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秦賦》開播來,由於較為客觀的還原了秦史,因此受關注程度一直較高。原本,歷史劇對一些情節修改無可厚非,影視劇畢竟屬於傳媒藝術,並非歷史科普。但近期來,一些流量玩偶卻敲擊出讓人匪夷所思的聲音來對這部優秀電視劇予以否定,讓人忍俊不禁。
僅讀了幾篇關於《大秦賦》吐槽後,就感索然無味。其中還有個掛著“高校中國文學副教授”噱頭作者,輸出觀點讓人覺得最多高中生水平。“副教授”頭銜估計是體制內論資排輩幾十年才換來的安慰獎。
首先,歷史屬於抽象厚重的推理,各種人眼中的“歷史”不同,政治家眼中歷史會以宏觀角度分析人物對國家、社會發展貢獻;史學家眼中歷史,呈上啟下功過是非;文學家眼中的歷史善聚焦人文倫理;鍵盤俠搜尋的是可以變成二兩碎銀的花邊八卦;受眾眼中歷史則傾向於對接認知,參考《史記》。
歷史觀不同自然百花齊放,但不論哪種聲音,起碼要有自己觀點體系,傾向於什麼?這是必不可少的價值基礎。但在這些嘈雜聲音中卻聽不出這些。
來聽聽這些譁眾取寵者聲音:“秦始皇是歷史定性的暴君,現在卻要洗白。賈宜《過秦論》有深刻說明,漢代司馬遷、陸賈也都對嬴政殘暴有評語“毀先王之法,滅禮儀之官”。盧生、侯生指出嬴政為人:“上樂以邢殺為威……”公元前331年秦破魏斬首8萬人;公元前312年秦丹陽破楚斬首八萬……公元前274年秦華陽斬魏軍15萬;公元前260年長平坑卒45萬;公元前234年破趙斬首10萬……人屠中夏桀、殷紂、楚靈、秦皇為最,秦陵中還有幼兒屍體。
推敲下:秦始皇被定性為殘暴,誰定性的?為什麼這樣定性?稍有是非觀之人也明白曲直。秦、漢時政論文千萬篇,為何攻訐嬴政的再找不出幾篇?司馬遷《史記》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因為內容豐富,而非事實嚴謹。史學家眼中《史記》半文半史,帶有很大感情色彩,這和司馬遷宮刑後心理變化有關。
盧生、侯生兩貪汙犯煉丹過程中大肆貪汙,造成整個團隊塌方式腐敗,江湖騙子該不該被坑?倆罪犯的話有多少可信性?
說說殺降卒。華夏文明程序從夏商周奴隸社會巫文化的活人祭祀,到封建社會以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為主要殺傷方式的“坑卒”,一直在發展,但發展寬度不可能超過人們對戰爭理念和生命價值認知。當時環境下,人口是一個國家國力象徵 ,幾乎所有戰爭都是圍繞摧毀對方國力和資源掠奪進行,狹隘的歷史生態造成的戰爭殘酷和嬴政有關係嗎?
從七雄鼎立到嬴政一統天下一百多年時間中,六國士兵死亡500餘萬,秦國200多萬。公元前270年,趙奢領軍全殲秦軍10萬人;公元前25 8年白起拒戰,秦昭襄王被六國合縱斬殺秦兵及降卒30萬。秦趙戰爭中,趙國在大戰中就斬殺秦軍90萬,零零碎碎小戰爭合計超過100萬,大家不都這樣嗎?到秦末,項羽還坑殺秦軍20萬。秦末全國人口2,900萬,西漢初年只剩700萬,這2,200萬人誰殺的?項羽和劉邦為什麼沒有揹負罪名?
嬴政公元前238年才繼位,為了“鐵證”嬴政殘暴,把公元前331年前312年戰爭罪的鍋都甩給了秦始皇,什麼歷史觀?吞八荒,統六國,車同文,書同軌,去分封,設郡縣,都江堰,鄭國渠,這些是殘暴之人幹出的?
意見領袖:龐煖攻燕撤兵中被王翦桓齡伏擊,20萬大軍全軍覆沒,這場仗歷史上很有名,《大秦賦》中5秒鐘代替了。桓齡被李牧大敗的肥下之戰,士兵和群演這麼少 ,這是鉅製?對於中國古裝劇戰爭場面,一直是國產片軟肋,《大秦賦》也有這樣的不足。但追劇要仔細,《大秦賦》是歷史大片,不是戰爭大片,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和慘烈軍事衝突不是《大秦賦》主線。一個“賦”字,就定位了它必然是以人物對白和細節摹繪昇華歷史複雜性、觀賞性和深刻性。《大秦賦》該方面表現是成功的。
如果失敗,沒有前期豆瓣評分8.3高分。六國間錯綜複雜政治矛盾,從嬴政繼位到親政的步步驚心,博弈智慧波雲詭譎,伐兵、伐謀、伐商合縱連橫立體真實,多維度度輸出著成功不易及夢想與堅持的關係,讓人感悟且受啟發。特別是呂不韋自殺後嬴政情緒失控做出錯誤決定橋段,具有完全寫實性。
有人提到韓非之死是李斯一手造成;桓齡並非敗逃,而是第3次伐趙時戰死等。歷史真相,別說編劇,《左傳》和《史記》記載都不一樣,很碎片化,就連第3次秦軍大敗主將都沒有記載。任何史學家都是根據典籍殘片和一點出土文物來勾勒當時社會鏈,2000多年前的事,僅靠分析推理判斷,沒有人能做到事實呈現完全準確。影視劇不是歷史科普, 沒必要較真,《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出入多大?難道《三國演義》就不是偉大作品?
語言處理和情感表現上,有女作者吐槽《大秦賦》對白缺少歷史厚重感,嬴政向羋華表白過於雞湯,把“寡人”換成“我”,就一瓊瑤劇。這個觀點更可笑,這部劇不是為放給某些高知,通俗易懂才可能有收視率,全劇文言文對白,3.0收視率也不會有。
如此一部宏大鉅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且編劇也是最大限度根據自己的歷史觀在豐滿形象推敲情節,拍成這樣已很真誠了。說句最實在的,一定經費內,來來來,筆交給這些膚淺作者寫,劇組人員都交給你來拍,能不能達到《大秦賦》一半藝術效果和收視率?
包容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虛心,但不是誰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