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這個概念,最早在古希臘不明確,表達為邏各斯,拉丁文表述為logos,它的意思是“言辭與秩序”的含義。大家聽這個話的意思,也就是某種不分主客關係的規律表述。那麼它隨後認清感知物件和感知本身的關係可能是一回事的時候,邏各斯的概念逐步引申出“邏輯”這個概念(logic),那麼最早使用“邏輯”這個概念,是亞里士多德,但是他用的不是這個詞,這個詞是後來從拉丁文logos演化過來的。那麼亞里士多德給邏輯了一個定義叫必然的匯出,也就是當年亞里士多德所承認的邏輯,僅指演繹邏輯,也就是如果給出大前提,再給出小前提,結論是必定的,是唯一的。他把這個東西叫“邏輯”。那麼根據我們探討整個認識論的層次,以及後來邏輯學的擴充套件性發展,我們今天知道邏輯包含著兩重意義,一個是思維推理的先驗格律,一個是必然的匯出。
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邏輯,僅指思維邏輯,或者叫理性思維邏輯,也就是我們過去的邏輯概念,僅表達在理性推理階段。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理性邏輯和知性、感性乃至更底層的感應的貫通關係是什麼?這個問題就無從探討。而且既往哲學家包括康德,包括黑格爾,包括當代邏輯學家,所有學者都認為邏輯理性甚至感性、知性、理性的總和只有人類具備,他們把這個東西稱作理智,稱作智慧,稱作精神,是為人類所獨享。但到19世紀、20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我們今天已經非常清楚,人類的感知系統是在生物進化的層級中逐步造就的。
而且我們會發現理性邏輯的基礎是知性邏輯。形式邏輯,就是知性邏輯的理性表達。那麼知性邏輯的基礎是什麼?感性邏輯。我們過去一旦說感官、感性、感覺,絕不會讓它和邏輯連在一起。可是我們今天知道,它只是在我們顯意識底層或顯意識後面有一個格律化的整頓序列,它當然也叫邏輯。我比一個例子,我們今天給電腦只是輸入了零和一,大量的數碼,可是電腦會給我們呈現出來十分逼真的整個影象。比如你做遊戲,電子遊戲,虛擬遊戲,你在這個足球場上可以踢足球,你可以開汽車,場面逼真,可你給它輸進去的是什麼?
你給它輸進去的是一系列零和一的資訊元素。那麼大家想想我們的感性是什麼?外界給我們輸入的只是光量子,對視覺而言;對聽覺而言,它給我們只是輸入的振動波,對嗅覺、味覺而言,它給我們輸入的只是某種分子,對我們身體有利或不利的分子,那麼我們卻把它整頓出一個形象逼真的表象。很明顯,它一定背後在視中樞、聽中樞以及整個感知中樞中,它一定底下有一個我們不能調動的整理邏輯系統,也就是按格律、按某種秩序進行這些資訊整頓的系統,這個整頓的結果才是我們的感性表象。
因此,即使我們把它今天調動不出來,找不見它的具體的這個格律表達方式,但我們可以肯定它後面有一個先驗整頓格律,於是我們把它視為是感性邏輯。我相信隨著人類資訊量的進一步增大,這個東西最終會被整理出來。那麼這樣我們就出現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通道。嚴格的講,它下面還有一層,這就是電磁感應邏輯。比如電子與正電荷碰到質子,它的這個反應方式也是按某種固定的格律進行的。只是在這個邏輯通道,我把它叫廣義邏輯。我們把過去的思維理性邏輯因此而命名為狹義邏輯。
