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細看現代歐洲,雖然整個歐洲大陸上分成了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但各國間多多少少都有著些許聯絡。且不說被稱為歐洲祖母,與大多數歐洲王室都有著親緣關係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即使從文化上來看也是如此。
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有諸多關係,德語、丹麥語、挪威語和瑞典語也十分接近,英語和德語之間也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
▲有著歐洲祖母之稱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但是在中歐喀爾巴阡山脈的腳下,卻有著一個不一樣的國家—匈牙利。他們說著不一樣的匈牙利語,過著不一樣的習俗,與任何一個歐洲主流國家都無半點相似之處,就像一個在歐洲的孤兒,舉目無親。
▲現代匈牙利在歐洲的位置
這樣一個國家,是怎麼把自己變得如此不一樣呢?
一、與眾不同說匈牙利是“歐洲孤兒”,是因為匈牙利的文化在整個歐洲確實顯得格格不入,找不到一個和它有比較緊密聯絡的國家。
舉例而言,在姓名排列方式上,歐美文化中大多為名在前姓在後,但匈牙利則是像東亞文化一樣,姓在前名在後。像寫下著名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山陀爾,就是以裴多菲為姓,山陀爾為名。而著名的鋼琴家李斯特,則因為是德意志日耳曼後裔,依然遵循著德意志地區的傳統,姓放在了後面。
▲裴多菲·山陀爾
在語言上,匈牙利則更加明顯。無論是英語、德語、法語或是西班牙語及它們衍生出來的各種語言,除了少數幾種語言外,都屬於印歐語系中的一種。而匈牙利語就是這少數幾種語言中的一個。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匈牙利語屬於烏拉爾語系,其僅有的相近語言為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而這兩種語言不僅從地理上看比匈牙利更加處於歐洲的邊緣地區,而且與匈牙利語的相似之處也僅限於屬同一語系,相互之間並無法交流,也沒有相似的詞彙。
▲烏拉爾語系分佈(匈牙利語在右下角)
而在姓名和語言之外,匈牙利因為各民族雜糅的原因,民族文化遠比其他民族較為單一的歐洲國家更為多元。但說到匈牙利如此與眾不同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匈牙利人和其他歐洲民族相比,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二、遠道而來相比於遍佈歐洲的三大主流民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凱爾特人,生活在匈牙利地區的民族來到歐洲的歷史要短很多,民族來源也有所不同。
在羅馬時代,現代匈牙利大部屬於潘諾尼亞行省,是羅馬帝國一個十分重要的邊防要地,駐紮有數量眾多的羅馬軍隊,防備著周圍蠻族的入侵。
但在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國勢日衰的大背景下,潘諾尼亞的防線也出現了漏洞,眾多蠻族部落進入了潘諾尼亞。迫不得已,羅馬皇帝只得給予這些蠻族在羅馬帝國境內定居的權利,而名義上潘諾尼亞還是羅馬帝國的領土。
▲深紅色為潘諾尼亞行省
公元4世紀末,一支來自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匈人,進入了歐洲。被認為是匈奴人和中亞遊牧民族混血而來的匈人跨過烏拉爾山,在高加索稍作休整後,繼續向西,徹底摧毀了潘諾尼亞的防線,並在433年將羅馬軍隊全部驅逐出潘諾尼亞地區,在這裡建立起一個龐大的遊牧帝國。
▲匈人帝國
但匈人的盛世就如煙花,綻放就在一瞬,湮滅也只一瞬。因為遊牧民族缺少有效的政治組織,本身就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各部落間的聯合更多的是靠對某個英雄人物的崇拜,匈人帝國在短暫的盛世後,連帶著潘諾尼亞一起,迅速的走向了混亂與分裂。
▲匈人的偉大領袖阿提拉
然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匈牙利平原上的混亂和秩序都只是暫時的。6世紀,又一支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阿瓦爾人來到了這裡,終結了匈人消失後所產生的一切混亂,重新統一了匈牙利平原,建立屬於阿瓦爾人的秩序。但阿瓦爾人的帝國也未能長久,7世紀末期帝國就開始分崩離析。其後兩百年間,阿瓦爾人只算是苟延殘喘,直到9世紀初徹底被日耳曼人擊潰。
▲匈牙利出土的阿瓦爾文物
或許是潘諾尼亞的草原太具有吸引力,從東方遷徙而來的遊牧民族都選擇了這裡作為新的家園,阿瓦爾人滅亡後不久,匈牙利這塊土地真正的主人也遷徙至此。
9世紀末,原本在俄羅斯第聶伯河一帶生活的馬扎爾人,受到突厥人的壓迫被迫向西遷徙,896年,他們在首領阿爾帕德的帶領下到達了潘諾尼亞,並以此為基地,劫掠西歐各地。而這批馬扎爾人,也就是現代匈牙利人的祖先,直到現在,匈牙利人依然沿用馬扎爾來稱呼自己。
▲馬扎爾人遷徙路線
不過,與之前匈人和阿瓦爾人有著本質的不同,馬扎爾人在到達潘諾尼亞之前就已經建立起了較穩定的政治體制。
