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天
《東源知音》從辦刊以來,越辦越紅火,一步步朝高處走,2008年新年伊始,《東源知音》上劃至中共雲南東源煤電股份有限公司委員會出版,成為了一個正規的黨辦刊物,這一切的成績讓人喜悅,讓人驕傲,讓人祝賀!大家都知道這份成功來之不易,它的成功對於東源集團將意味著什麼,對於東源人將意味著什麼,對它本身來說又將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將預示著一片燦爛前景,輝煌途程,豐收喜悅和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然而當我們激動喜悅後冷靜下來,就會問為什麼會取得這樣的成功?
回首《東源知音》走過的歷程,其中艱辛冷暖,磕磕碰碰,不能不令人生出許多崇敬之情,翻翻一路出版的書籍,看看堅持與捨棄,看看內容,我們就會悟到一些東西,明白其中成功的道理。這裡,我試圖對其為什麼成功進行一番解析。
一、強大的經濟後盾
任何一個刊物要想辦下去,都必須要有經濟作為後盾,可以說經濟是刊物成功的首要前提。《東源知音》作為東源實業集團的企業內刊,首先有東源集團作為強大的經濟後盾,解除了辦刊經費的後顧之憂,再就是集團領導對刊物的重視,給予工作人員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方便,從而使刊物有了一個很重要的成功內因。試想,一個刊物若連辦刊經費都沒有,又怎麼能夠辦下去?由此,刊物的成功有東源集團的功勞,有東源集團領導的功勞,有東源集團一切支援刊物的人的功勞。
二、編輯樂於奉獻的敬業精神
《東源知音》的成功,關鍵在於有一幫好編輯。正如勝境茶痴在《隨筆點化“孺子牛”》中說的“從修改、編輯、到排版,再到印刷……龐大而繁重的工作、壓力,僅僅在屈指可數的三兩個人肩上扛著。”試想,這樣的編輯有多少?一般的刊物都有八九個編輯,何況,《東源知音》的編輯又身兼數職,譬如孫主編就又兼著工會的工作。他許多時候放棄了節假日休假和夜晚的休息,頂著滿頭白髮和蠃弱的燈光為作者改稿編稿,嘔心瀝血,網站管理員李瓊花也是對網上投來的稿件每稿必復,細心備至,這樣的敬業精神不能不令人讚歎,不能不令人懷著崇敬的心情說聲“編輯老師,你們辛苦了!”
三、牢牢把握正面主流文化導向
在中國文化這個大市場,流派眾多,層面不一,良莠不齊,社會的因素形成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導向上也有所不同,有正面的,有反面的,也有側面的。而《東源知音》從辦刊以來,一直堅持黨領導的方針,堅決貫徹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宣傳報道黨在各個時期的方針政策,並本著煤炭企業的特殊性、專業性和常規性,傳播“安全生產”和各類資訊。孟繁華在《眾神狂歡——當代中國的文化衝突問題》(今日中國出版社出版)中說“國家意志的表達,構成了國家主流的意識形態”;又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文化交流和國內文化市場的形成,傳統的文化生產方式,即在國家控制下的文化生產方式已解體,在國家計劃內並投以巨資扶持的文化產品,只是社會文化供給的一部分,它的指令性與經濟領域內的‘雙軌制’恰好構成同構關係。這一部分文化產品,以明確的意識形態導向表達著國家的意識形態,這就是被稱作‘主旋律’的文化。”再者,1997年3月20日《文藝報》中曾有文章強調主旋律作品起碼應具備的兩點是:“一是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健康向上;二是藝術上過硬,起碼讓人喜看,當然耐看更好,否則免談主旋。”由此,我們隨便翻開一本《東源知音》,看看裡面的內容,就可以得知它的導向是明確的,是最大主流的,始終堅持弘揚國家“主旋律”的文化,表達著國家的意志,傳播著“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健康向上”的思想,為人民塑造了許多在生產建設中湧現出來的英雄形象,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宣傳作用。
四、實用性指導性的辦刊方針
拿起《東源知音》,首先我們會看到封面上的二十個字:“建精神文明,做知心朋友,鑄東源品牌,樹企業形象。”這就給《東源知音》下了一個定位,以後書中設定的欄目選擇的稿件都將圍繞這二十個字進行。因為這二十個字就是《東源知音》的辦刊宗旨,它強烈地體現著東源人的精神和價值,體現著東源集團的整體風貌,體現著整個刊物的形象,體現著它為之傳播的文化和思想。作為一個企業刊物,既要打造企業形象,傳播優良文化,更要弘揚“主旋律”主流文化,這二十個字下得多麼確切準確啊!有了這二十個字,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前進的方向,有了人們追求的目標,每個字都從實際出發,從指導性設定,為人們安設了一個前瞻性的方針。
