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

  漏船載酒泛中流。

   ——魯迅

  2019年8月30日,我調到平山鎮平山高階中學任教。給我分住的房間是104室。在打掃房間衛生時,我發現了兩個落滿灰土、顏色發黃的日記本。出於好奇,我撣去灰塵,開啟來看,沒想到,立刻被其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我幾乎是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用了兩天的時間,將兩大本日記細細翻閱了一遍。日記本的主人叫吳林,也就是筆者寫的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我既為他的奇遇感到震驚,又為他的不幸遭遇唏噓不已。決心不顧筆拙才疏,把他的經歷寫出來,為之鳴不平。

 第二章早慧自立

  窮人家的孩子早懂事。吳林八歲時才入村小上學,他知道自己的求學機會來之不易,格外珍惜。雖然學校設在二隊,距家尚有六里多路,吃住在家,每天至少要從家到校往返兩趟,但吳林從不叫苦叫累,從不缺席或遲到早退,也從未讓家人接送過。每天凌晨,公雞第三次打鳴,吳林便準時起床。有一次,看到窗外發白,吳林以為天亮了,自己起來遲了,一邊哭著,一邊快速穿好衣服,連飯都顧不上吃,揹著書包就往學校跑。原來,窗外發白的是朦朧的月光,時間才是凌晨三四點光景,他趕到學校後,天還沒亮,校門未開,在院子等了兩個多小時,別的同學才陸續到來。

  吳林學習很刻苦,各門功課的成績都很優秀。老師教算盤,他也打得很熟練。說到此,還有一個小插曲。秦嶺梁南一位姓餘的叔叔,路遇揹著算盤迴家的吳林,很好奇,說:“我給你出個題目,你給我用算盤算一下。”沒想到,吳林噼裡啪啦地撥動幾下算盤珠子,又快又準地報出了結果。樂得餘叔合不攏嘴。他跟著吳林來到吳世泰家,對吳世泰說,你有倆男娃,把這個男娃給我,我供他上學,長大以後,給我當女婿。原來,這位餘叔家裡光景雖比吳林家好,可惜只有兩千金,沒有男娃,他很喜歡吳林,才提此要求。沒想到吳世泰一口回絕,吳世泰說,自己雖有倆男娃,但最數吳林靈醒、懂事,自己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怎麼可能送人呢?

  上小學三年級時,吳林看到家庭的艱難,看到父親獨自擔負養家餬口重擔的辛勞,決意不再上學,要回家做父親的幫手。

  吳世泰見自己苦口婆心地勸說不起作用,便搬來吳林的啟蒙恩師張超卓。張老師帶著村小十幾名學哥學姐,在吳林家門前場院將吳林圍在垓心,輪番勸說,力陳吳林輟學思想的錯誤。豈料吳林是吃了秤砣鐵了心,油鹽不進。張老師見文的不行便來“武”的,說:“我今天抬也要將你抬回學校。”於是,學哥學姐們不由分說,抬的抬,拉的拉,拽的拽,吳林被綁架似的強行弄回學校。

  吳林終於放棄了輟學的想法,不是吳林吃“硬”不吃“軟”,而是他不忍心看父親那傷心絕望又無奈欲哭的神情,也理解了恩師此舉的良苦用心。

  其實,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短視,倘若吳林當時真的輟學了,除了給社會增加一個像弟弟吳貴那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文盲外,對家庭的狀況又能改變多少呢?

  吳林雖放棄了輟學的打算,但並沒有放棄做父親幫手的承諾和決心。從此,利用節假日做家務活,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其中他做的最多的是拾柴和摘野菜。

  拾柴主要是撿拾山上的幹樹枝。將幹樹枝撿到一堆,用葛藤捆成力能扛起的捆,再一捆捆扛到溜渠(山坡上用以溜木頭、柴禾的溝渠,因為經常用,極光滑)邊,將所有的柴捆連成一長串(最多可連十捆),然後拽著最前面的一捆,順溜渠向下拉。吳林形象地稱之為“開火車”。

