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貓和老鼠中有這麼一集,小鴨子剛破殼之後看到湯姆,就把他當成了媽媽。湯姆去哪裡,它就跟到哪裡,而湯姆卻一心只想吃掉小鴨子。傑瑞發現後跟湯姆鬥智鬥勇,並最終成功救下了小鴨子。

小時候我就感到很納悶,小鴨子怎麼這麼蠢蠢的呢?這“媽媽”明明和自己長得一點兒也不像呀,難道它看不出來嘛?

那時候媽媽只是告訴我小鴨子在出生之後會把第一眼看到移動物體當成媽媽。我還笑著說那萬一要是認錯了像《貓和老鼠》這一集一樣,就慘了啊。

但實際上這種看起來不太靠譜的行為正是小鴨子在剛出生最脆弱時候一種非常實用的自保方式。這種行為有個專業名詞叫做印隨行為,通俗一點講就是“睜眼我先認個媽,幹啥我都跟著她”。不止小鴨子,有很多小動物比如鳥類(大部分)、豚鼠、綿羊和許多魚類都有這樣的行為。

在1930年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茲就做了相關的實驗。他把灰雁的蛋分為了兩組孵化,一組由母雁孵化,一組放在孵化箱裡,並確保孵化箱裡面的每隻小雁在出生時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物體是自己。

實驗結果非常明顯,被母雁孵化長大的小雁理所應當把母雁當媽媽,而另一邊,孵化箱裡在洛倫茲注視下孵化出的小雁成了他的跟屁蟲,他到哪,灰雁寶寶就跟到哪兒。完全就是把洛倫茲當做了雁媽媽。

為了證實這種聯絡已經形成,洛倫茲把這兩撥小雁寶寶混在同一個箱子里扣上蓋。他和母雁分別在箱子的兩側。當把箱子提起來時,裡面的小雁完全分成了兩撥,一撥向雁媽媽跑去,另一撥往洛倫茲跑去。向他跑的那一批正是被他“孵化”的那幾只。

並且直到大雁成年後,依然把洛倫茲認成媽媽,會跟他一起出行、游泳。

雖然看起來這種行為有些隨意了,但是既然這麼多物種都奉行著這個規則,就一定有道理的。

首先這種行為在進化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動物在出生後能緊緊跟隨著媽媽,就能得到庇護和養育。其次模仿媽媽的動作能夠最快的學習生存技能。長久下來這種對生存有益的行為就慢慢刻在DNA中作為一種條件反射存在。

並且這種印隨的發生有一個關鍵時期,雖然在孵化後的一個小時這種行為就可能會發生,但是在孵化後12——17個小時是表現最強烈的時期

當然以上的前提都是“先要有個媽”。不過在野外總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如果在上述時期裡存在著一個會移動的“活物”,雖然不管從哪方面看都不像自己的同類,但還是會本能的先認了再說。而在32小時後如果還沒有出現這個“媽”的話,就不會發生印隨行為了。

得益於這種印隨行為,加拿大的生物學家、發明家威廉·麗仕曼就幹了件大事。他孵化養大了16只大雁。同樣的這群大雁都打小就跟著他溜達把他當媽了。

因為大雁沒有真正的媽媽帶他們遷徙,威廉擔心它們會永遠學不會遷徙,於是就萌生了帶著大雁遷徙的想法。

因為他本身就是超輕型飛機愛好者,有飛機也會駕駛。於是便駕駛著飛機帶著16只大雁從加拿大蒙特利爾飛到了美國弗吉尼亞。而大雁們也相當乖巧,一路跟著飛機順利完成遷徙。

這個嘗試性試驗成功後,訊息轟動了整個北美洲。基於這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伴你高飛》也在不久後成功上映熱播。

如果你也想體驗被前呼後擁的感覺,現在知道該怎麼辦了吧~

1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財商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