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亞主義,是在西方列強到來之後,在19世紀,亞洲尤其是東亞各國,興起的一股要聯合所有亞洲人反對西方的思潮,尤其以日本的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教訓也最慘痛。
請看下面這一段話:西洋之文明,掠奪之文明也;西洋之主義,掠奪之主義也。吾亞細亞人對之,當為正當之防衛,於文化政治,均當植獨立自主之基,以抗彼西洋,拒彼白人,排除認亞細亞而不認亞細亞人之非亞細亞的勢力與亞細亞以外,俾亞細亞為亞細亞人之亞細亞。
這是近代的文體,大意是“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亞洲人應該團結起來,共同對抗西方人,並取得亞洲人的獨立自主。”
泛亞主義主要是日本人在宣傳
乍一聽,好偉大啊,好振奮人心啊,就是應該這樣。但是這個理論給亞洲帶來的是無窮無盡的災難,而且直接導致西方在二戰後繼續主導世界至今。
亞洲國家,尤其是黃種人國家,多少都有這種思想。但是分歧在於,誰來做亞洲人的老大。也就是說誰有能力去領導亞洲人反抗西方?這是第一個矛盾。
但是更重要的是,喊這個喊得最響的,是日本人。不用說它有自己的野心。而日本向來是一個野心巨大而又不知進退的國家,戰略水平一塌糊塗,最後泛亞洲主義演變成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表面上是打著亞洲一家,共同反抗西方爭取獨立的旗號,其實是讓日本來領導乃至殖民亞洲,來實現日本一國的野心,所以泛亞洲主義在二戰之後也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那有的朋友說了,日本是因為自己野心太大而且戰略失誤造成了失敗,但是泛亞洲主義還是有一定正面意義的吧?其他國家來主導亞洲,建立亞洲聯盟對抗西方,這個方法可不可行?
應該說不可行。為什麼呢?因為首先,泛亞洲主義涵蓋的地域太大了,它有些類似泛阿拉伯主義、泛伊斯蘭主義、泛斯拉夫主義那些泛民族或者泛宗教的主義,區別就是它這個是泛地域主義,但是拉的攤子都太大,這是它第一個問題,這種野心極大的泛主義沒有一個是成功的,超出任何國家的國力極限。
泛亞主義範圍過大,野心太大,並不現實,沒有任何可操作性。圖為日寇宣傳畫
第二,更重要的一點是,你這個泛亞洲主義除了範圍大之外,你範圍到底有多大?也沒有一個具體的邊界?整個亞洲?那是多大?按照地理邊界嗎?到烏拉爾山?還是把整個俄國都包括進去?要不要包括奧斯曼?包括奧斯曼的話,那麼多阿拉伯人,是不是把北非也包括進去?或者只包括東亞和東南亞的黃種人地區?泛亞主義在這一點上從來沒有準確的邊界,結果就是日本人在二戰中無節制擴張,反正都是亞洲,最廣義連澳大利亞和南太平洋都可以包括,結果導致了什麼大家都知道。
其實本質上亞洲這個詞就是一個西方詞彙,它本身就是西方中心論的一種體現。這個詞就是白人的發明,黃種人不知道亞洲是什麼東西,正如黑人不知道非洲是什麼東西一樣,最初的時候,亞洲、歐洲和非洲所代表的地方,所代表的人種,全部都是白種人的地方,人種都是白種人,只是後來地理延伸,地中海的東岸連線著亞洲大陸,這塊陸地才被連帶著叫作亞洲,南岸連線著非洲大陸,這塊陸地被連帶著叫作非洲。歐洲也一樣,只是歐洲北部恰好是白人,其他地方是有色人種而已。
後來亞洲就有了其他的意思,現在一叫“亞裔”,首先想到黃種人,其次印度人,伊朗人都不算亞裔的。這就相當於把本意給叫沒了。
坦白講亞洲是個極其失敗的概念,西方人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搞。範圍太大,差異太大,把西亞和東亞放到一塊?南亞?俄羅斯?都是亞洲?哎呀,這個逼瘋強迫症啊。
為什麼泛亞主義不可取?想想看亞洲的範圍有多大?涵蓋幾個文明?互相之間怎麼可能團結得起來?