  吳林經常採的野菜有野韭菜、香椿和蘑菇。運氣好的時候,見到一塊野韭菜或香椿樹林,很快就能採摘一小揹簍。採回的香椿一時吃不了,還可用開水焯一下,然後曬乾貯存起來,過年蒸肉時用來墊碗底,那是吳林記憶中最絕的一種吃法。

  容易採到的蘑菇是板栗菌,即長在山坡板栗林下的一種蘑菇。馬家村山坡上板栗樹多,這種菌也多。有時沒帶乾糧,肚子餓了,吳林就和夥伴們帶著採到的蘑菇,到大人晚上防野豬、白天防老鴰的看守苞谷的棚子裡,那裡有柴禾、吊鍋和油鹽。將蘑菇洗淨,用清水煮熟,再用涼水漂一漂,濾幹水,只用油鹽涼拌,這是吳林記憶中吃到的純綠色最美味的野炊菜餚。

  再大一點,吳林還利用節假日勤工儉學,替自己掙學費。主要專案有砍木棍、割竹子、採藥(主要是拔七葉、挖豬苓)、剝栓皮等。

  早些時候,碾場要用木插、木鍁,木棍即用來做木插、木鍁柄,收購站大量收購。做木棍最理想的樹是林壽和通花杆,這兩種樹一般長不大,而且筆直,只適合於做插把。一天大致砍二三十根,捆成一捆,拖到河溝,燃起篝火,將木棍有彎的地方放到火上烤,然後別在兩樹縫中矯正。待其端直後,剝掉皮,分岔捆好,騎在兩肩扛回。

  割竹子則要走很遠的路,常常要翻過高高的後山頂,到山背後的深澗裡才能找到足夠高的竹子。將竹子砍下來,剔光枝葉,捆成小捆,攀著倒坡,扛上山樑,再用藤條合捆成大捆,拽著藤條,沿著山樑拖下後坡。

  豬苓隸屬菌類,無根無苗。有豬苓的地方,往往地面上會露出一兩枚豬苓——挖藥人稱之為引子。因此,找豬苓的唯一方法是先找到這些引子。豬苓不是任何人都能挖到的,要懂方法,還要會看地形,知道具有什麼樣的地形特點的地方才有。

  相較而言,拔七葉要容易得多。七葉,顧名思義,就是在莖節上輪生出七個葉片,肥大的葉片莖稍還開有細小的白花。一般生長在陰坡或陰溝兩側。採時連根拔起,採回串掛陰乾,即可出售。

  七葉易採,採的人就多,近處的早採光了,只有到人跡罕至的地方才可能採到肥大扳斤兩的。

  說到採七葉,吳林記憶中有一件終生難忘的事。記得一年暑假的一天,吳林和弟弟吳貴翻過村東山頂,下到遙遠的東溝採七葉。那裡又有一番天地,“山翠自成微雨色,石泉流出落花香”。一條白亮亮叮咚作響的溪水不緊不慢地流著,溪水兩岸是原始森林,儘管是炎熱的夏季,溝裡卻涼爽如春。太陽不能直射到溝裡,只在大樹的縫隙漏下斑駁的日光,照在低矮的植物葉面上,由於溝裡的光線極暗,被映襯得分外明亮,遠看像盛開著一朵朵耀眼的白花。

  驀地,吳林和弟弟發現溝畔到處是葉花齊全、肥大茂盛的七葉,他們滿心歡喜,興奮地逆著溪水,向上遊採去。採著採著,發現溝裡光線愈加暗了,連那日光形成的耀眼的白花也不見了。吳林知道天色已晚,該返回了。便和弟弟戀戀不捨地走回始採七葉的起點,準備沿來路返回。意想不到的是溝兩邊山坡一模一樣,記不準是從哪邊下來的。吳林想,溪水總是要流進河裡,沿溪水向下遊走,總能走出去。走啊走啊,眼看暮色愈來愈濃,溪水卻遙無盡頭。心想,此法不通。便又折回始採七葉的地方。最後想出一招,選可能性大的一面坡攀上去,到了山頂,再爬上一棵高大的青槓樹,終於看到村子的方位。

