去做,去練習,去創作,當你的創作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要脫離這個框。
這些東西只是輔助你成長的道具, 不能18歲了還穿開襠褲。
現在很多色彩課程現在都會強調色環有 2 個,表示他們知道。為了保住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失,不能更改之前的言論,所以一定兩個都要講,證明他們懂。
先發一張色混的色環
色混是光線投射到物體上,由物體反射到我們眼睛裡的顏色,也就是說色混是我們現實看到的顏色,所有的色彩理論也都是以色混為標準。比方說:藍色跟橙色是互補色,在photoshop裡藍色跟黃色是互補色,我們用色彩的時候,藍色跟橙色是互補色,藍色跟黃色是對比色。
在Photoshop裡因為是光混,光混色相環主要講解軟體,並不能講解色彩。白色-紅色=青色,但不是紅色跟青色是補色,只是在Photoshop、光混裡是補色,但是用在色彩搭配並不是補色。
探討顏色一定要保持在一個色彩空間之內,而不要一腳踏在RGB、另一腳踏在CMYK。大家都在講CMYK色彩空間與RGB不同,不同的色彩空間為什麼會拿著CMY說是RGB補色?RGB中綠跟藍混合成青色,CYYK中青黃混合成綠色,RGB中的青色跟CMYK裡面的青色是一個顏色麼?很顯然並不是。
RGB模式裡的顏色跟CMYK模式裡的顏色沒有關係
分享幾個經常在網路出現的色彩教程用圖
下面這個圖是講解photoshop軟體色彩的道具,可以叫它光混色環,跟調色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個也不適用於色彩搭配。
下面這個圖,經常拿來講互補色,首先這個觀念就是錯的,rgb跟cmyk一點關係都沒有,rgb跟cmy也不是互補色。
世界公認的暖極是橙色,把黃色跟紅色當作暖極的人非常多,而且非常多教程用的色環一會藍色跟黃色是互補色,一會藍色跟橙色互補色,可能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但是非常多的粉絲。
色彩搭配基礎 :
180° 互補色放在一起,畫面會很激烈,必須降低其中一方的純度或面積,才能和諧。
120° 對比色放在一起,畫面會比較鮮明,令人愉快。
60° 鄰近色放在一起,畫面非常和諧,會給人溫煦和暖之感覺。
怎麼調和這些色彩搭配 ? 調和色彩有 3 種方法較適合平面設計,調色跟平面設計不同,我們先說一下平面設計的色彩調和: 面積大小、飽和度、分隔。
我說的是比較適合平面設計,大學也是這麼教的,色彩基礎的教材也是這樣講,這只是在大學裡的訓練的初級標準,這樣做也沒有錯,也是對的,但這只是比較初級的標準,那這些賺錢就太沒良心了
1. 面積大小:畫面裡面的紅色、藍色的面積
2. 飽和度:畫面裡紅色跟藍色的飽和度,降低其中一個顏色飽和度
3. :分隔:把紅色跟藍色隔開
這幾種色彩調和方法比較適合平面設計,平面設計的色彩搭配也不僅僅是這樣去搭配
就好比上個世紀平面設計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喜歡用對比色去做logo,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百事可樂,那時候的設計師是圍繞色環來做平面設計。
21世紀開始不用色環來做設計,用色彩純度來做設計,最近幾年平面設計開始用半透明,大家看一下電視臺logo的變化,應該能有很大的體會。
很多攝影后期大師公開課講的非常專業,動不動就拿一些非常專業的名詞,色環、對比色、“三大面五大調” 、固有色、環境色、中長調、中短調,講完理論開始操作理論跟操作沒有絲毫關係!千言萬語匯成兩個字“感覺”!
還有一些修圖大師告訴你要懂歷史、哲學、繪畫、詩詞歌賦,甚至人體解刨都要學,好像修圖的可以去大學做全能教授、博士導師的能力。
一些大師教收費的學員畫色環,是不是瘋了!這些所謂的知識只是對一名初中生或者剛學習色彩的大一新生的要求,對他們的標準,只是一個訓練方式,不是知識;美院畢業的學生,或者懂色彩的老師不會拿著對比色、互補色講調色。
一些“大師” 講解色彩搭配除了講:色環、對比色、鄰近色、互補色;還會拿一些色彩方面比較著名電影的截圖,在配上一個色塊,然後講這部電影利用了哪一些色彩之間的搭配,很多人被這種“人” 忽悠了! 要小心拿這些東西講色彩的人,他們可能是騙子。
像上面的截圖,孤立的看顏色在一張作品中的效果,或者提煉是沒有意義的(上面截圖這樣用色塊表示畫面用了什麼色彩沒有意義);這種方式適合於設計色彩,不適合攝影、繪畫等寫實藝術。
這種東西百度有很多,在百度搜一下電影色彩搭配,幾乎都是這樣的文章
用這些東西講解色彩的人,大部分是騙子!
擅長用色彩的大師拍的電影色彩都不差,隨便截個圖都很漂亮;他們只是看別人這樣講,他們也複製幾張電影截圖,儘量蒐集的圖片多一點,在加上幾句看上去很專業的詞彙,然後忽悠一些小白,騙他們錢;甚至還有一些人根據這些搭配總結:“一張作品或一幅畫面最多不要超過4種色彩 ” 簡直是荒謬絕倫!
前段時間我發表過一篇文章,一位日本攝影師 蜷川実花非常善於用色彩,她的作品風格靠很多色彩營造出華麗的景象。
如果用色塊來形容這位攝影師用的色彩搭配,是不是要把色譜畫上去?很顯然那種拿著電影的截圖解釋電影用了什麼色彩搭配是非常荒謬的行為!
任何色彩放在一起都能搭配,如果你看電影裡用了什麼色彩,你也用什麼色彩搭配,拍出的來的東西還是很一般,並不像電影裡的色彩那麼美,為什麼呢?
電影裡的色彩不是單純的把色彩放在一起,她們經過了光源、環境的影響,透過色彩面積的大小,位置的破線、破面調和把色彩放在了一個合適的位置。
1. 一幅畫面如果想要表現色彩,那就要用敘事性的光來表現,什麼是敘事性的光其實就是柔光,就像蜷川実花的作品,你不會看到畫面有太大的光影,只會看到光很平,每個細節都照射的很清楚。
2. 用光影切割畫面時就不太需要表現色彩,就像下面的圖
這張畫面好看不只是因為色彩,而是光影切割的畫面美,色彩沒有太多的表現,還有一些“大師” 標註色塊來講解畫面用了什麼色彩,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相信
詳細教程連結:調色不是整體偏色,高光、暗部偏什麼,攝影行業大部分不會調色,只會調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