過去我們只討論狹義邏輯,不討論廣義邏輯,不討論廣義邏輯就會發生一系列問題。就是邏輯的來源是什麼,邏輯的演運嘗試是怎樣展開的。那麼我們在這個廣義邏輯的通道中可以很明顯的發現,越原始越低階的邏輯,它的邏輯結構和邏輯格律一定越簡單,越高階代償度越高的高階邏輯形態,它的邏輯結構和邏輯格律一定越複雜,這和物質實體結構完全一致,也就是在物演結構上,我們會看見物演結構是一個不斷疊加累續的程序,粒子結構上面疊加原子結構,原子繼續組分結構,這就是分子結構;分子結構繼續組序,這就是細胞結構,或者基因結構到細胞結構;細胞繼續殘化,整頓成多細胞有機體,這叫機體結構;機體結構在機體外部層面上的繼續殘化形成的結構,這就是社會結構。我們會發現物質實體結構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疊加累續過程,那麼相應的我們會發現,在這個結構的演化中感應屬性增量匹配進行,也由簡單到複雜,發生相應的結構代償和屬性代償的並位延展。這樣我們就匯出廣義邏輯的概念。
我們在當今生物學研究方面,所能提供的某些實證。當代生物學研究在生物感知序列上的表達。無機部分。就談神經反應系統或者亞神經反應系統的感應代償增量狀態,在生物學實驗上的直觀表達。我們談這個問題是為了說明既往哲學家把感知、邏輯這些東西認為是人類所獨有,是一種多麼狹隘的眼光,從而也導致他們對這些問題的認知產生嚴重偏差。
要知道最原始的生物,單細胞生物就已經有某種感知能力。它在生物實驗上表達為動趨反應。我比一個例子,比如一個厭氧單細胞,也就是它不需要氧氣。對這樣的單細胞,生物學家做實驗,這些單細胞都是在水中的水生生物。那麼生物學家給厭氧單細胞的水中滴入一個氧氣氣泡,那麼這些單細胞會不斷遊移,最終遠離這個氧氣泡,這叫動趨反應。也就是在單細胞階段,它還沒有感官,更沒有神經,它僅有細胞膜上的受體反應,它已經能夠在依存識別上產生最初級的定向運動。
再下來叫趨性。所謂趨性我仍然舉例子,比如所有細胞的趨光性,大家知道所有細胞,也包括單細胞生物以及所有生命,它的能量來源歸根結底都是太陽能。那麼有形動物,包括我們人類,其實你採集的所有食物,只不過是太陽能的集聚,它只不過是把太陽能量集中在植物上,動物吃植物,你又去吃動物肉,歸根結底它是太陽能。那麼由於地球上的能量最主要的都來自太陽能,那麼因此所有的38億年前的原始單細胞,就都有一個趨光反應,也就是追逐光源而生存的這個反應。
這個反應叫生物趨光性,它甚至表達在昆蟲上的“燈蛾撲火”現象,它也表達在眼睛的發生上,也就是眼睛這個複雜的器官,其實是原始單細胞趨光性在漫長的上億年時間中逐步發展出來的一個感光結構。大家知道這種趨光性從原始單細胞38億年前一直表達到今天非常頑固。比如新生兒剛剛睜開眼睛,如果你給家裡掛一個燈泡,他躺在小搖籃裡,你會發現他的眼睛始終盯著燈泡,這是原始生物趨光性在人類身上的表達。因此你要特別注意養嬰兒家裡掛的那個燈泡一定要非常的暗,否則過強的燈泡會造成嬰兒視覺的受傷,這叫趨性反應。趨性反應很多,比如植物表達的負趨地性,也就是它是總是反著地心引力生長,因此叫負趨地性。你把一棵樹搬倒,只要它還活著,這棵樹後面的枝芽又拐回來正長,這叫負趨地性。這種負趨地性在生物上表達得非常的頑固。這些趨光性、趨地性、負趨地性,這都是趨性的反應。後來再往後叫反射,它已經是神經弧出現以後的較高階反應狀態了。那麼所謂反射就是感受器,比如我們的感官獲得資訊形成生物電,透過傳入神經進入中樞,中樞處理完,然後透過傳出神經以生物電的方式傳導給效應器,比如胳膊,比如腿,把這樣一個從感受到中樞整理到輸出為一個行為效果,叫反射弧。
它已經形成神經網路系統的智慧智力反應狀態了,再下來叫本能。大家知道動物是有本能的,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一書中專門表述動物本能,動物的本能是非常厲害的。比如達爾文在特種本能中討論了蜜蜂建巢,它的的那個六稜形槽型是締造最大空間消耗最小材料的一種建築結構。如果拿數學上計算,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數學方程才能推匯出來。可是蜜蜂用不著做數學,它拿本能就可以把這個蜂巢建成一個最節省材料,容積量最大,然後還最穩固的一個結構。
