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秦 佚名《凱風》

母親總是大公無私,愛著自己的子女。古詩有很多描述母愛的詩句,讓我們看到母親的偉大。直到今日,母愛依舊是無法被其他感情所比下去。不過,由於社會生產水平低下,出現了一些殘忍的民俗。當時出現了一種瓦罐墳,這瓦罐墳到底有多麼殘忍呢?兒子要親自送60歲的母親入墳,送一餐就砌一塊磚,直到母親活活被餓死在墳墓當中。

瓦罐墳如字面上的意思,是用瓦罐製成的。相傳在古代,老人如若年紀超過60歲,子女就要親自將老母親送入瓦罐。瓦罐墳的外面是拱形,裡面卻有一個開口,兒子每次給母親送一餐菜,一就會在這個墳上砌一塊磚。有時候,一些孝順的子女會在送飯的時候和母親聊聊天,而一些不孝順的子女那放下飯就會轉身離開。直到365天,整整砌了365塊磚,完全封死後,不久裡面的老母親就會被活活悶死或者是被餓死。

看到瓦罐墳的故事後,不免讓人不寒而慄,然而我們很難想象,瓦罐墳是否真的存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稀少,糧食供不應求,根本沒辦法養活那麼多人,因此當人慢慢變老時,沒有勞動能力,便逐漸出現了這樣的風俗:母親60歲時,將其送入瓦罐墳。這看似駭人聽聞的習俗在當時卻真實存在,而這項習俗早已經跨越了道德的底線,可在那個社會卻是無奈之舉。

不過,也有一些專家在質疑瓦罐墳是否為真。畢竟古代講究“百善孝為先”,有很多與孝相關的名言警句,也有一些與孝道相關的事例。例如古清朝時就出現過“舉孝廉”,這一官職就是為孝道而生的,可見古人非常重視孝道,瓦罐墳卻與中國人提倡的孝道相悖。與此同時,專家普遍認為,古人的平均年齡不到35歲,怎麼能活到活到60歲的人非常少,因此瓦罐墳並不符合邏輯。

相傳在宋朝時期,皇上看到了一個怪物,誤以為是有人想謀害他,於是便將這些大臣抓起來挨個拷問,卻無一人承認,最終一位大臣承認,皇上是將瓦罐墳中的老母親認成了怪物,並講述了瓦罐墳背後的故事。當皇帝聽說此事後,就將這殘忍的制度廢除。不過此事卻沒有被正式記錄,如若是真的,則可以證明瓦罐墳真實存在。

古往今來,留下了很多習俗,有一些優良的傳統,值得我們學習,也有一些舊的糟粕,需要我們去除。瓦罐墳就是一種殘忍的習俗,要人們將老母親活活悶在瓦罐墳中,很多上年紀的人,也聽說過瓦罐墳這種殘忍習俗,這種習俗更令當代人難以置信。

不過古代時期,社會生產水平確實很低,因此瓦罐墳存在也不足為奇。畢竟那個時候連養活自己都很難,失去勞動力的老母親成只能成為社會的犧牲品,雖然可悲,卻也是舊時代的社會必然性。

歷史的腳步從未停止過,在歷史變遷中,殘忍的制度終究被人取替。歷史發展,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留下一些好的習俗供人類學習。如今,我們的文化得以傳承,源於一代又一代將文化精華髮揚光大。

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人們會走很多彎路,但是這些舊習俗和彎路都能作為我們成功的借鑑,因為有那些過往,才才能激勵人們進步。瓦罐墳如今早已經被廢除,這種殘忍的制度是當時社會的必然性,同時也在激勵著社會發展,人們擴大人們增強自己的社會勞動力。

“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

我們總以為可以和父母一直生活下去,但隨著自己年紀慢慢長大,子女們也需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於是在忙碌中,我們慢慢忘記了自己的父母,可父母不能一直等著我們,平時我們應該多想多回家看看自己年邁的父母,切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瓦罐墳是一種陋習,也許當時的人們很想孝敬自己的母親,但是社會的大環境不允許,如今,我們已有了更優厚的條件,可以讓自己的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我們在前行的腳步中,應該多照看自己的家人。

參考資料:

佚名《凱風》

《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

15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淪陷的勞榮枝,當真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