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理解的工作意義是什麼”
“花錢如流水”
“錢從哪來”
“你的口袋”
這是一對父子簡短的對話,交談也結束在兒子的最後一句話上。
相信太多的父母都有一個疑惑,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不懂金錢的來之不易,更不理解金錢的價值。
秦霄賢“十六萬什麼也幹不了”衝上熱搜秦霄賢憑著出眾的顏值在網路上快速走紅,除了“傻子”的標籤,更讓大家記住了他富二代的身份。一個拿著700工資的德雲社相聲演員開著瑪莎拉蒂上班,點個外賣也是大幾百。
屢次遲到的他被罰款,從100元開始倍增,罰到2400的老秦成為了德雲七隊團建的贊助商,後來遲到不再罰款而是停止小圓子演出機會,老秦才做到按時上班。
老秦採訪時一句“十六萬什麼也幹不了”更是讓人吃驚,事後老秦坦言當時自己對錢沒有什麼概念,不知道十六萬能做什麼。等到自己開始在小圓子演出,工作時才知道一萬塊錢好難賺呀!
小時候的老秦看到媽媽放在桌子上的錢便拿走了,等媽媽回來問他“桌子上的錢是你拿走的嗎”?媽媽聽到他的回答直接把老秦和家裡的狗一起關在了陽臺,飢腸滾滾的老秦還和狗狗搶起了晚餐。
好在最後老秦明白了錢的概念,懂得了來之不易,也是不枉費媽媽教育他的一番苦心。
這四種原因讓孩子對“錢”的概念模糊一.社會實踐機會的缺少
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家長高舉學習是一切核心的旗幟,限制孩子的社會活動。對生活的參與感和社會實踐機會基本為零,也就造成了孩子生活中的無知及對金錢無概念的根本原因。
二.電子支付功能的興起
電子支付的大規模使用,讓孩子對錢的概念侷限在一串數字上,認為每部手機裡都應該有源源不斷的錢。
三.不知道“錢”從哪來
四.不假思索的消費觀念
在購物過程中,隨意挑選,不加選擇地花錢購買所需商品,買單的永遠都是父母。無節制消費,在不用付出代價的情況下認為錢會不斷出現。
對錢沒有概念花錢如流水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覷
對錢沒有概念,過度消費、任意揮霍,造成金錢的浪費。金錢滿足他們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後,會出現炫耀攀比的行為。缺錢狀態下面對社會陷阱,我們不敢想象孩子能不能做出正確抉擇。
是啊!如果你不能及時教孩子金錢的認識,那麼將來就有其他人替你教育。比如債主、警方、甚至是騙子。
現在幫孩子學會正確的財商會給他們的未來帶來巨大的改變,能決定為他選擇經濟穩定的優渥生活,還是充滿財務窟窿的拮据人生。
父母這樣做,孩子能有正確的金錢觀。一.讓孩子知道“錢”
家長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瞭解紙幣,紙幣面額,可以兌換的等額商品。告訴孩子家庭經濟情況,教給孩子存錢意識。
二.參與購買過程
在購物時帶上孩子,讓孩子知道有哪些家庭支出,從而形成一個直觀感受。有機會可以讓孩子嘗試獨立購買,這樣可以加深孩子對金錢的認識和使用價值。
三.帶孩子到農貿市場購物
比起超市農貿市場更接地氣,孩子可以感受到勞作的艱辛。可以鼓勵孩子去和農戶進行交易活動。家長要給孩子解釋農作物、農民、勞動收入之間的關係。
四.鼓勵孩子賺錢
地攤市場實行後,不少家長選擇帶孩子去售賣一些小玩具,透過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財富收入。在賺錢的過程中自然也能學會節儉的傳統美德。
在孩子的金錢觀念教育上,用力過猛孩子會過分在意金錢;用力不足孩子會缺乏金錢觀,花錢流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一味滿足孩子經濟需求不如教給他們正確的金錢觀。財商的匱乏,恐讓孩子鑄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