  也許是這次歷險太過奇特,吳林總難忘卻。

  栓皮是指橡樹皮,被稱為“軟黃金”,據說是加工軟木的原材料。橡樹剝掉一段皮後,可以再生,不致死亡。剝時,將要剝的一段皮的上下端截至木質層,再豎著砍一條縫(也砍至木質層),沿縫就可將這段皮剝下。

  吳林透過這些勤工儉學的途徑,不但可以賺夠學費,有時還可置辦一點換洗衣服,或者貼補家用。但這些都是在家門口的小打小鬧。吳林勤工儉學最遠的一次是隻身一人到山南打工一月。那是乾師畢業的前一年的暑假,因考慮到畢業時要照相,同學間要互贈留念品,需要一筆額外開銷。

  活兒是吳林初中時一位叫邵鵬的同窗好友介紹的。他初中畢業後,沒再上學,回本村做了會計。他們村要修兩層樓的學校,他恰好是該專案的負責人之一。吳林參與到建築隊中做小工,每天九角錢,這在當時不算少,因為一個大工一天也才一塊多錢。包工頭派給武林的活是與人一起用架子車運磚運沙運水泥,和砂漿,提砂漿,給施工的師傅拋磚。開始時吳林沒帶手套,才一兩天,手指皮就被磚頭磨掉了,鮮血滲漉。說及此事,吳林由衷感謝那位好友,不光給自己介紹活,還提供住宿的房間和床鋪,關心照顧無微不至,同胞兄弟不過如此。

  吳林不光在家裡要做家務,要勤工儉學,在學校還要自己打柴和劈柴。小學五年級要到秦麓鄉小學上,因為離家遠,吃住都在學校。在學校上灶,除了要交糧食(分面、糝子兩種)外,還得交劈好的柴禾。柴禾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出錢買柴禾(一般是將圓木柴送到學校,然後再劈成可送入灶煻裡燒的小塊),一種是由家長將規定數量的柴送到學校,並劈好。吳林為了省錢,又不致耽誤父親農活,就利用星期天自己砍(拾)柴送到學校,再抽課餘時間劈柴。

  記得大概是陰曆三月的一天,吳林在一條溝裡拾柴。山坡上長滿齊膝的野草。吳林看到一根碗口粗、長七八尺的黑棒,以為是村民燒荒地落下的。未等吳林走到跟前,只見“黑棒”迎面奔下,緊挨著腿邊過去,鑽入有水的深澗之中。不知其速度有多快,腰身有多粗,只見野草簌簌有聲,齊刷刷地向兩邊分開。吳林才意識到這是一根烏梢蛇——而且是他一生中見到的最大的蛇,吳林這一驚非同小可,險些昏厥過去。這是吳林打柴唯一一次歷險經歷。

  說到劈柴,也發生過倒黴事。這時,吳林已經在秦麓鄉初級中學上初三了,記得是第一學期,正是嚴冬天氣,吳林在課餘時間劈柴,一不小心,斧角落在鞋背上,鞋子被扎破,在腳背上出現一個三角口子。在同學們攙扶下,吳林到距離學校三里地的鄉街醫院,讓醫生處理了傷口。本來傷得不是很嚴重,但由於吳林鞋單襪薄,傷口受凍化濃,很長時間都難以癒合。吳林只好隔一天就拄著棍子一瘸一拐地去鄉醫院換藥。後來,嫌頻繁換藥太費時間,影響學習,就讓醫生配點黃紗條,用小瓶子裝著,在宿舍自己換。持續了一月天氣,傷口總算癒合了。

   ——未完待續

———————————  

作 者 簡 介:尤愚,陝西周至人,中學語文高階教師,從教三十餘年。少小即鍾情文學,今已過知天命之年,仍痴心不改。興之所至,也信手塗鴉幾筆,不揣淺陋,博人一笑耳。迄今,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國教育探討與實踐》、《教師報》及網路平臺上發表論文多篇,在網路平臺發表詩歌、散文、小小說等70餘篇(首)。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向供貨商索賄千萬元,餐飲專家被公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