亞洲本為白人概念,僅指地中海東岸的近東地區,將大量黃種人納入亞洲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空泛概念
這個主義倒是符合西方人對“大東方”的想象,就是把所有的非西方地區,不論是半西方還是完全不是西方的地方,甚至有一點兒不像西方的地方也都囊括進去,最後只剩下西歐,這樣的一個聯盟真的可能嗎?
二戰前後吧,日本和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還專門強調:“我也是亞洲人。”強調“亞洲人的友誼。”斯大林是喬治亞人,據說有奧塞梯血統,當然俄羅斯也可以放到廣義的亞洲裡頭,但是你相信俄國人可以和日本人一起並肩作戰嗎?誰會相信?斯大林自己相信嗎?還是日本人相信?
答案是誰也不相信,那只是一個權宜之計,這誰都知道。亞洲分成幾個地方?首先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就不一樣?誰拜天皇?
然後東南亞文化很複雜,民族眾多,極其複雜,光緬甸就一百多個民族,打了六七十年內戰了,到現在還沒有結束,是個比中東還悲催的地方,非常可怕,各路軍閥、毒販、恐怖組織、黑幫,殘軍,還有各種民族獨立武裝,土司武裝以及僱傭軍,那種地方怎麼可能在乎什麼“亞洲人的情誼”呢?
然後是印度,這地方光官方語言就十七種,最通行的語言竟然是英語,還是靠英國人殖民把它給統一起來了,近年來才開始搞自己的民族認同,它的民族認同是什麼呢?印度教。可是印度教是什麼呢?印度教沒有自己的確切創始人,是西方人給它命名的,它就是一個印度各地的民間信仰的大雜燴,現在才開始搞體系化工作,至於種姓制度,那玩意兒能在現代社會提供認同?
蘇日中立條約簽訂,斯大林強調自己也是亞洲人,然而毫無意義,二人根本不是一個種族
看看其他國家,哪個國家會認同婆羅門?所以泛亞洲主義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它和環地中海可不一樣,那些國家之間的文化至少要比日本和印度之間的差別小吧?
現在亞伯拉罕宗教的主流原則上都承認它們信奉的是同一個上帝,只是在神學理論上不一樣,一性論,二性論,一志論等等。伊斯蘭教就是一志論,主流基督教是二性論,在這裡就不展開了。
但是婆羅門和天皇之間的共同特點是什麼?何況還不止一個印度,再往西走,伊朗給你講這個世界是二元的,是光明與黑暗對立的,伊朗人的信仰是光明的,西方人的是黑暗的,那麼日本人的東西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恐怕伊朗不會認同。
但是這種迴應有用嗎?回到亞洲的本意,亞洲人就是指阿拉伯人的,以前有個短語,叫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這種大帝國跟東亞人有什麼關係啊?
這裡還牽扯出一個概念,我們從冷戰時期開始,就經常混淆這個概念。陷入一種“凡是亞洲的就一定是好的,就一定是同一條戰線的”這一錯誤理解之中。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關於亞洲和非洲,有兩個詞,歐亞非與亞非拉。
這兩個詞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歐亞非的那個亞非,是它的本意,也就是西亞北非,和南歐是一個圈子的那個亞非。西亞北非出了事情,影響往哪兒跑?既不往黑非洲也不往東亞,至少不先往那兒,它先往歐洲跑,所以西亞北非亂了,先亂的是歐洲人自己。它地緣和文化上都是如此,經濟和政治聯絡上也是如此。
這個地方自古以來都是大帝國的產出地,非常強盛,現在西方人搞出的許多東西都能在這裡找到原型,它可能發展得沒有那麼充分,但是它有原型。
真正的亞洲從來都和歐洲更接近,圖為黎巴嫩教堂內部。而所謂的亞裔其實原來根本沒有亞洲的概念
而亞非拉這個詞,是二戰以後描述第三世界的,這個詞的拉肯定是拉丁美洲,亞非是包括了整個亞洲和非洲的。但是它的概念是後來延伸的,而且更主要是指後來的這些亞洲和非洲,東亞洲和黑非洲。其實西亞北非和歐洲更接近一個圈子,和後來的這些不一樣,從人種到文明到社會心理甚至經濟發展程度都不一樣。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阿拉伯人什麼目的,它會和其他亞洲人一條心嗎?為什麼海灣國家和埃及等國都站在西方一邊?一些阿拉伯人搞了一些組織反美,是怎麼被打擊的?他們能夠代表阿拉伯嗎?
