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正上小學五年級,學校放了麥假,由本村的老師帶著給生產隊拾麥子,三斤帶杆的麥子給一分工分,一天多了能拾20斤,少了十幾斤,還掙不了10分工分,一天合不到幾毛錢。帶隊的老師,生產隊每天給兩包香菸(兩毛錢來一包),記10分工分,這還不算,老師的工資還照發。記得當年老師的工資每月30多塊錢,我就在心裡算,工資加工分,再加上那兩包煙,老師一天能掙一塊多錢哩,羨慕得我心裡直癢癢我什麼時候能一個月掙到三十多塊錢啊,要能掙那麼多錢,我先買一大塊肉,切大塊,煮半鍋,一家人都吃!我再給奶奶買香油果子(本地土語,即油條),給父親打酒喝,給弟弟和我一人買雙涼鞋……
唉,我到哪裡去掙那麼多錢呢?
趕巧有一天,聽生產隊長說:“誰要洋柿子,兩毛錢一斤,要多少都行,得趕緊賣,再不賣不行了。”
洋柿子,就是西紅柿,當年正值改革開放之初,這一年我們村還沒分田到戶。1979年的時候,大隊裡讓每個生產隊都搞了蔬菜大棚。正月十五前後定植,麥收時節上市。可麥收季節,社員們都忙著收麥子,抽不出勞動力去賣洋柿子,又沒有外地的菜販子來收購,眼看著滿大棚紅彤彤的洋柿子不能賣錢,隊長、會計和保管員三個隊委幹部商量如何既不耽誤收麥子,還能把隊裡的洋柿子賣出去,可一時也沒什麼別的好法,想著能賣一點是一點。
我找到隊長說:“我買洋柿子!”
“你買洋柿子?一大棚洋柿子你能買幾個,你們全家天天都吃洋柿子,能吃幾個?”
“我真要,不是要幾個,也不是要幾斤!”我說。
“真要?不是要幾斤?”隊長看我是認真的,好像不是要幾斤給自家人吃,說:“你能要多少?”
“嗯,看看吧,”我說,“我看我們家的馱簍能盛多少斤。”
馱簍,白蠟條編的簍子,又叫馱筐,專門用於放在腳踏車後座上裝東西用的,一邊一個簍。
半年前我已學會了騎腳踏車,但還沒用馱簍載過東西,不敢要太多,就買了80斤洋柿子,裝了一馱簍,兩個簍裡各裝了半簍,用家裡那輛舊大金鹿腳踏車,馱到縣城西關農貿市場,在路邊找了個空地,擺了個地攤。
我們村的洋柿子是冬季溫室大棚裡的,別的村裡還沒有,甚至方圓百里內都沒有。這個時節,露地的(大棚外種植的)洋柿子根本沒有。那一天我去得早,農貿市場上賣洋柿子的就我自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紛紛圍攏過來。
“咦?洋柿子?”有個人站在我的攤子跟前,說:“這時候哪裡來的洋柿子?”
“大棚裡的。”我說。
“真稀罕!”有人說,“多少錢一斤?”
“4毛錢一斤。”
“你給我稱2斤吧。”
“給我稱1斤。”
我用桿秤給他們稱完,算了賬,收了錢,他們走了。
一時間,這個挑,那個拿,都來買我的洋柿子。
我拿著桿秤,一邊過秤,一邊收錢、找錢。不到一個鐘頭,一簍洋柿子就賣完了。
一隻馱筐兩個簍,賣完了一簍,還有一簍,蓋子還沒揭開。
我收拾了馱簍,收起桿秤,不想賣了,我想換個地方換個價再賣。
“你那不還有嗎,咋不賣了?”有人問。
“是還有一簍,我不賣了。”
“怎麼不賣,又不是不給你錢。”
“那一簍是更好的,賣4毛錢一斤忒虧。”
“好的多少錢一斤?”
“5毛,少了不能賣。”
“好,5毛就5毛,給我稱2斤。”
“也給我稱2斤。”
物以稀為貴。人們覺得這麼好的洋柿子,5毛錢一斤很值,紛紛爭著購買。
我一陣忙活,稱了這份兒稱那份兒。
這一簍賣的時間長點,用了個把鐘頭。將近中午十二點,我馱來的80斤洋柿子就都賣完了。
我收拾起攤子,數了數錢,卷好放進兜裡。
回家的路上,我粗略算了算,除去成本,我至少能淨賺十六、七塊錢。80斤洋柿子,我花16塊錢買的,一個上午賣完,我賺了一倍還多。
那是我第一次做生意。
回到家裡,我給父親說:“要不別上學了,我去販菜吧!”
父親說:“不行!……”
————
-
1 #當生活將人置於某個特定環境之中的時候,往往能夠產生平日裡所沒有的念頭。機會,往往就是這麼來的,也是這麼失去的。抓住就抓住了,失去也往往就失去了。有的機會,一旦失去,可能再也不會重來!
-
2 #1981年,我販菜到縣城裡去賣,都爭著買的時候,我不賣了……
-
3 #我覺得你說的不靠譜,八一年沒大棚地已分了,再說也賣不至五角!
-
4 #八一年小學五年級,十二三歲左右,騎腳踏車馱八十斤東西,騎得動嗎?
-
5 #那個時候是啃定沒有大棚,連西紅柿都沒有,這些東西土地下戶過後曼曼才有的。
-
6 #哈哈哈哈,小人精會買菜賺錢了。厲害啊孩兒。
-
7 #很想知道你現在幹啥?我這裡有句俗話叫:“三歲看大”,大了的你應該會幹一番偉業。小時樣兒在哪呢?除非此文不是記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