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又是一年歲末時。

延續自2014年的傳統,這個時候還是以一篇文章記錄一下我的2020年。

每年的生活都差不多,但每年的生活過得卻不一樣。這一年,得到熱情的讚譽,承受莫名的諷刺,享受意外的幸運,也付出該付出的努力。歲末年終,有感謝,有歉意,有遺憾,也有期待。

1.年末隨感

回顧年初到年末,今年特別感恩。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的絕大多數時間,我都是在屋裡度過的。不過,即使在國內疫情最為嚴峻的2月份,我的生活其實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那時候,我還住在延靜西里,每天都會出門一趟,下樓去附近的超市買點東西,順便散散步。

儘管當時國內的疫情狀況較為緊張,不只武漢,包括北京每天都有新增確診病例,弄得人心惶惶,但我生活居住的周圍還都一切正常,既沒有出現搶購,也沒出現太多的恐慌。當然,口罩、酒精、洗手液那時確實緊缺,但除此以外,還是能買到需要的東西。

記得當時,小區的每棟樓前都有保安,負責給出入人員量體溫等。好像是2月份的時候,北京下了一場大雪,寒風凜冽,但負責量體溫的保安們依然在各自的崗位上,沒有一個人離崗。後來,隨著國內疫情狀況趨穩以及天氣逐漸轉暖,那些保安們也依然在樓棟門口進行體溫檢測,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當然,除了他們,還有很多平凡的人也都在疫情期間默默地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比如,小區超市的店員、菜市場的商販、飯店的廚師、垃圾收集工等。正是他們在疫情最為緊張時期的無私堅守,保障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居民生活的正常運轉,讓我的生活與疫情之前沒有太大區別。

2月,北京下了一場雪,下出了東北的感覺。

進入下半年,在中國率先取得抗疫階段勝利的同時,歐美很多國家的疫情狀況出現反覆,特別是最近看到日本疫情再度緊迫,甚至出現單日確診感染病例超過3000人的情況。我常想,如果新冠肺炎疫情提前兩三年,或者我現在還在東京留學,那會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七八月的時候,日本一度遏制了疫情,日本政府當時還推出旨在鼓勵人們旅遊消費的“Go To Campaign”政策,但沒過多久,疫情就再度反撲。對比中日兩國抗疫,中國政府高效與嚴格、中國人民的自覺與配合,是中國率先遏制住疫情的關鍵。就像剛才提到的,不論寒風還是酷暑,小區門外負責量體溫的保安都不會輕易離開,但在日本恐怕就不會有這樣的專員了,更別說像國內這樣,小區居委會、大媽們在疫情期間積極向居民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協助配合體溫檢測等。時下,大家為什麼能自由、放心大膽地去國內各地旅行、去飯店就餐、去電影院看電影,我想就在於有政府背後的託底、有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支援與配合。

新冠肺炎疫情貫穿全年,與很多人一樣,我的生活軌跡也不可避免地發生改變。我有時候就想,如果沒有這場突然暴發的疫情,此刻的生活必定又是一番模樣。但不管怎麼說,我如今依然能健康、自由地生活,不至於為疫情可能隨時大面積復發而擔憂,不至於為明天是否會沒了工作而提心吊膽等,這些都需要感謝廣大醫務工作者、感謝始終堅守在一線的人們,更要感謝高效且果斷的中國政府。

2.生活與工作

今年春節後,我去了一趟東京。

工作後,不時懷念從前的留學時光,回國後,就一直想再回東京看看,畢竟我二十到三十歲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那裡度過的,留下了很多回憶。

時隔兩年,再回東京,一切都還是我離開時的樣子。從成田機場乘坐Skyliner前往JR日暮裡站的沿線風景依然沒有變化;JR新宿站東口的紀伊國屋書店裡,那幾本留學時一直沒捨得買的新聞傳播方面的圖書也還擺放在原處;從前打工過的松屋的燒牛肉套餐也還是從前的味道,只不過現在變成顧客需自己取餐,而不是店員送到桌前了……

1月的東京淺草寺。

這次特意去了一趟淺草寺,參拜並抽了個籤。之前留學的時候,我很少去神社參拜,或許因為生活簡單可控,不難預見,所以也不想打擾本來就十分“忙碌”的神明,尋求告知未來的情況。現在工作了,生活其實也還是簡單可控,但卻不時擔心在未知的某處出現意外,就像車間生產線一樣,如果某處鏈條出現了閃失,那麼整個作業情況都將受到影響。淺草寺神明的預言未必準確,不過也算是一個心理安慰吧。記得當時花了100日元抽到一個“小吉”,為此還失望了好久,現在再回想這一年,也還好吧。

不得不承認,工作以後的心態與學生時代完全不同。幾年前,當村上春樹的“小確幸”概念風靡的時候,我對此不以為然,覺得一件小事情怎麼可能有那麼強的幸福感。然而,特別是今年,確實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更能讓我有幸福感,比如早上出門上班的時候,樓下正好有一輛共享單車,如果沒有的話,我要多走10分鐘;在下班晚高峰的時候,能夠擠進地鐵,早點回家,不至於再等下一班;去飯店的時候,不用排隊太久,立刻就餐;寫評論的時候,電腦沒宕機,查資料也很順利;週末休息的時候,安靜地在屋裡讀讀書、看看電影……

