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令西歐諸國甘心充當其遏制蘇聯的橋頭堡。直至今天,美國依舊是西歐國家眼中“最可靠的盟友”,儘管特朗普上臺後不斷向歐洲霸凌,但歐洲很多政客仍對美國十分“依戀”。
2018年起,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在5G領域日益強大的影響力,對華為下起狠手。很多歐洲晶片企業要麼主動與華為切割,要麼被迫跟隨美國向華為“斷供”,即便是ST、英飛凌和AMS AG等對美國技術和軟體依賴程度極小的歐洲半導體制造商也跟著向中國放了這把“火”。不僅是華為,被列入所謂的“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院校和個人等實體早已超越了300個之多。
在美方的制裁下,美國和歐洲科技企業均需要向白宮申請“臨時豁免許可證”才能與中方企業交易。然而這些歐洲企業紛紛發現,能申請到“臨時豁免許可證”的只有美方企業。《金融時報》一針見血地指出,美方所謂的制裁不僅在針對中國,更是針對歐洲,這是一種赤裸裸的貿易保護主義手段,將歐洲企業排擠出中國市場。事實上,儘管韓國三星等企業也被允許向中國企業供貨,但這家半導體巨頭有美國財團的控股。這一“套路”再次顯示,美方已將“美國利益優先”推行到了極致。
受美方的影響,歐洲最大的半導體供應商意法半導體公司不得不將2020年的營收目標推遲到2021年,當天該公司的股價就暴跌了12%。歐洲科技企業高管和外交官終於意識到,其跟隨白宮對中國放的火,終究燒到自己的頭上。不過特朗普當局和未來上臺的拜登也切莫高興得太早,目前歐洲廠商為爭奪中國市場,已紛紛掀起在技術上“去美國化”的浪潮,白宮打壓華為終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