再開啟書頁,看看裡面的欄目。共有二十多個欄目,還有一些不定期欄目。從總體反映看,這些欄目的設定,有著合理性、科學性、指導性、綜合性的宣傳風格,重點是弘揚“主旋律”文化,高揚社會主義旗幟,堅定不移地貫徹正確的政治思想,把好思想關,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讓員工及時地學習黨的方針政策,以便在生產生活中更好地應用。譬如“十七大專欄”、“上面來風”、“思政工作”等。再者由於《東源知音》是企業內刊,就很有必要讓員工熟悉本企業的業務,於是便有了“企業管理”、“安全生產”、“鋁業經緯”、“電業之窗”等欄目,更好地為企業的生產提供了實用性指導性的價值。生產生活中湧現的英雄事蹟優秀人物,“人物寫真”給了一個發表之地,及時地詳細地記述了這些優秀事蹟,起到了鞭策激勵鼓動作用,為社會主義建設記述了春秋史實。年輕一代人是朝氣蓬勃的,是祖國的未來,思想上是學習進取的,“共青團風采”及時地報道了這一方面的工作和湧現出的優秀青年。建設不止是男人的事,也是女人的事,在這個社會大家庭中,女人的恩恩愛愛、愁腸綿緒,“半邊天”讓她們一訴衷腸,成為她們的知心朋友。盲目建設、盲目工作、盲目生活是不行的,為此“法律關注”及時地提供了法律援助,讓大家知法懂法用法,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了激發員工在生產中的愛國熱情,“國防教育”的開辦成功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還有“員工心聲”、“員工論壇”都是員工吐露真情的地方,也是員工展露研究成果的地方。為了讓刊物辦的更活潑,更有趣味性,也為了讓員工享受文化娛樂,“員工文化”給他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愉悅和一試才華的夢想。“東源短波”更不消說,及時地報道著本企業的新聞和生產建設情況。
總之,《東源知音》的欄目設定有著強烈地合理性、科學性、指導性、綜合性的宣傳風格。這樣的風格設定,恰當地反映了企業風貌,反映了企業人物的心聲,反映了生產建設的必然,社會主義的建設是綜合性的,一切都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前進,為繁榮富強的中國作出貢獻。
五、文人地位的缺失是促成刊物成功的一個外因
文人最大的代表就是作家。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社會的迅猛發展,經濟大潮的衝擊,作家已不能再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不能絕對擁有知識精英的發言權,一切社會的世俗文化迅猛地發展起來,特別是民間的“尚金主義”思想急劇膨脹,導致了明星崇拜、追星熱的出現,從而使作家們一度處於惶惑、彷徨的狀態,極大的恐懼憂慮的心態控制著這個群體,他們必須尋找新的支撐點新的生活狀態。為此,一些作家在八十年代紛紛下海經商,結果許多碰得焦頭爛額。經過這一陣痛苦的掙扎,一些作家清醒了,回過頭來甘於平淡,重操舊業,拾起被丟失了的筆管,寫一些自己想寫的東西。但是這一群人,他們甘心平淡嗎?不甘心。他們面對文人地位的缺失,顯得無可奈何。不過,這群人是寫作道路上淘汰留下來的,他們是最忠心的寫作者,是中國文化的未來希望。
筆者也曾碰到過有人問:“你們寫一篇文章能得多少錢?”在這個時代,寫作者的寫作已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對文學不捨的追求和嚮往。
這些寫作者的文章,寫了是自己看,還是要發表?當然,寫到一定的時候,都希望發表,得到大眾的公認,何況作家的行當就是寫出作品來公諸社會。為此,《東源知音》儘管在辦刊經費困難、稿酬偏低的情況下,優秀稿源仍源源不斷,這也許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也是促成刊物成功的一個外因。
六、世俗文化發展的總趨向是刊物成功的必然
