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煙灰缸曰:
有人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曾國藩。
他是一介書生,卻帶領湘軍剿滅了太平軍;
他不擅長帶兵作戰,卻數次被委以重任;
他一生歷經重重困境,不得不處處隱忍;
他有著普通的出身,卻在自己的一生中完成了華麗蛻變。
中華上下五千年,高情商者數不勝數,但唯有曾國藩,是真正的處世高手。
踏實曾國藩,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一個叫做白楊坪的山村。
曾國藩祖上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到了曾國藩爺爺這裡,曾玉屏決心要一改往日,要讓自己的孩子讀書學習,出人頭地。
因此,他對自己的兒子曾麟書寄予厚望,但曾麟書從十幾歲時開始科考,到四十歲都還沒中過秀才,眼看著自己的兒子是沒指望了,曾玉屏又把自己的希冀寄託在孫子曾國藩身上。
曾國藩6歲入塾讀書,8歲時父親開館授徒,他就跟在父親身邊讀書學習。然而,與父親一樣,曾國藩智力平平,從十四歲時開始參加科考,考了6次都未中秀才。
在第六次考試中他的文章還被考官挑出來當成“反面教材”,這讓曾國藩受到了極大的羞辱和打擊。
曾國藩雖不聰明,但勤奮好學,這麼多年的汗水竟然換來這樣的結果,他不甘心,把自己關在屋裡苦苦思索為什麼會落得如此地步。與他人文章進行對比後,他發現了自己文章中存在的問題。
繼續苦讀一年之後,第7次,他滿懷信心地走進考場,順利考中秀才,取得了科考路上的首次勝利,後來又考中舉人,這讓他信心倍增。
1838年,曾國藩參加了朝考,所寫的文章受到道光帝的讚賞,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如曾玉屏所願,老曾家終於圓了科舉夢!
一路走來,曾國藩知道自己笨,因此遇事他從不想著投機取巧,走捷徑,而是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雖然走得比別人慢,但卻走得比別人遠。
“人生沒有捷徑可以走,橫著省下的路會變成豎著的坑”,最好的捷徑就是一步一步踏實走。
自省1840年春,曾國藩進京做官,任翰林院檢討。進京之後,他才知道了什麼叫“天外有天”。
因家裡沒什麼藏書,所以除應試科目外他幾乎沒讀過什麼書。
與翰林院中的其他人一比,他感覺自己粗陋無知、見識淺薄。
為此,他深深苦惱。
在而立之年,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做“聖人”的目標。
在唐鑑的建議下,曾國藩開始堅持寫日記,每天對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進行批判,反觀自我,深刻反省。
曾國藩還在日記中給自己定下了早起、靜坐、謹言、讀史、保身等12條軍規,並嚴格執行,從不懈怠。
雖然內心有時候也百般掙扎,但他一旦下定決定,就從不退讓。
在家書中,他寫道: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他也正是這樣要求自己的,用餘生的時間修煉自我,用恆心和毅力慢慢“化解”掉身上的缺陷。
剛入京時,曾國藩不太懂得為人處世之道,與朋友相處極為不快,常常得罪人,在反省自身時他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之後,他一改往日作風,以誠相待,樂於助人,對朋友的事情盡心盡力,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慢慢地,他交到了許多高質量的朋友,也漸漸受人敬重。
自身的修煉,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青睞和舉薦,再加上道光皇帝的賞識,曾國藩在官場路上“順風順水”,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連躍七級,重新整理了道光朝升官的歷史記錄。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一個人,只有先努力修煉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好運才會圍在身旁。只要自己足夠優秀,就配得上這世間所有的美好。
苦難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咸豐帝即位。曾國藩因“言辭犀利”得罪了皇帝和同事,也給自己惹來了被眾人排擠的禍端。
面對日益傾頹的清朝和汙濁的官場風氣,自己卻於國事無補,他的內心頗為痛苦,也厭倦了這種生活。
緊接著,曾國藩接到母親去世的訊息,他帶著劇痛回家奔喪,母親的喪事料理完畢後,他決定離開官場,潛心研究學術,暫時“歸隱”。
兩年後,太平軍所向披靡向北殺來。內心慌亂的咸豐帝想起了曾國藩,下令讓他辦團練。
從此,一個文官帶兵打戰的生涯開始了,但曾國藩的軍旅生涯卻一波多折。
在長沙,他惹怒了當地官員;他創辦的湘軍,在第一次與太平軍的交鋒中戰敗,他投水自殺;
在九江大戰中,太平軍大規模襲擊湘軍,湘軍慘敗,自己險些被敵人所俘,他又投水自殺……
重出山的事業屢遭挫折,然而禍不單行,1857年曾國藩接到了父親去世的訊息。
服喪期間,一些有意見的官員趁機攻擊他,導致兵權被收走。
回想種種經歷,曾國藩的內心極為痛苦,精神瀕臨崩潰的邊緣。他終於撐不住了,身體每況愈下的同時,脾氣也越來越糟。
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倒下,曾國藩最難能可貴一點是他敢於拿自己開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既然自己屢陷困局,肯定不都是旁人的問題。因此,他從聖賢著書中找尋答案,閉關思索。
漸漸地,他看清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
在家蟄伏的那段日子,曾國藩懂得了顯露鋒芒並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柔中帶剛才是王道。
他給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平易近人,樂道人善,慎終如始,修節莊敬”,一點一滴完成蛻變。
與此同時,他密切關注前方戰事,在沉澱中默默期待來日,等待召喚。
1858年3月,曾國藩的機會來了。
太平軍著名將領石達開率20萬大軍攻入浙江,這讓本已鬆氣的咸豐帝驚慌起來。
他再次得到了重用。
這次,曾國藩無論是帶兵風格還是為人處世上,都與以前判若兩人。他收起以前的鋒芒,流露出謙卑、和氣。
“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
苦難是成功路上的必修課,也是一個人走上巔峰的催化劑。經歷了低谷,並能從中爬出來的人才是大贏家。
得失曾國藩二次出山後,和胡林翼聯手攻打安慶,在此期間,他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手擁重權。
咸豐帝去世後,在慈禧太后掌權的背景下,曾國藩得到了晉升和重用。攻佔安慶後,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成了湘軍下一個攻克的目標。
1864年6月16日,天京陷落,曾國藩和曾國荃是頭等功臣,清廷對他們兄弟二人大加讚賞:曾國藩授爵一等侯,弟弟授爵一等伯。
這本來應該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好事,但曾國藩卻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
面對朝廷那些對準他的暗箭,思慮再三,他決定先下手為強:
多次裁撤湘軍,申請讓弟弟回鄉養病,藉此收回弟弟兵權,並不斷消減自己的權力。
這次,為了以後的道路和家族的未來,曾國藩沒有給自己留後路。
在緊要關頭,曾國藩能有如此敏銳的感知,並迅速做出決斷,這種遠見超乎常人,讓人佩服至極。
人生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栽了跟頭再吸取教訓。聰明的人能夠從書中學到為人處世的精華,更好地給自己的人生之路添磚加瓦。
1872年,曾國藩走向了生命的盡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堅持自省。
於國而言,他耗盡了心血,於己而言,他百般錘鍊。
對自己夠狠,立志高遠,克己勤儉,持續修身。從一個普通的青年到名垂後世的晚清名臣,他完成了人生的大升級。
任何一項偉大成就的背後一定埋藏著別人看不見的堅忍。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與其抱怨外界,不如踏實磨鍊自我。
一個平凡的人,透過反躬自省,不懈努力,同樣能夠走出極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