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謝宇“弒母案”於12月24日上午開庭審理,吳謝宇當庭痛哭,並表示認罪,法院未當庭宣判。對於犯罪動機,吳謝宇在庭審中供述稱,自父親去世後,他一直感到心中鬱悶,他看了母親的日記和信,感覺母親活得也很累。吳謝宇稱,他曾多次產生自殺念頭,他認為母親也很痛苦,也想求死,因此決定把母親殺死後自殺。在最後陳述階段,吳謝宇表示他非常後悔,願意認罪,也希望被判重罪,但不想被判死刑。
前幾天一位媽媽帶著9歲的女兒來找我諮詢,媽媽感覺女兒雖然平時很聽話,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學習主動性也很好。但是最近好像有點不對勁,撒謊,打著老師要上手工課的旗號做玩具帶著同學一起玩。說了不算,答應家裡每天學三個小時總是偷偷玩。媽媽想要糾正孩子的這些行為,帶著孩子來到了諮詢室。
家庭治療的基本觀點,是家庭中每個人的需求都可以被家庭接納。所以,我請孩子也講講,如果她可以提要求,她希望怎麼樣。
媽媽開始跟孩子講道理,習題集是不是你同意才買的呀。每天玩多久也是你答應的。
我攔住了媽媽,我們現在只是聽孩子的訴求,請不要評判孩子就是偷懶,就是不夠上進。也不要急著說服孩子。現在只是聽想法的階段。
然後我問孩子,為什麼你講出來這些的時候,要看著媽媽的眼睛,還要讓媽媽是笑臉。孩子說出來的話我有點驚訝:“我怕我說出來,媽媽就會生氣。媽媽生氣的時候,眼睛裡就沒有我了,我就覺得媽媽不愛我了。所以我要看著媽媽的眼睛說,看到媽媽的笑臉說。”
在孩子的心裡,說出真實的想法可能媽媽會不高興。孩子行動上是主動去完成媽媽的期待,但是內心並不一定是情願的。
在12月24日的庭審供述中,吳謝宇說:“爸爸就是家”,從小他就知道,唸書好可以讓他的父母感到驕傲、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唸書。他至今還記得,有一次,他考了年級第二名,父母都特別地高興,“我可以滿足他們的驕傲”。
而他覺得,自己唸書只是為了滿足別人,而不是自己。這種感覺從小時候就有過,他舉例說,一次爸爸希望帶他去西湖玩兒,“其實我並不喜歡,但為了滿足他們的期待,還是去了”。
巧的是,這位家長也是老師。為什麼家長會這樣跟孩子相處呢?總是提要求,講道理,總是在糾正孩子的問題行為。
1 複製上一代的教養方式。這一代家長成長中,很多都是多子女家庭,父母也忙於生計,對孩子就是簡單的下指令的方式。少惹麻煩,讓父母省心,成績好就表揚。哪有時間精力挨個管孩子的心理健康。沒有被耐心傾聽,溫和對待的孩子,長大成了家長,也很難給孩子這種對待。
2 職業習慣。這位家長也是老師。老師要帶的孩子很多,提要求是最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對調皮搗蛋的孩子,就是批評,批評很多次就放棄,畢竟班上還有很多好學生。回到家仍然會把工作習慣帶回家。擅長提要求,擅長說服,擅長批評。
總被索取,總是被動的滿足家長期待的孩子,只能把優秀的,家長喜歡看的那一面展示出來。屬於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期望越來越少。空心的孩子,擅長感知家長或者老師喜歡什麼樣的孩子,不擅長為自己的需求爭取。孩子撒謊等等這些行為,是因為需求沒辦法用商量的形式滿足,只能揹著家長滿足。不能被家長知道的需求越攢越多,個別孩子就會走極端。
我們的家長,能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些什麼呢?
1 放過自己,讓別人的期待靠邊。
其實很多家長,尤其是當老師的,會覺得孩子如果成績不好或者出了什麼問題的話,是家長的羞恥。家長會很沒有面子。其實,這部分家長也活在滿足別人期待裡,這已經是多年形成的習慣。不如把盯著孩子成績的精力多一點給自己,做一點自己想做讓自己高興的事情,而不是別人期望你做到的事情。孩子慢慢讓她自己為成績等等負責。
2 請傾聽感受,不要只講道理。
平時工作生活中我們多用頭腦生活。但是在家裡,是需要講感受的。從現在起,我們的家長們可以先從問自己開始,這件事我的感受怎麼樣,我怎麼做會讓我的感受好起來。委屈、沮喪等等都是我們感受的一部分,偷懶、想玩是人的基本天性。繃得太近的家長,先體驗自己的感受被照顧有多舒服,才可以給到孩子。
當自己可以覺察自己的感受之後,再開始這樣去了解孩子的感受。用感受交流,而不是頭腦裡的應該去交流。
3 請接受真實,不要只追求“期待中完美”的孩子。
9歲孩子的注意力就是不能堅持3小時,就算今天能坐得住,也是因為太想滿足媽媽的期望。
想玩樂,到了青春期希望得到異性的青睞,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吳謝宇媽媽只要一個她期望中的孩子,不接受孩子想要戀愛的慾望。被消滅人慾的孩子,就會少了點“人味”。
4 多講愛。
在諮詢快結束的時候我問孩子,你看到媽媽眼睛裡沒有你的時候,媽媽做什麼就能讓你覺得媽媽是愛你的。
孩子說,媽媽抱抱我。
不知道我們的家長,聽到了麼?
你怎麼了,可以跟我說說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