世是世間的,俗是通俗的,世俗文化就是世間的通俗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其實,從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文化一直在朝世俗文化的方向發展。的確,五四白話文運動,是中國舊文化向世俗文化發展的起步,也是中國文化最大的一次改革。從此,經胡適、陳獨秀、魯迅等的提倡,中國傳統文化大量吸收外來文化和民間文化,進行了一次文化通俗的詮釋。但是由於古無經驗,一切只能借鑑外國,從而出現了許多外文中譯的文章,或是直接走入了中文口語式的翻譯,這一切都是一種嘗試,都是一種摸索,進而摸索了幾十年,直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宗旨,才結束了幾十年的盲目,達到傳統精英文化向世俗文化發展的第二次改革。這次改革適應了社會的需要,適應了當時最大眾文化的需要,中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需要打倒列強,需要反對侵略,需要貧苦大眾當家作主,所以這次文化改革是帶有政治性的。這個政治性也是大眾的反映,他們迫切要求推翻舊中國,建立和平富強的新中國。最終,這個願望實現了,並且這次改革的思想也主宰了文壇幾十年,出了許多優秀的書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了,隨著經濟大潮的衝擊,物質社會的發展,服務政治的文化思想已不是絕對的壟斷地位,逐漸在朝經濟第一的服務思想轉位,過去的知識文化精英的地位也受到了威脅,從而物質的富裕帶動了民間“尚金思想”的滋生,明星崇拜、各種行業資料工具書應運而生,牛仔服喇叭褲迅速普及,企業文化、民間文化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各種農家樂、民族村以及成功學也就迅速地誕生了。
《東源知音》作為企業文化之一,作為世俗文化的一部分,由於操作到位,就優秀地凸現了出來,正好作為企業文化的代表。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必然,正好代表了這一時代特徵。正如孟繁華在《眾神狂歡——當代中國的文化衝突問題》中說的:“今日中國的文化衝突已不單純地表現在文化形態和觀念之中,它同時還存在於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實踐性的選擇中,‘自我塑造’已成為一個相當普遍的文化信念。”《東源知音》塑造東源文化是成功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它是由經濟塑造文化的產物,也是帶動經濟發展的航標。
七、吸收外來文化促進本土文化發展
《東源知音》的用稿不僅僅使用本企業的稿件,而是大量使用外來的優秀稿件,幾乎覆蓋了全國各省,遠到北京、江蘇、廣東、廣西、四川、甘肅,都有使用。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使用,其實是辦刊者的良苦用心,他們懂得一個企業的侷限性,懂得一個地域的封閉性,一個刊物要得到長足的發展,只有吸收外來文化,從古至今,一個地域文化的發展,無不是吸收了外來的優秀文化並融合之,從而壯大了自己,豐富了自己的文化,進而使之綻放絢麗丰采。中國的白話文運動也是吸收了外國文化而得到豐滿的,並最終綻放中國當代的文化丰姿,並雄俊的活動於中國的歷史舞臺。這一成功範例又一次被《東源知音》證明,並實踐於企業文化的舞臺,《東源知音》2005年榮獲中國百佳優秀企業內刊,主編榮獲中國企業文化建設功勳人物,東源實業集團榮獲中國企業文化傳媒優秀組織稱號,以及刊物上升為黨辦刊物等,無不說明這一實施的正確性,這一總結的可靠性。外來文化有它的長處,一旦與本土文化融合,就會展現燦爛的光輝,為革命的現實的社會主義文學服務。
八、綜合性的用稿特點
《東源知音》的用稿是綜合性的,這取決於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刊物,二十幾個欄目,覆蓋面之廣闊,涉及面之宏大,是有目共睹的,自不必說。另外單就“員工文化”這一個欄目來看,用稿也是綜合性的,體裁涉及到詩歌、散文、小說、故事、論文,還有民間文學。從內容題材上看,就涉及到天文地理歷史自然等,不管屬於何方面的文章,只要是屬於文學這一塊,是優秀的稿件,代表某方面的風格,就給予納入。譬如反映歷史研究這一塊的支雲華的作品,代表時下潮流美女寫作一塊的女性作品,帶有回憶型別的大鍊鋼鐵、文革、生產隊時期的作品,還有重點反映礦山及各類工人生活的作品,也有反映當下青年學生受經濟浪潮衝擊而思想變幻的作品,還有反映農村鄉土氣息濃厚的作品,近年來旅遊文化的熱興,產生了大量的旅遊遊記散文,《東源知音》也給予了納入。發表的文章中,甚至個別篇幅還帶有新現代文學的特點——先鋒派意識。但是有一點,現代時下熱興的寫作,《東源知音》沒有納入,那就是下半身寫作,也許主辦者是考慮到純潔刊物,避免不良影響而有意撇之的。作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刊物,這樣的取捨,是非常理性的取捨,也是刊物發展的良謀。既能夠穩步發展,又能夠開拓創新,是許多刊物辦不到的,是一個特出新謀的舉措,是一個展現自己特色的宏圖偉略。
我們看到《東源知音》欣欣向榮,在此,我們祝願它取得更大的發展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