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商品市場中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市場——古玩市場,它的特殊既包括古玩文化氣息濃厚,還包括古玩獨特的收藏價值。千百年來,古玩市場自成體系獨具規模,但在近幾年,這個曾經顯赫一時的行業卻變得有些前路叵測。
從前幾年開始,古玩市場就開始出現倒閉潮,古玩市場的老闆們紛紛感慨生意難做,日子難熬,而這些與古玩市場自身的特點是密不可分的,今天筆者從古玩市場的發展入手,尋找古玩行業的出路。
一、行業出現歷史久在商業市場出現時,古玩市場也隨之登場,但因為當時受眾大多是農民,商品市場的交換行為單純,後來隨著古代商業的發展,市場上開始出現珍寶交易,古玩市場也迎來了三次高峰時期,但三次高峰都發生在中國古代,到了現代時,古玩市場明顯有些動力不足了。
在建國初期,古玩市場因為不適應經濟建設的要求,所以國家將原本純粹商業性質的市場,調整為文化事業單位,獨家經營文物的購、銷,阻斷了民間文物的交流渠道。
後來,國家更是將文物的經營、審批、管理權從地方全部集中到中央。文物商業購、銷、存三權獨立,獨家經營,高度壟斷。在這一時期,古玩市場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由政府包辦的文物商店,這其實是遠離了廣大群眾。
但古玩具有不可複製的特點,更兼有多重價值屬性,對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更是吸引著國外友人,出於外交的考慮,國家准許文物商店將一些古玩透過商店向外國人出售。而後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中國對外交往日益增加,文物經營的"三統一"受到了衝擊,該行業的商業性質再一次頑強的表現出來。
其實古玩市場之所以能夠重獲新生,一方面是因為老物件總要有一個輸出和交流的通道,拉動了市場;另一方面,古玩市場有著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在這兩者的帶動下,"鬼市"應運而生,後來更是演變成了具有現代具有規模型的古玩市場。
就如今看來,古玩市場的幾種形式其實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不管是地攤經營、市場店鋪經營、拍賣行、甚至還有時興的網路平臺古玩拍賣。無論哪一種形式,都有著自己本身的特點,但是這幾年,該行業兩極分化態勢卻極其明顯。
網路平臺古玩拍賣熱火朝天,甚至名氣大的主播,一晚上可以拍賣幾萬、幾十萬,而尋遍古玩市場的店鋪地攤,卻發現他們經營的異常慘淡,雖說古玩行業"開張吃三年"。
但賣古玩的人卻比逛古玩市場的人還要多,在這種情況下開張恐怕都成了問題,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昔日曾繁華一時的古玩市場如今鮮有人問呢?
二、市場狡詐迷霧多其實從網路平臺古玩拍賣的業績就不難看出,古玩市場仍然具有無窮潛力,仍然有著極大的上升空間,畢竟古玩具有保值增值特性是,很多人也紛紛表示願意去收藏古玩,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整個古玩市場"不景氣"呢?
其一,原有的市場規則未得傳承。
古玩市場自身應該有著成體系的法律法規,用以規範古玩市場的行為,但政府在這一方面並沒有予以宏觀調控,只能靠古玩市場,透過行業自律來糾正偏差。
就比如誠信問題,在原來的北京琉璃廠古玩商中,有著行規明文規定,要有統一的價格機制,古玩傷病不會私自定價,也不會漫天要價,因為她們知道若古玩的價格。
隨意的掌握那麼買家也會對行業失去信心,古玩商自然就沒了市場,所以但凡參與這個行業,就必須要遵循這個統一的價格機制,使古玩能夠有效的流通。
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新一波古玩市場的興起,與前一波古玩市場在時間上相距30年,這種由行業內部人員繼承的"傳統",漸漸因為行業內老人的離去,而逐漸迷失在市場中。
其二,從傳統工藝幾近失傳。
對於古玩來說,買賣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與從事買賣相關的技術製作工作,古玩店鋪比起普通的商店,應該是更具有文化和技術特點的商家,不僅僅要做買賣,更要當好一個領域的研究者,這樣能夠對顧客保持持久的吸引力。
就比如榮寶齋,在建國之後複製《文苑圖》、《清明上河圖》,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甚至連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都辨認不出榮寶齋複製的哪篇是他的原作,哪篇是複製品。
但如今的古玩商卻難以達到專業水平,他們大多從自身利益出發,自然就難以吸引到真正的古玩愛好者,古玩市場的地位也會因為過分的摻雜利益而下降。
其三,行業內部造假多。
古玩市場與其他普通市場不同,這個市場從來不"打假",一切全憑眼力,若是能夠買真撿漏也是自己的硬實力,若是"走了眼"日後想要退貨,古玩上也只會告訴你,沒門。
這種"潛規則"一直存在,倒也無可厚非,但是這些年來炒作天價古董的行為卻屢見不鮮,雖水至清則無魚,但水之渾也沒見到誰能撿到大漏。花巨資買假古董的藏家比比皆是,難道能怪他們眼力不濟,想要暴富嗎?
