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萊布尼茨提出無窗單子論,非常難理解。什麼叫“無窗單子”?

萊布尼茨講,他說無機物和植物也有知識,叫“微知識”。大家想含羞草,它是一個植物,它的樹葉能夠感受到你的觸碰,你觸碰它,它的葉子會收縮。所以萊布尼茨的說法是不錯的,植物也是有感知的,無機物也是有感知的。請想想什麼叫“分子”?是一個原子透過外殼層電子的能量跟另外的原子構成一種電磁感應關係。這不是一種微感知嗎?萊布尼茨又說,他說動物有感性靈魂。這說法很準確,我前面講,即使我們人類,如果你回到叢林中你憑什麼生存?

憑感性,憑敏銳的視覺、聽覺和嗅覺等等。所以他說動物有感性靈魂,這說法成立。他說人類的自我意識叫理性靈魂,這個表述也非常準確。我前面講過,當你脫離叢林,進入思想構建的文明時代,你得把感性逐步灑脫然後建立純理性的邏輯建構。他把這個東西叫理性靈魂。他說但是這樣你仍然夠不著事物的本原,因此他在上面設定一個更高的精神總和,叫上帝之智。請注意,我一旦說上帝說神,請回到蘇格拉底對神是終極追問的寓所和通道這個思路上來。

那麼萊布尼茨講“無窗單子”講的是什麼?請回想古希臘的原子論,古希臘人推匯出萬物是由一種或者若干種基本元素構成的,這個東西沒有任何實踐基礎,是純邏輯推導。今天物理學被證明是成立的,我們今天的整個世界構造是在原子物理學、粒子物理學上搭建的。但是到認識論階段,我們所說的世界是我們感知通道中的封閉精神世界,原子論問題當然需要重新解釋。於是萊布尼茨提出“單子論”,你可以這樣理解。解讀它的時候十分困難,你只有建構在古典西方古典哲學認識論問題的探討上,你才能理解它的“單子”實際上是精神原則論,就是構建精神的基礎元素。

因為如果我們所說的世界只是精神世界,那麼精神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什麼?這當然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此謂之“無窗單子”,所謂“無窗”,就是個單子之間是不溝通的,也就是植物的微知識,動物的感性靈魂,人類的理性靈魂,它們之間是不能溝通的,但是它們卻是內在和諧和一致的。也就是在最終的表象上是遞進一致的,這叫“預定和諧論”。你如果聽不明白古典哲學所探討的“存在”和古希臘所探討的“存在”的差別,萊布尼茨的書你就無法讀懂。

我再舉個例子,叔本華。大家讀叔本華的書,非常難讀。他自己總結兩句話,“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什麼意思?為什麼把叔本華的哲學叫“意志論哲學”?是因為叔本華髮現任何人、任何生物都有一種被驅動的意志,我們的感知也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是我們不能剋制的意志欲求的推動產物。於是他說一般哲學只研究感知和表象層面,而沒有追究更深層地推動表象和感知運動的深在力量,實際上是求存意志。意志是你不能控制的,它卻是一切你的主觀能力得以推展的原動力。

他說萬物都有意志,只不過這個意志是在不斷增大的。然後他說康德仍在彼岸的那個物自體,其實就是意志。他用意志的存在驅動感知表象的存在,來化解康德現象界、感知界和物質體之間的鴻溝。他因此認為他有重大的突破。請注意,你只有理解康德,你才能理解叔本華。而叔本華的意志論展開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討論範疇。它使得我們後面的美學討論,美的本質的呈現,有了一個進行討論的邏輯臺階。有關這個話題,請大家讀我《物演通論》第104章以後的各章節。我想說明什麼?就是人類在知識上在思境上的拓展,從古希臘追問本體,到近代古典哲學展開精神探討和認識論分析,展開和鋪墊人類精神世界的全貌。

那麼我講到這裡,很容易給大家造成一個很嚴重的誤解,就是大家認為我是唯心主義者,別搞錯。我一再講明,唯心主義沒有處理一個根本問題。“心”是什麼?“精神”是什麼?“感知”是什麼?“精神”和“感知”從哪裡來?它究竟是怎樣執行的?它的發展動量是什麼?它的執行規定性怎樣塑成?這顯然都是唯心主義不能回答的問題。

但你不能批判唯心主義,因為唯心主義明確的回答了人類的精神構造和感知通道不是真空,而是有規定性這樣一個重大課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笛卡爾以後除極個別人,但凡是唯物主義者,批判唯心主義的唯物主義者,其實已經淪為哲學外行。他們已經不知道這個時代的哲學家究竟在探討什麼問題。但是我絕不是唯心主義者,請大家注意什麼是“唯物主義”?它的早期呈現為對“心”的無意識,它根本不知道感知本身是有規定性的,感知本身居然是一個需要探究的物件和課題,這表達著唯物主義的極端幼稚,這表達著人類運用智慧的初級階段。

請大家想想,一隻狼看到一隻羊,它會懷疑這個羊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這個問題嗎?一個人不展開思索,它像動物一樣在直感狀態上,它一定是唯物的。販夫走卒,你問他這個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他一定會笑你是精神病。所以唯物主義表達為對精神和感知毫無認識,並且對它有規定性毫無所知的盲目。這是唯物主義的初級階段。但是唯物主義還有一個階段,就是你只有探討物演的程序,你才能說明“心”是什麼?精神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它為什麼指事物的一種屬性而不是實體?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讀我的《物演通論》,我在講什麼?我不是唯心主義,雖然我對唯心主義高度評價,但我也不是唯物主義,因為你得把“唯”這個字扣掉,物是包含感知和精神的,精神是物的屬性,感知是物的感應屬性代償。這個話我後面略微展開。因此請記住,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爭毫無意義。因為早期的唯物主義者,比如古希臘自然哲學期,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有“心”這個問題存在,也就是他沒有敵方,不會形成爭論。到唯心主義時代,你對精神規定性沒有了解,你就沒有資格指認物件,所以他也不爭,沒有爭論的前提。

如果我們要在物和物屬性,也就是感應屬性之間討論,它完全一致,是一回事,更不爭。所以唯物、唯心主義之爭純屬無謂的爭論,純屬各自對對方深在內涵缺乏瞭解的表現。我們再看不可知論,我們說不可知論它有一個問題,所謂“不可知”,是它前提上默認了我們能獲得真知。它由於認為我們的“知”是不能得真的,我們的“知”只浮現在現象面,我們的真永遠是我們先驗感知形式的扭曲產物,因此它認為“不可知”。可如果大家聽懂我的課,我在講“知”不是為求真設定的,而是為求存設定的。它原本就不是求真的,它是求存求實的。它跟求真沒有任何關係,求真是一個妄談,是一個全無意義的虛構,那麼不可知論這個問題就化解掉了。

因為既然“知”不是求真,而是求存,而“知”達成了求存的代償效果,怎麼能叫“不可知”呢?所以我再重複一遍,不可知論的缺陷在於它默認了“知是求真”的妄想,這就是不可知論的毛病所在。因此我在這裡重申,我既不是唯心主義者,也不是典型的唯物主義者,因為我對唯心主義給予高度評價,但我認為唯心主義討論問題沒有觸及根本,沒有探討心和感知以及精神的本原。

不可知論,底下有一個虛妄的求真預設。這就是哲學上這三大派別實際的狀態和站在另一個高點上的化解狀態。

8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東宮》作者新劇官宣,這次終於不是悲劇,男女主堪稱神仙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