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老人是聖誕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據說他將在平安夜乘著九隻馴鹿拉的雪橇去千家萬戶,給孩子們送上漂亮的禮物。聖誕老人雪橇的九隻馴鹿都有自己的名字:猛衝者、跳舞者、歡騰、悍婦、彗星、丘位元、大人物、閃電和紅鼻子魯道夫。魯道夫,紅鼻子,是領隊。他明亮的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霧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雨、雪、風、霜,都阻擋不了他們前進的腳步。
“車伕”馴鹿在聖誕節的傳說中,為什麼人們會選擇馴鹿為聖誕老人拉雪橇?首先,當然,馴鹿的性情相對溫和。經過訓練,他們可以拉雪橇和搬運重物。其次,馴鹿的蹄子又大又寬,中間的分型線非常深,不僅適合在崎嶇的道路上行走,在冰雪中拉車也非常穩定。也許正是因為馴鹿具有這種溫順、勤勞的性格,人們才對它產生了特殊的感情,所以在聖誕節這樣特殊的日子裡,馴鹿與善良的聖誕老人結合在一起。
選擇馴鹿作為聖誕老人的“車伕”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生活在極地地區的馴鹿晝夜節律不規則,它們可以在白天或晚上移動。科學家曾經在馴鹿的脖子上安裝了無線電發射器,每10分鐘記錄一次它們的活動。結果表明,馴鹿的睡眠時間非常隨機,主要取決於它們消化食物的時間,而不是晝夜交替。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極夜和極晝等不規則的時間變化造成的,因此生活在這裡的馴鹿不需要調整精確而穩定的生物鐘。
有趣的是,聖誕老人的“馬車伕”大多有典型的男性名字,如魯道夫、丘位元等,但根據其生理特徵,應該是雌性。你為什麼這麼說?結果發現,公馴鹿和母馴鹿的頭上都有長角,這是馴鹿區別於其他鹿種的顯著特徵之一。然而,成年公鹿的角在冬天會脫落,第二年春天會重新長出來。因此,在聖誕節仍然有一對美麗的長角的馴鹿只能是雌性。
生存之道馴鹿是一種適應寒帶的物種,更新世以後才分化出來。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北美和一些大型島嶼。由於分佈區域廣,又分為森林馴鹿、凍土帶馴鹿、極地馴鹿等亞種。
馴鹿是北極圈最大的食草動物。這種動物在冰雪中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冬天,它們長出濃密的絨毛和中空的長髮。這些中空的保護性毛髮從濃密的絨毛中伸出,附著在從體表散發出來的熱空氣上。直至鼻尖,防止凍傷。它的腳端也會發生變化,在冬天,腳墊會收縮變硬,使蹄子長得很快。蹄的邊緣可以踏入冰雪,防止肉質腳墊直接接觸凍土。
馴鹿的腿上還有一個精心設計的逆流交換系統。把血液從四肢帶回來的靜脈與動脈非常接近,這些動脈將溫血從身體中心輸送到四肢,因此,原本可能失去的部分熱量從動脈轉移到靜脈,然後再返回身體。因為它的腿經常與冰雪接觸,如果體溫差不多,腿上會損失很多熱量。因此,與40℃的體溫相比,馴鹿的腿溫保持在10℃以下。同時能維持腿部組織的正常功能。
馴鹿生活中最令人驚奇的是每年的遷徙。春天一到,它們就開始沿著幾百年的同一條路線長途遷徙,總是以母鹿為首,然後是雄鹿。按順序,他們直接開車進去,邊走邊吃,日夜旅行。一路上,他們會脫下厚厚的冬衣,穿上薄薄的夏裝,頭髮也會掉到地上,這只是一個路標。馴鹿總是以恆定的速度前進。只有當它們被狼追趕或被獵人騷擾時,它們才會兇猛地奔跑,發出驚天動地的聲音,打破荒原的寧靜,在原本寂靜的北極大地上展開生命的競爭。
繁衍之戰每年10月,為了爭奪配偶,成年公鹿需要參與戰鬥。它們相互衝向對方,鹿角的頂端互相碰撞,骨頭髮出連續而清晰的聲音,蹄子下飛著石頭和泥土。在力量相等的情況下,這樣的的爭鬥往往會導致輸的一方受傷甚至死亡。獲勝的雄鹿在比賽結束後與他所擁有的大約12只雌鹿交配,在接下來的三個星期裡,它瘋狂而熱情地追逐雌鹿,並與其他試圖接近它們的雄鹿搏鬥。為了得到所有這些,雄鹿需要動用他們所有的儲備,沒有時間吃飯或休息。