其實最終還是要怪這些信譽崩盤的古玩商人,別再哀嘆自己的生意越來越差了,為了賺錢不擇手段,批次造就古董早已不是行業個例,雖說鑽了法律的漏洞
——製造工藝品並非造假,但為何不在自己的產品上直接附上"工藝品僅供觀"呢?其實內心的"小九九"大家都明白。
贗品如何能當真?其實只要請幾個偽專家前來宣傳,再胡亂鑑定一番,就輕鬆把贗品賣出高價,而最終卻把把古玩市場搞得一片混亂,古玩市場中投機倒把之人比比皆是,只要自己不是尾盤就是最後的贏家,試問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還有幾個新人敢加入呢?
其實在全民炒作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玩古玩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若是稍有偏差,自己也會成為幫兇,而古玩市場這潭渾水早已深不見底,那麼一片哀鴻的古玩市場究竟還有未來嗎?
三、體系建成引進人其實在古玩市場之外,仍然有許多人想要進入,只為分得"一杯羹",畢竟這塊"蛋糕"實在是太誘人了——不僅看著很有面子,而且還能給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遺產。既然古玩市場仍具有極大的潛力,那麼古玩市場究竟該如何為自己破局呢?
第一,國家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若是細觀國外拍賣市場數千年的發展,就不難看出政府的權威以及使用法律手段對市場產生的巨大作用,而針對國內古玩市場的現狀,我們必須要借鑑國外古玩市場的經驗,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而這不僅僅是制定古玩市場的管理條例,更重要的是對於古玩收藏以及文物儲存都建立起相應的體系。
第二,國家建立起文玩鑑定機構。
在收藏熱的驅動下,千萬人湧入古玩市場,面對極大的市場需求量,造假層出不窮,在現代化的生產線上會源源不斷的複製著遠古的器物。而在以假亂真的市場上,是沒有負責的文物鑑定機構進行介入,那麼古玩市場的假貨氾濫必然會勸退更多人。
國家需要建立起的文物鑑定機構,既應該包括國家級別代表誠信權威,提高古玩市場的社會信用,民間更應該建立起相應的鑑定機構,地域之間相互補充。更重要的是建立起覆蓋全國文物資料庫,將文物記錄在案,向公眾開放,便於公眾查詢,對於杜絕造假售假也可以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第三,設立古玩市場監督和執法機構。
古玩市場原本就作為一個特殊的商品市場而存在,自然在市場監督和執法方面也應該與其他市場有所區別。
一方面,國家可以在市場監督機構中設立專業人才庫,當市場發生糾紛時,可以隨機抽取有關專家作為顧問,對專業技術方面的問題進行把關;另一方面,國家應當對執法許可權進行授予,杜絕執法的空白地帶。
第四,建立起一支研究和製造現代藝術品的隊伍。
古玩市場出現問題,大多是因為古玩本身數量極少,難以滿足市場,故而產生造假。既然如此,為了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國家可以允許在研究古代精美藝術品的同時,經過正常的申報程式予以仿造。或者在仿造中將原有藝術品進行創新。
雖然當代作品可能價值並不高,但是對於收藏者而言,收藏風險大大降低,日後潛力無窮大。其實對於古玩行業而言,如今的情況並不是窮途末路,而是因為市場自身的固有特點,導致了整個古玩市場混亂。
誠信力度不夠,大多數人帶著資金在門口"觀望",若是想讓這塊蛋糕真正的被瓜分,需得讓人們買的放心,賣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