帶領馬扎爾人到達潘諾尼亞的阿爾帕德在作為部落聯盟首領時,就已從各部落酋長手中收取了一部分權力,也建立了早期的封建行政體制。因此在阿爾帕德死後,其子孫能夠較為順利的繼承首領的位置,將權力集中在中央,這使得馬扎爾人沒有像匈人和阿瓦爾人一樣,在某個傑出首領死後迅速分崩離析,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三、還是定居好公元907年,阿爾帕德去世,其子索爾坦繼承了他的位置,繼續帶領馬扎爾人劫掠德意志和拜占庭地區,甚至遠征法蘭西,完成了一次環繞阿爾卑斯山的大劫掠。直到955年,馬扎爾人在發生在德意志南部列希菲德之戰中被德皇帝奧托一世擊敗,才停止對西歐的大規模劫掠。
▲馬扎爾人對歐洲的劫掠
得益於阿爾帕德所建立的早期封建體制,馬扎爾人在這一次大敗後並沒有崩潰,但也元氣大損。許多部落脫離了聯盟首領的控制,首領僅能控制自己的部族。
馬扎爾人到達匈牙利之後,在與歐洲其他民族的交流中不可避免會接觸到基督教,也有許多民眾,甚至貴族接受了基督教作為信仰,997年繼任聯盟首領的伊什特萬一世就是其中一個。
▲伊什特萬一世
伊什特萬一世繼位後,立刻對各獨立的酋長採取強硬措施,在外來的基督教騎士幫助下,伊什特萬很快打敗了各地的酋長,重新統一匈牙利,成為擁有實權的聯盟首領。公元1000年的聖誕節,在教皇的主持之下,伊什特萬一世加冕成為匈牙利國王,建立了匈牙利王國。
在955年的那次失敗前,已經有少數的馬扎爾人受到鄰近民族的影響,拋棄了傳統的遊牧生活,轉而開始定居。而這次失敗後,更多馬扎爾人也意識到僅依靠武力劫掠很難長久立足,伊什特萬一世自然也不會忽略這一問題。乘著加冕為王的餘威,伊什特萬一世施行了一系列強制性措施,力圖使馬扎爾人徹底完成從遊牧部落向封建國家的轉變。
▲匈牙利王國早期疆域
為了消除不同部族間的隔閡,國王廢除了原本按照氏族劃分人民的辦法,在王國境內重新劃分數個直屬於國王的行政區。此外,伊什特萬一世強制推行定居加農耕的生活方式和天主教信仰。
馬扎爾人就在這樣略帶強制的政策下,從牧民轉變成了農民,成了基督信徒,也完成了從遊牧部落到封建王國的轉變。至今千年,馬扎爾人未曾再離開過這片土地,而他們的民族也緊緊和匈牙利聯絡在了一起。
四、美酒與鮮血民族主義尚未興起的歐洲中世紀,在頻繁的民族遷徙和征伐之下,儲存自己的獨特文化實屬不易,而對於匈牙利這樣與其他國家幾無聯絡的“奇葩”而言更是如此,更何況匈牙利還處在歐洲民族情況最為繁雜的地帶。
▲匈牙利周圍複雜的民族情況
從羅馬帝國滅亡到匈牙利王國建立的500餘年中,一直處於混亂之中的匈牙利基本處於未開發的狀態,因而儲存有大量未開墾的土地、森林、鹽礦,和豐富的金屬礦藏。
而王國建立後,新的秩序和大量的資源吸引了許多來自德意志、義大利、拜占庭等地的移民來到匈牙利,他們在帶來新的生產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民族的文化。
就這樣,匈牙利境內除了馬扎爾人外,還聚集了大量日耳曼人、哥特人、斯拉夫人。多元文化本會對馬扎爾人的傳統產生衝擊,但王國寬容的政策卻將這些衝擊化解得無影無蹤。
▲布達佩斯著名的馬加什教堂即為哥特式建築
或許意識到自己本身就是外來者,亦或是因為這些移民的到來對經濟有著不小的促進作用,匈牙利人對待外來移民採取了十分寬容的政策,允許他們在使用自己的語言,修造有民族風格的建築,甚至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
在匈牙利,哥特式、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比比皆是,天主教廷使用的拉丁語成為許多行政機構的官方語言。不過在日常生活中,馬扎爾人依然堅持使用先祖傳承下來的馬扎爾語,即使從歐洲的一些語言中吸收了一些詞彙,但馬扎爾語的主體地位一直沒有改變。
匈牙利人也許好客,但絕不懦弱。對和平的移民可以用美酒招待,但對付入侵者就一定要讓他們付出血的代價。位於中歐南部邊緣地區的匈牙利,自建國起就是歐洲對抗外來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線,也贏得了“天主之盾”的名號。
公元1241年西征的蒙古大軍入侵匈牙利,對匈牙利造成了嚴重破壞,但匈牙利依然作為一個國家儲存了下來,並吸取蒙古人帶來的教訓。
為了保護自己,匈牙利開始在邊境地區修築大量的堡壘。這些堡壘除了成功的抵擋其後數次外敵入侵外,還給匈牙利帶來了意料之外的影響。大量的堡壘進一步分割了王國的土地,各行政區事實上已成為半獨立的諸侯;但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匈牙利人對腳下土地的依戀。在長期對外戰爭中,匈牙利產生了早期的民族主義。
▲蒙古的擴張
在這股民族主義的影響之下,匈牙利面對更加危險的侵略者時也沒有妥協。16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開始入侵匈牙利,並在1526年的摩哈赤戰役中大敗匈牙利軍隊,殺死了國王拉約什二世。
遭到沉重打擊後,原本統一的匈牙利王國先是分裂成了三部分,後又被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輪番統治,最終全境歸於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匈牙利領土的分裂
但無論是在誰的統治下,高傲的馬扎爾貴族從來都不是省油的燈,不斷地發起反抗奧斯曼和奧地利統治的反抗運動。而匈牙利人的鬥爭也收到了成效,1867年奧地利帝國選擇與匈牙利妥協,組成聯合的奧匈帝國,匈牙利人得以重建了主權獨立的、不受奧地利控制的王國。
匈牙利人就是這樣不服輸的民族,源自遊牧民族的他們驍勇善戰又極具侵略性。也正是這樣鋒芒畢露的性格,和無畏的熱血,才能讓他們的獨特文化,在歐洲這個大熔爐中儲存至今。
▲現代布達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