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搬家的苦不堪言相信許多人都經歷過,但要是整個城市集體搬遷又是怎樣的體驗?

瑞典最北端的一個城市,基律納就開展了一項搬遷計劃。當地政府計劃在20年內,將整個城市向東遷移兩英里(約3.2公里)。

這項艱鉅而複雜的城市遷移工作從2014年開始實施,也就是說到2034年,地圖上的基律納將人為地移動到東邊3.2公里的位置。

大規模的搬遷也實屬無奈之舉,這總比城市地表下陷,最終可能吞噬整個城市要好得多。原來,整座城市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地面裂縫,並逐漸向中心蔓延。

2004年,當地一家國有采礦公司開始深入挖掘附近的一座小山,是造成當今惡劣後果的原因。

採礦公司挖掘的一個礦洞

在城市遷移工作中,居民和3000多座基礎建築的搬遷還算小事,那座被評為瑞典最美麗建築的古老教堂怎麼辦?獲得卡斯帕·薩蘭獎*的舊市政廳又怎麼辦?

如此具有歷史人文意義的建築大致有21座,棄之可惜。於是政府決定,採用卡車和起重機,將其中幾座珍貴的建築抬起並運輸兩公里,遷移到目的地。

建築物整體遷移,就是把完整的建築物整體完成遷移,遷移前後的建築仍然保持原貌。這樣的場景不只是發生在玩模型時隨意拿起一棟棟建築,實際上,這已經是國際上一種成熟的建築遷移技術了。

而在中國,有著與整體遷移技術莫名貼切的“國情”,也許可以用來解決執拗的釘子戶問題。

*注:這是瑞典最負盛名的建築獎,這座舊市政廳獲得了1963年的卡斯帕·薩蘭獎。

浙江溫嶺一條新建高速公路的正中央,矗立著一棟五層高的房子。高速公路上車輛來來往往,這棟還有人居住的樓房卻矗立不倒。這是典型的釘子戶,在中國各地並不少見。

城市快速擴張的重慶,釘子戶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塊新的商業用地上,280戶拆遷戶中只剩下一戶還在反抗著,他們的樓房隻立足於一片拆得乾乾淨淨的廢墟中。女主人每天從外面運送食物、水和液化氣罐,繁瑣麻煩的日常也沒能讓他們屈服。

北京三環有一戶“最牛釘子戶”,8年裡,面臨著房地產開發、奧運修路、國慶大典等諸多拆遷大關,依然屹立不倒。一條八車道的主幹線上,這家平房曾經擋住了六條,只剩下兩條供給交通。

釘子戶的執拗從來都是城市規劃中的絆腳石,他們有些是為了獲得高昂的拆遷費,有些單純是對自己的房子有強烈的情感羈絆。

難道對付他們就只能通過斷水斷電的殘酷手段逼絕嗎?這時,房屋整體遷移或許可以被稱為,對付釘子戶的終極手段。

浙江溫嶺的釘子戶,矗立在高速公路中央

釘子戶的確十分麻煩,同樣是為現代化讓步的建築,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建築就好辦多了。它們的使用權不歸任何個人,但出於文物價值上的考量,要麼重要到不允許遷移,如果非要遷移,也不外乎兩種選擇。

一種是最常見的遷移復建,就是把原本的建築區域性拆卸下來,用原材料在新的地點重新搭建起來。建築雖然被拆下重建,但幾乎每一磚一瓦還是原來的味道。

為了讓復建的建築保持歷史建築原有的風貌,文物工程中出現了一個詞語叫“修舊如舊”,也就是在復建時儘量使用原有的老材料。

但是在某些構件缺失或損壞時,還是不得不使用相同尺寸的補配構件。要完全重現原建築的文物價值和古韻不簡單,除非,遷移後的建築就是原本的那一棟?

實施整體遷移的上海玉佛禪寺

整體遷移,就是建築遷移的另一種選擇。既能保持建築結構的整體性不被破壞,保留原貌和文物價值,又達到了遷移目的,這的確是更加理想的遷移方式。

雖然看起來不可思議,但中國從80年代到現在,已經完成了136棟建築的整體遷移。比起最早發端的歐美國家,發展晚了60年,遷移的建築物卻超過了國外總和的100棟。

2005年6月6日,河南慈源寺3座總重達3500噸的文物建築完成了整體遷移,這是中國首例“古建群移動保護工程”。

千年古寺慈源寺是中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古老的建築總是難免與現代化發展發生“撞車”。2004年,一條從河南安陽到林州的高速公路計劃穿過慈源寺所在的地段。

是搬遷古寺,還是讓高速公路繞道?如果選擇後者,這意味著要拆毀一個村莊。政府官員和專家研討了一年半,最終得出一個兩全的辦法——整體遷移3座價值最高的古建群。

十幾年的整體遷移技術還不算太成熟,面對價值連城古寺,技術人員還是捏了一把冷汗。而且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建築不同,這3座古建築都是由成千上萬塊陶土磚堆砌而成的。

