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大秦賦做為目下最熱播的歷史劇,不僅場面宏大,而且戲骨雲集。加之劇情從之前的大秦帝國三部曲轉為最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可謂是從一開始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開局之後,也不負眾望,精緻的道具復原,恢弘的戰爭畫面,酷似兵馬俑重生的人物造型讓這部劇算得上好評如潮,豆瓣評分超過9。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其總共將近80的漫長集數逐步展開,不僅是評分一路暴跌,而且到處是吐槽。本來,這也很正常,畢竟一部劇拍了這麼久,最後也沒有統一六國,歷史劇活活有了宮鬥鬧劇的味道,也難免大家失望。不過,除了劇情本身,爭議還延伸到了道義層面,那就是當時的統一是不是大勢所趨,這是暴秦強制性的大一統呢?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其中涉及到的內容,不只是歷史觀,還有個人的價值觀。

比如,這樣的標題,顯然是針對劇情來討論的,無論是四十歲的張魯一飾演十三歲的嬴政,還是一個嫪毐的政變就拖沓十幾集都值得反覆吐槽的點。畢竟,這是歷史劇,不是宮鬥劇,是歷史上的秦始皇統一六國,不是甄嬛給雍正戴綠帽,不是羋月的個人傳奇經歷,不是鳳唳九天的重生魂穿,甚至於也不是貌似歷史,實際上卻是蕭燕燕和韓德讓情情愛愛的燕雲臺。不過,下面這樣的劇評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好傢伙,開啟一看到處充斥著對於暴秦的控訴,對於“歌頌”秦始皇的強烈抗議,這些文章看似在為民請命,而實際上只是把自己代入的情感藉助這句劇“噴一噴”罷了。對於暴秦的指責,對於六國和秦朝滅亡原因的思辨,自然是從古就有。無論是賈宜的《過秦論》、杜牧的《阿房宮賦》、蘇洵的《六國論》都有提及。“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甚至於秦王朝滅亡原因中,中學歷史教科書也有涉及。秦二世而亡很大的原因就是在於嚴刑峻法,過度勞役,興修阿房宮、驪山陵墓、馳道、長城等大規模工程。

這些在主流歷史觀點中並沒有什麼爭議,然而,對於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同一車轍,奠定華夏基本版圖的歷史功績自然還是肯定的。近現代以來,對於秦始皇時代法家思想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大才子梁啟超先生曾說“中國兩千多年的制度,猶秦制也”。而實際上,郡縣制也是秦之後天朝王朝體制中的基本,甚至於在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天朝的政權體制當中呈現的也是外儒內法。

當時的老百姓渴望秦統一嗎?這個的確是拔高了。但是在絕大多數百姓都是文盲,連姓氏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宗族觀念都不會有後世之強,國家觀念自然更為淡薄。所謂天下苦秦久矣,更多指的是六國舊貴族以及當時特別有成大事之人的看法。比如,這句話就是首舉義旗陳勝所說的。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的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從這段訊息看,陳勝雖然出身不高,卻早就不是尋常人物,在訊息閉塞的秦代,這樣的資訊可不是誰都能知道的。

但是,這一切都不能否定秦統一華夏的意義。因為很顯然的一點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存在後世的天下為公和主權在民。這樣的情況下,對抗秦統一的當然也不會是什麼民意,而只是六國舊貴族的集團利益。貼幾段比較有意思的說法。

瞧這段,相當的義憤填膺。大秦賦是不是在歌頌大秦,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至少可以說,這部劇的劇本水準還沒有高到可以挖掘到如此地步的程度。其實,不僅這部劇,近些年哪一部以帝王為核心題材的作品,都沒有以殘暴不仁為主旨。漢武大帝、唐太宗李世民、成吉思汗、朱元璋、滿清王朝系列無不如此。非要大秦賦中的主旨來強調秦朝的殘暴,這的確是想多了。“集權主義”的嚮往?難道六國代表的是自由主義?這是為了噴強行戴帽子嗎?

這段雖然直白,不過卻也代表了相當多人的想法。只不過這種想法從來不是從絕大多數的民眾出發,而只是戰國舊貴族領主及其門客的拾人牙慧罷了。說秦朝禁錮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焚書坑儒。而對於焚書的內容本身就有爭議,秦固然燒了很多不利於統治的圖書,不過這並不是秦朝的特例,滿清的四庫全書本身也就是一個毀書和再創造的過程。秦始皇坑了四百多個儒生,而這些人本身就是舊貴族的門客與舊秩序的維護者,在統一的過程中,秦國殺人無數,長平一戰就坑殺趙卒四十萬。為何只有殺這儒生屬於“禁錮思想”難道只有他們才代表思想?他們代表了當時的千萬民眾?誰授權的?很顯然,當然是他們的親朋故舊。在當時民眾的思想沒有足夠的上升通道的時候,以血緣,宗法,世襲為代表的舊貴族不僅代表不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更是社會前進的阻礙。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從世襲做官授爵到憑功績可以出人頭地。儘管同樣是為了最高統治者的利益,秦國顯然給了底層更多的機會。對於歷史最滑稽的解釋就在於對於勝利者稱其因為殘忍,難道當時的六國失敗是因為仁慈?那之前被六國吞併的數以百計的中小諸侯國豈不是更加仁慈?這種解釋已經無益於笑話。

這段顯然是無所顧忌,“直抒胸臆”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真是開歷史之先河,真不知道這是根據的哪段史實。至於僱傭勞動,陳勝本身就是僱工。後世一直沒有斷絕過,並不是就在春秋戰國出現。古雅典後來連王權都沒有了,都是選舉執行長,也沒見到在公元前進入工業化,這已經不屬於歷史範疇,而是穿越題材小說的內容了。中央集權就是文明演化的死衚衕?要是對世界史稍有了解就可以知道英國中世紀之後恰恰在都鐸王朝的強大王權時期走入大航海時代的,第一個商業共和國荷蘭則是從共和制度改回了王國。就連當今的美利堅也是從鬆散的邦聯制度改為了許可權更強的聯邦制,更不要說大革命之前的法蘭西就是一步步從等級君主制走向集權君主制的了。至於崇拜上帝就是因為博愛、平等、熱愛真理。大概是對於最基礎歷史常識的十字軍征伐屠殺,天主教宗教裁判所用溼木柴燒死的義大利醫學家塞爾維特、天文學家喬爾丹諾.布魯諾,宗教勢力在300年間獵殺女巫運動中殺戮的無數婦女一無所知了。果然是一粉頂十黑了!

這段更為奇葩一些,反大一統反到有些短路了。統一不僅是華夏在秦代統一六國。在英格蘭的七國時代同樣有威塞克斯統一,成為英格蘭共主,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的法蘭西國王弗朗西斯一世同樣統一了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羅旺斯、魯西永。現代科技文明?這哥們大概是不知道現代要從古代、近代一步步進化來,你不會是直接吃第五個饅頭才吃飽的。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古羅馬共和國也在努力著同樣的事情,只不過大業還是遙遙無期罷了。如果古羅馬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一項文明成果都沒有發明出來,會不會也會被罵成飯桶呢?只能說一般這樣罵的才是十足的飯桶。

一部歷史劇大秦賦,引發的網路狂歡之下,其實也是千千萬萬的各種臉譜。

131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凱特和威廉如同“映象”,婚姻關係平等又牢固,卡米拉卻只是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