6月2日,在人大重陽進行線上講座。

不渴求突然暴富,也不渴求突然獲得關注,只希望當下的生活能穩定有序前進。記得30歲生日的時候,特意給自己買了一個奢侈品的杯子,那時候還是興致勃勃,而回國後的這兩年,每年生日前後最怕收到生日祝福,更怕一個人在餐廳飯店默默就餐的時候,店員突然捧著個小蛋糕、唱著“Happy Birthday”走過來——之前在西堤牛排有過一次尷尬經歷。工作以外,生活之中,我更希望像氫氣球一樣,輕輕的、悄悄的,飄動。

這一年,在工作上還是有些成果與收穫的。我寫的《特殊時期,中國釋放加入CPTPP積極訊號》評論文章被日本主流媒體《朝日新聞》轉載引用;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遼寧大學日本研究所、北方工業大學進行影片講座;我寫的《日本在RCEP中的野心與胃口》一文成為中國社科院日本所《日本研究報告(2020)》的引用文獻;我寫的《放棄美國籍人數暴漲1210%,疫情不是唯一原因》等多篇海外網評論文章被廣泛轉載推送等。作為一名評論工作從業者,回看這些業績,也算是沒有浪費這一年的時光。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導致國家本身、國與國之間的很多外交活動銳減,這也就造成能評論的事情,或值得評論的事情有限。進入下半年,很多被推遲的外交活動、國際會議紛紛在線上舉行,由此也讓我忙碌起來。總體來說,今年寫評論所涉及的領域要比去年多得多,從印度、東南亞、中美、中歐到金磚、G20、APEC等,絕大多數話題都是我第一次接觸、第一次寫,這極大地豐富了我的視野。當然,我現在也還是個新人小白,但至少知道的東西要比一兩年前多了些。

這一年,在評論寫作方面確實學到很多東西。一方面要感謝海外網評論部給予機會,讓我自己操作一些國際評論選題。另一方面,也還得感謝部門的兩位領導,在日常工作中,她們經常會告訴我一些找選題、增加文章內涵深度的方式方法等。此外,海外網評論部的工作氛圍輕鬆、同事或上下級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簡單,大家每天都專心工作、共同努力,沒有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記得有朋友曾向我抱怨辦公室政治、上下級或同事之間紛繁複雜的關係,並問我的工作單位是否也如此。我總是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工作到現在,最最感恩的一點就是幾乎未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也幾乎沒有在這些事情上操心煩心。

就寫評論而言,我認為最考驗作者功底的就是快評。一件事情發生後,能迅速找到評論角度,寫出觀點,且觀點還有一定的深度,不至於太過淺薄。今年讓我個人比較滿意的就是能夠把握和掌控快評,比如8月28日,安倍晉三突然宣佈辭去首相職務,令日本國內外輿論一片譁然。當天,我就寫了一篇快評,分析安倍突然辭職的原因,評價他過去幾年來的執政成果,並預測“後安倍”時代首相職位的可能人選;再如,9月14日,菅義偉當選日本新任首相,我同樣也寫了一篇快評,在介紹菅義偉的同時,評述菅政權成立後所面臨的諸多挑戰。還有就是12月22日,我釋出的影片評論《一位美國學者去世,為何能引起中日兩國關注?》,並沒有從中美,而是從中日的角度去進行評價傅高義的重要貢獻,分析輿論背後的社會心理。

今年讀的書不多,特別是上半年沒有充分利用時間多讀書,也是慚愧。

反思之處則在於,今年日本發生的一些事情讓我看不明白,不知如何下判斷。比如,菅義偉接任安倍晉三成為新首相。現在,雖然需要寫不同領域的評論文章,但我每天依然堅持瀏覽日本各主流媒體的報道,瞭解日本輿論熱點。實際上,對於“後安倍”時代的首相人選問題,日本國內從2019年底就已經有很多討論了,但菅義偉一直都不是熱門人選,甚至排在前10名之外。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菅義偉打敗岸田文雄、石破茂成為新首相。這件事情讓我一直反思,每天確實都有看日媒報道,瞭解日本最新動態,但卻被表象所誤導,缺少了個人思考。

4.小事記

這一年,我的朋友照宇大婚,很遺憾沒能參加他的婚禮。我和照宇留學時就認識,年齡相仿。照宇在學術研究和個人能力方面都遠高於我,為人熱情,也是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為數不多的帥小夥。回國至今,照宇幫了我很多,見賢思齊,共勉共進。

5.新年願景

這一年,出於各種原因,飯局聚會等社交活動明顯增多。其實,我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喜歡交際,但有些事情也是生活工作的一部分,現在的我反倒是接受了,也習慣這樣的交際方式了。有時候交談之間,取長補短,甚至還會產生靈感。

6月,在三里屯附近一家名為Nola的店,外國人很多。

回顧2020年,開心有時,落寞有時,浪尖潮頭有時,低谷泥潭有時,這可能就是生活的本質。有些事情對別人來說,輕而易舉,對我來說,反倒費時費力,但不管怎麼說,日子還是朝前的。

新的一年,希望生活能簡單點,日子能慢點,讀書思考的時間多點。趁著還年輕,還得忙活,還得努力。希望2021年的你我都能健康、自由,不虛度光陰。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大熊貓僅僅只是吉祥物?兇起來老虎根本不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