如何保證這三團“散沙”在移動過程中完好無缺?這是遷移中的重大難點。

正在整體遷移的一座慈源寺建築

實現平移的第一道工序,是給原建築澆築一塊穩固結實的底盤,這通常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切斷原本建築物的地基,將其託換到底盤上,用環氧樹脂技術對建築物進行加固。這樣加固使每棟古寺成為一個不易分散的整體,也成了一個可以拖動的盒子。

除了穩固原本的建築結構之外,保證平移順滑也是避免“翻車”的關鍵。這就需要在起點和終點之間,打造一個堅固、光滑的軌道和滾軸。然後在牽引裝置的牽引下,使建築保持勻速運動,移動到預定的位置上。另外,在預定的位置上也同時建造起永久性基礎,使建築到達後移位至就位處。

然而地形不總是平坦無阻的,這次遷移途中的地址就非常複雜。既有構造薄弱的地帶,也有45°的大轉彎,還有1.5米的降坡高度差。而新址和舊址之間的移動距離,累積達到1256.02米之多。

如此複雜的程式和難度,都是中外建築移動工程史上從未經歷過的。彎道和坡度中一旦給力稍有偏差,建築物就有可能衝出軌道,直接摧毀。

技術人員們一次次地修補著重壓下崩裂的軌道,攻克一道道難關。例如當面臨坡度時,就需要在底盤和基礎軌道之間安裝千斤頂,而且頂升力務必要大於建築物總荷重。當建築物底盤落上千斤頂時,再實施垂直向的位移。

最終,三座古寺在歷時5個月的整體遷移中,轉過13個彎道、跋涉1256.02米後平安抵達目的地。而慈源寺的遷移工程創下了遷移建築年代最早等6項國內記錄,和5項世界文物建築遷移保護工程之最。

對歷史建築實施整體遷移是一種保全的尊重與愛惜,但實際上,一些普通的辦公樓、住宅樓甚至酒店大樓也用上了這種技術。

說起來,中國早在1992年就第一次使用了整體遷移技術。不過當時遷移的不是什麼重要建築物,而是煤礦礦井中的一個巨型井塔。這75米的平移距離,已經是中國建築物整體遷移的開端。

就在一年後,上海外灘一棟號稱“天文臺”的古建築也被整體遷移到24.2米的新位置。這是中國首次文物建築的整體平移。同年,重慶市一棟辦公樓也完成整體遷移。

短短一年間,中國整體遷移技術雖然稚嫩,但已經申請了不下三項相關專利,基建狂魔的稱號不是白叫的。

接下來,河南孟州市政府辦公樓完成整體遷移、南京某大酒店完成整體遷移、廣州百年綿綸會館完成整體遷移……短短二十多年的歷程中,中國已經完成136棟建築物的整體遷移工程。從數量上來看,已經躍居世界榜首。

2010年上海中學整體平移

而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建築整體遷移技術比中國要早60年,也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他們普遍對繼續使用價值,或者文物價值高的建築物十分珍愛。而且,他們對於環境保護要求高,所以才儘可能避免產生粉塵、噪聲,以及大量的建築垃圾。於是,整體遷移成了最理想的一種建築遷移方式。

最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世界上第一座建築整體平移工程,落在了紐西蘭一所一層的農宅身上。當時使用了一輛蒸汽機車,聲勢浩蕩地牽引著農宅平移。

甚至一所1100平方米的豪華別墅,長途跋涉100多公里完成遷移,而途中還經過了一條運河。為了渡過運河,工程師採用一艘特殊的牢固船體作為運輸工具。同時不斷調節船中的水量,保證建築物在陸地和船上遷移的平穩性。

上海一座80旬老建築的整體遷移

建築物是城市的根基,而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當代人儲存建築的本質是對成本的“慳吝”,更是對人文古韻的傳承與保留。建築不僅發揮著實用性作用,也是不吝財政精力都要完整儲存的寶貴藝術品。

Aria Bendix.A sinking Arctic town wants to move itself two miles east, and its $1 billiondollar plan is finally becoming a reality. Business Insider, 2019.06.14.

TabbyKinder. Kiruna: How to move a town two miles east. BBC News, 2014.03.06.

“求求你 拆了我”北京最牛釘子戶守家坐等強拆. 法制日報,2010.12.09.

MarkMcdonald. Another 'Nail House' in China Gets Hemmered. New York Times,2012.12.03.

曹瓊. 歷史建築整體遷移與遷移復建之比較[J]. 浙江建築, 2015, v.32;No.262(12):24-25+34.

桂娟. 千年古寺整體遷移[J]. 了望, 2006(24):62-63.

劉富勤. 整體平移技術在城區改造中的應用研究[D]. 2005.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分裂張力正推著香港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