這種模組化有效複雜反應的模式,叫本能。我們人類在大多數情況下,基本反應仍然被本能所束縛。這個時候知性已經顯現,再下來叫動機。動機行為標誌著自主意識漸次萌芽,也就是你已經有設定目標的行為規劃了。
那麼邏輯變革的狀態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探究的問題。這又涉及到廣義邏輯,大家注意,我們講廣義邏輯有兩種狀態,第一叫廣義邏輯通洽,或者叫廣義邏輯自洽。第二叫廣義邏輯失洽。所謂廣義邏輯通洽或者廣義邏輯自洽,就是從理性、知性、感性各層面上,在邏輯內部結構上不發生衝突和齟齬,這就是一個問題得到確認的狀態。反之,當資訊量進一步增大,原有的廣義邏輯不能維繫通洽狀態而發生失洽,我們把它叫做廣義邏輯失洽。由此必然帶來邏輯變革。
我給大家舉例子,大家知道托勒密的學說地心說,我們今天知道它是錯的,可是當年托勒密的學說代表當時天文學最高水平,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邏輯工程。在希臘原文上,它的標題叫《數學彙編13卷》,做非常複雜的表述。要知道地心說在表述天輪運動上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行星和地球一起原本是圍繞著太陽執行的,現在你要讓地球作為中心,太陽和所有的星,包括恆星和行星都要圍繞地球運動,你要把它整頓出一個完整自洽的模型,其難度可想而知。
那麼托勒密怎麼辦呢?他竟然要把天輪分成兩層,本輪和均輪。大家想想,行星運動是個何等複雜的運動,它繞著太陽跟地球軌道在不同軌道和不同圓周上以不同速度共同執行。所以你站在地球上看當年可以直接肉眼看見的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這些行星的執行站在地球上看居然是不規則的,是忽前、忽後、忽左、忽右的,以地球為中心,要把它們在這樣的形勢下總結成一個規律狀態,它的難度可想而知。可為什麼托勒密的地心說在當年成立竟達上千年之久?
是因為它跟我們的底層邏輯、低端邏輯、感性邏輯相符。因為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太陽從東面升起,從西面落下,在我們的感官上顯然是太陽圍著地球轉。因此托勒密的地心說,從感性邏輯到理性邏輯的模型上,它必須找見兩者的匹配。它只有把這兩者的匹配打通,這個學說才能被認可,這叫廣義邏輯自洽。我如果這樣講還沒有說服大家,或者你還沒太聽明白,我就再舉一個例子。要知道在托勒密之前數百年,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出現了一個著名學者叫阿里斯塔克,他居然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提出日心說,可是他卻被洇沒在歷史之中。
為什麼?因為如果是日心說,那麼它就一定是地動說,也就是地球一定是要運動的。那麼如果是地動狀態,而且是大尺度地圍繞著太陽運動,那麼會發生兩個當年在廣義邏輯底層,也就是在感性邏輯上不能匹配的現象。大家想想,我們看任何一個物體,如果那個物體是靜止的,我們如果是運動的,那麼這個物體的相對位置一定是移動的。你三點成一線,你把這兩點設定,如果你這一個點動那這三點這一線的關係就會不斷地搖晃,是不是這樣?可是站在地球上看恆星,它居然是永遠不動的。
當年這個問題是無法解釋的。因為如果地動,恆星就不能恆,這個問題回答不了。直到近代伽利略之後,光行差和恆星視差這個理論問題的解決,才把這個問題處理完。大家再想它還面臨一個難題,如果地球是運動的,我們且不說地球是個球體自轉這個運動帶來的麻煩,我們還不討論這個問題。大家想,在當年沒有引力理論的情況下,如果地球是自轉的,那麼沒有引力這個概念,地球轉人不是掉下去了嗎?我們現在估計還不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只想地球運動,那麼地球的運動速度是非常高的,當年按照太陽日心說可以做一個大致的軌道計算,它的運動速度極高,日行4萬里這樣的運動速度。