雌性馴鹿一生群居,只有在分娩時才能找到獨處的地方。在這個關鍵時刻,它試圖離開群體,以避免被推和干擾,並避免被捕食者發現。這些垃圾區看起來既荒涼又堅硬,但新生兒在這裡生存的機會最大。幼仔出生當天,它就能站起來走路甚至奔跑。一週內,它可以和它的父母跑得一樣快,高達每小時48公里。
查坦族是蒙古族遊牧部落中最小的一個,只有幾十個家庭。它們生活在泰加森林區,西伯利亞苔原南部的針葉林。他們的生活和文化與馴鹿密切相關。
另一個比較有名的民族是薩米人,也叫拉普蘭人,他們穿著五顏六色的民族服裝,戴著獨特的四角帽,面板黃,顴骨高。拉普蘭地處北極,橫跨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的荒地。只有生活在苔蘚上的馴鹿才能適應這種惡劣的環境。薩米人是歐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據說幾千年前,他們在歐洲北部尋找馴鹿定居。他們是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馴鹿放牧和薩米語構成了薩米文化的精髓。在薩米語中,有400多個詞描述馴鹿。
中國馴鹿是馴鹿馴化後的野生種群。主要生活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濱河、阿穆爾河、呼瑪河和阿壩河。至於馴鹿在中國的起源,據文獻記載,它來自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丘河上游的文多森林凍土高原。這裡曾是中國通古斯使者鄂溫克族的祖籍地。唐代稱為“鞠國”。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是鄂溫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產和運輸工具,有“林海之舟”的美譽。
鄂溫克族飼養馴鹿的方式非常廣泛。除了定期用食鹽餵食,夏天築起圍欄吸蚊子,在母鹿出生期間幫助照顧幼鹿,趕走狼、熊等天敵外,其餘時間它們讓馴鹿在森林中自由活動,無憂無慮。早在1909年,在當時對馴鹿的科學考察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沃利息(馴鹿),俗呼四不像子,其性良善,負重百餘斤,登山極速,無論道路如何泥濘及山嶺崎嶇,草木叢雜,均能越過無虞。角有數岐似鹿,蹄分兩半似牛,其背似馬,其尾似驢,食苔不食草。”在過去的100年裡,馴鹿的分佈和數量沒有大的變化。
生態的困境進入21世紀後,水災的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森林狩獵活動的減少,使鄂溫克這個神秘的民族陷入了兩難境地。從2003年8月起,鄂溫克人離開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和中國僅有的1000頭馴鹿,搬到根河市的新定居點,開始新的生活。不過,為了繼承鄂溫克人放養馴鹿的傳統,山上還保留了8處馴鹿繁殖地。
目前,馴鹿的數量正在減少。氣候變化對馴鹿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生態景觀的變化,已經成為馴鹿面臨的最大威脅。氣候變暖增加了北極地區的降雨量。雨變成了冰,覆蓋了雪的表面。冰層太厚,馴鹿和其他食草動物很難吃到雪下的苔蘚。
對於中國的馴鹿來說,問題是它們都是自家養的。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非常嚴重,必須不斷加入新的血緣關係以使其再生。
如果沒有馴鹿和雪橇鈴一路響起,聖誕老人的故事將會多麼蒼白!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做一個“環境友好型”公民,保護身邊的生態環境,珍惜美麗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