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哲學思維是科學思維的底層邏輯。請各位試想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哲學邏輯延展,如果我們上中學,學幾何學不是現在這種應試方式,學生只是做一大堆演算題,而是追隨歐幾里得的公理系統的邏輯脈絡給學生講課。那麼大家受到的教育和建立起來的思想方式及其思想模型,將會是一個怎樣縝密的系統。

要知道當年牛頓、愛因斯坦、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羅素,都是在青少年階段讀到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而深受震撼,開啟了他們的哲科思維活動。我講這一點是想說明哲學表面上看起來毫無用處,但它卻是思想的底層鋪墊。一個人的行為,一個人的思想是受自己底層邏輯模型的規定,這個東西決定著展現在你表象中的世界圖景。你的世界圖景、你的世界模型,是你的思維模型的產物,你的行為方式是在你的思維模型和世界模型,或者叫世界觀模型上執行的。

這種思維底層的訓練是一種怎樣重要的功課?缺失了這個東西,僅講應用層面的科學技術會帶來多大的遺憾和缺失。我再談一個問題,古希臘思緒除了被我昨天講到的阿拉伯文明,給了一個傳薪的作用,其實其中還有一脈,我昨天沒提到,我在這裡做一個簡單說明,為什麼西方在史學上把自己的文化之根追溯為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系,是因為古羅馬經歷了三個時代,最早期叫“王政時代”,所謂“王政時代”做最簡單的理解,就相當於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聯盟時代。

古羅馬的第二期叫羅馬共和時代。到公元前後以凱撒為標誌,古羅馬才進入古羅馬帝國時代。在古羅馬建政的早中期,也就是在古羅馬共和時代,古羅馬的基本文化承接的是古希臘文化。大家知道我昨天展開的那個古希臘地圖,其中就包括義大利半島整個南部,所以古羅馬共和時代的基本思想氛圍,甚至基本政治社會結構,都是希臘結構,包括它的兩院民主制,貴族元老院,公民大會,執政官,保民官的選舉制度。那麼到帝國時代,是因為羅馬共和時代逐步擴張,逐步向亞平寧半島,也就是義大利半島的北部推動,而義大利半島北部地區已經成為適宜於農業發展的自然物候條件。

一旦進入農業為主體的生存結構,共和制度就會散失,帝國時代來臨。那麼由於這個原因,羅馬帝國在公元四世紀到五世紀分裂,大家知道後來東羅馬帝國在今天土耳其那一帶地方建立自己的守區。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林,當年叫君士坦丁堡,在東羅馬帝國早期,古希臘的一部分思想和文獻,在東羅馬帝國保留。這成為後來文藝復興古希臘思想和文獻得到復興和找回的第二個通道和來源,我在這裡只做簡單說明。

那麼我們今天接續昨天而言,但昨天的古希臘哲學的整個基礎,是你理解今天后面課程的一個重要前提。我們今天重點講西方近代古典哲學探討的基本問題,叫“知與在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的探討其實極為深奧而縝密。我今天不去講古典哲學史,因為時間根本不夠,我仍然以昨天的方式只講它的基本思脈。要知道古典哲學從17世紀初葉,以笛卡爾為開端,到十八十九世紀以黑格爾為標誌結束,這個階段錘鍊了科學思維的基本思維邏輯方法系統,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所探討的問題,遠遠超出了科學視野的侷限。

它因此為未來後科學時代人類的文化奠基,以及對科學的批判建構了一個基本的武器系統。因此理解今天的課程,可能不僅對於你理解科學時代的基本精神會有幫助,而且對於科學系統的批判和未來後科學時代的基礎建構,會起到某種啟迪作用。我們昨天講古希臘時代追問本體論,但他們在追問本體論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掃除精神投射的背景。從畢達哥拉斯的數論系統,到柏拉圖的理念論,到歐幾里得的形論,本體的追問和精神的追問其實呈現為一個系統,直到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的表達,使得精神問題的探討成為一個基本的課題。