還有土耳其,這個一百年來都要加入歐洲的國家,它會跟你搞泛亞洲嗎?
當然還有以色列,以色列吃歐洲人的虧可不少,可是日本是哪裡?日本和它有什麼關係?
還有喬治亞、亞美尼亞,這些基督教或者東正教的國家,會和日本一條心嗎?
更不要說還有蘇聯,蘇聯和它麾下的東歐國家,倒是有領導亞洲的意願,這可以算是另一個版本的泛亞洲主義?後來我們知道這個聯盟內部裂痕重重,阿拉伯人首先不願意,印度也是兩面派,東亞就不用說了,這樣的情況下,還有誰會相信亞洲可以整合起來?
這些國家除了“含有非西方性質”之外沒有任何共同特點,就好比一群人聚在一起,其共同特點就是“看那個人不爽”,因為“他老是欺負我們”。但是僅僅如此他們就能聯合起來了嗎?
這些被欺負的人中,有的是窮光蛋,有的是珠光寶氣的他家親戚,有的是他死對頭,還有的是被他瞪眼的過路人,還有的人是想坑他錢,也有的是想打抱不平,當然日本這種的是有野心想取代他,這些人能夠聯合起來嗎?
他家親戚和他窩裡鬥,爭奪財產,就能夠讓這些外人來參與了?何況他親戚看得起窮光蛋嗎?過路人繼續過路,老實一點日子照樣過,為什麼非要反對他?想打抱不平的和坑錢的三觀一樣不一樣?怎麼能夠合作?即使是他死對頭,他願意和這些人合作嗎?至於想取代他的,人家不願意接受西方人的壓迫就願意接受你日本的壓迫?想什麼呢?
所謂的泛亞主義本質是日本帝國主義實現野心的工具,最終自食惡果。圖為與納粹勾結的日本侵略軍
最終,泛亞洲主義因為過於脫離實際且含有日本帝國主義自我包藏的禍心而最終失敗,日本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其鼓吹的“黃種人與白種人種族之戰”以自己慘遭失敗告終,戰前日本曾言此一戰戰敗者將永無出頭之日,現在應驗到自己身上了。
而且,種族戰爭是白人最拿手的東西,亞洲人怎麼可能搞得起這個?所以這種事情,以後就不要再提了。現在又有一些人鼓吹要整合甚至征服亞洲然後挑戰西方,你拿什麼征服亞洲?確實需要面對西方,但不是這種方法,這不是方法,這是在玩火。
前些年澳大利亞想加入亞洲,因為不想跟英國王室混了,想獨立成共和國,這相當於是他家孩子賭氣離家出走,這樣的一個國家亞洲敢要嗎?結果最終因為文化差異太大,經濟差異也大,沒影兒的事兒。日本還真想征服澳大利亞來著,結果損失慘重。
亞洲本來就不是一個整體,是西方人強加到這些人頭上的,確切說也是阿拉伯人加到這些人頭上的,亞洲人本來是它。當西方罵亞洲的時候,這些人要跟著阿拉伯人一起受罵,當西方誇亞洲的時候,卻基本確定是在誇阿拉伯人。
日本的這種殖民主義的外交方式,帶來的教訓是慘痛的,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可挽回的,尤其是對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任何國家,都不可以重蹈覆轍,所以,一方面,大家不能做香蕉人,另一方面,也要保持理性,不能熱血上頭想幹什麼幹什麼,這就是歷史帶給我們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