那麼請想想,如果地球是高速運動,你拋起一個球,你怎麼可能同時接到這個球呢?那麼地球的運動,這個球一定跑在外面去了。可是我們確實在地球上是能把這個拋起來的球接回到手上來的。這個問題當年無法處理,只有牛頓慣性力這個問題說明以後這個事情才能處理。也就是說阿里斯塔克當年提出日心說,在狹義邏輯上即使擺成一個格局,在廣義邏輯也就是在感性效驗上不匹配、不自洽。於是阿里斯塔克的學說被洇沒在歷史中。
我在講什麼?廣義邏輯自洽是一個理論或一個學說,或一個思想模型達成當時穩定正確被接受的基本條件。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廣義邏輯本身狀態的重要性。那麼隨著資訊量的增加,原有的通洽的廣義邏輯就會發生矛盾。這個時候標誌著原有的理論模型破潰,這叫邏輯變革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那麼邏輯變革是一個什麼力量引導它?這就是資訊增量。我在前面一再講,宇宙的萬物的發展過程,就是資訊增量過程。這個自然程序在人類文明中繼續表達。
因此人類文明程度越低,資訊量越低,文明程度越高,處理的資訊量越高。所謂邏輯變革是自然資訊代償增量的一個產物。當資訊量大到一定程度,原來低資訊量整頓的模型不能容納新的資訊量,這個原有的邏輯或思想模型就破潰。我舉最簡單的例子,大家看牛頓,牛頓的學說被反覆證明是真理,它竟然能夠有效地預測行星的執行。牛頓的學說最初出現的時候,物理學界物理學教授大多都讀不懂,因為數學方程微積分是他自己的發明,牛頓的學說逐步被接受,被人驚呼為是神一樣的發現了自然界的規律,它的預測準確度高到這樣的程度。
隨著望遠鏡的發展,發現了一顆星叫天王星。這是金、木、水、火、土肉眼可以看見的行星之外的第一顆肉眼看不到的行星。結果發現天王星的執行軌道不符合牛頓力學的計算結果。這個時候人們不說牛頓學說錯了,說天王星執行錯了,因為按照牛頓力學的計算,有學者認為是在外圍另一個軌道上有某種質量的行星干擾了天王星的執行。於是人們事先按牛頓的力學方式,都已經計算出那個星應該執行的軌道和質量。隨著望遠鏡繼續發展,數十年後果然找見這顆星,這就是著名的海王星。
牛頓的學說就這樣反覆被證明是真理。可是牛頓的學說只能處理宏觀世界,引力只能處理宏觀力,宏觀物體運動可以拿引力來解釋,到微觀現象出現,也就是有了微觀世界的新資訊增量,比如法拉第發現電磁現象,麥克斯韋做出電磁場方程。這個時候微觀世界的運動,拿引力無論如何無法解釋,因為引力需要質量極大的物體才會發生,引力在物理學四力中是一個最弱的力。大家想諾大的一個地球所具有的引力,居然抵擋不住,當然這個說法不準確,一個磁鐵所具有的電磁力,你把一串鑰匙扔在地上,你拿磁鐵可以把這個鑰匙提起到地面以上,引力就如此之微弱。這樣微弱的力怎麼能夠解釋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呢?因此牛頓的學說在這個新資訊量下完全不能匹配。牛頓學說崩潰,愛因斯坦相對論出現,相對論的出現是因為用它調整時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釋宏觀世界運動和微觀世界運動的統一作用原理,這叫邏輯變革。這叫邏輯變革隨資訊增量而發生破潰和變革。所以我們只有在廣義邏輯系統自洽和失洽的不斷執行中,在邏輯變革隨著自然資訊量的增大過程中,你才能理解人類知識增益和知識翻新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