但在這個階段,精神問題已經凸顯但卻沒有走上前臺,但是它已經暗含了一系列奇怪的問題,就是“知”和“在”混淆不清。因為當你說“在”的時候,你說的是感知中或投射在精神中的“在”。當你總結“在”、總結“實在”的時候,你發現你的總結,任何結論和構形只不過是一個理念模型。那麼“知”和“在”的問題在這個混淆狀態中不加分辨卻形成基礎問題的顯現。於是從追問物件直思的本體論到近代轉為追問精神本身規定性的認識論,這就是古典哲學的基本特徵。它涉及這樣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幾乎是常識性的問題卻極為氾濫。

比如“知”是什麼?“在”在何方?如何能夠證明“在”?因為你做的證明都是邏輯證明,你怎麼知道你的邏輯證明所指向的是“實在”?“知”的內涵是什麼?“知”的動量是什麼?“知”的延續性怎樣表達?諸如此類的基本問題,構成近代古典哲學的重大課題和疑問。那麼我們就再從古希臘說起,大家知道古希臘最早提出“存在”這個概念的人,是巴門尼德,愛利亞學派。巴門尼德提出“存在”(being),“是”論,同時提出“非存在”。那麼他所說的“非存在”是什麼?哲學界探討紛紜,也就是“非是”。

那麼“存在”是指某種假象後面要追問的那個“是”的延伸。那麼“非存在”是什麼就構成了一個嚴重的疑問。所以巴門尼德的“非存在”有可能在不同角度上的解讀之意,方認為它就是直觀精神世界表象。因為古希臘追問的是這個虛假表象後面的實在,認為那個東西才是存在。同時巴門尼德的弟子芝諾做過四項著名的悖論推演。對“存在”,對“什麼是一”,“什麼是多”,“什麼是動”,“什麼是靜”。換句話說,也就是對“什麼是空間”,“什麼是時間”,作出了一系列奇怪的推演論證,這些細節我都不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找資料去讀一讀。

我想說一個人物,實在令人驚訝,此人名字叫高爾吉亞,他居然在古希臘時代提出了著名三命題。他說第一:無物存在,沒有物質存在。因為你所說的存在都是表象或假象後面的理念。他接著又做了一個推論,他說即使有物存在,也無可認知,就是即使有一個真實的存在,你也無從認識,因為你的認識所達成的只是虛象或現象。他接著做了第三層表述,他說即使有所認知,也無從言表。他非常驚人的恰好說明了西方哲學的三大程序。

第一,本體論。到底存在是什麼,有沒有存在?第二,認識論。即使有存在,也無法認識。這恰好是第二階段西方古典哲學所探討的認識論的核心難點所在。第三,就是當代或現代哲學的語義論轉向,也就是認為既然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是一個主觀感知邏輯體系,那麼這個邏輯體系的體現是以語言結構系統表達的,而語言結構系統有自己的內在規定性,這就導致語言的執行會超脫邏輯的牽絆,而走向自己獨立的執行狀態,從而導致對邏輯體系的擾動。這是當代哲學輿論轉向所要探討的問題。

而高爾吉亞恰恰在第三段中講,他說即使有所認識,也無可言表。請大家注意,高爾吉亞在古希臘時代居然預判了整個西方哲學史的走向和基本問題的提出,這確實令人十分驚詫。我們見不到高爾吉亞的整個論證過程,僅從高爾吉亞的這一段希臘時代的表述,我們就可以發現在古希臘哲思的萌芽之中包含著後來整個西方哲學演化的全部基因和種子,後系的哲學發展只不過是古希臘哲學思緒的延展和迭代。而且我們還會發現,早在高爾吉亞那個時代,哲學就已經表達出越來越脫離終極本原追問的深度,也就是從追問世界的本原不得不漂移到追問感知的狀態,從追問感知的狀態不得不再漂移到或者輕浮到追問語言的狀態。

這個狀態形成西方哲學走向逐步淺薄化的總趨勢。這也就是為什麼20世紀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要返回古希臘,重新追問存在的原因。我簡括的講這個部分是希望大家理解,我們今天的講課你必須以古希臘斯哲學思緒為基礎,否則我們下面討論的問題你會很難聽明白。而且你也很難做伸展意義上的思想擴張。

4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與休謨的不可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